自我修养与自我创新:晚年福柯的主体/自我观3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2
/ 2

讨论及结论

  福柯晚年倡议关注自身及修养自我,不仅是他个人的思想转向,也可看到当代现实及思潮的问题。

  首先,福柯的晚年转向和法国古代思想专家哈道特(PierreHadot)一生的研究互相呼应,哈氏在他的巨著《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PhilosophyasaWayofLife)中提出“心灵修养”(spiritualexercises)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哈氏研究希腊、罗马、基督教早期等的修养观,从中总结出来的。这个概念并不是哈道特发明的,而是基督教耶稣会创始人罗耀拉(IgnatiusofLoyola,1491-1556)使用过的,罗耀拉于1522年曾撰写一部书,书名即为《心灵修养》(中译本书名为《神操》)。如上所述,哈道特从四个方面来谈心灵修养:学习生活、学习对话、学习面对死亡、学习如何阅读。(Hadot,1995:81ff.)这似乎是相当传统、相当平常的一种谈法。福柯的自我修养观中有相当多非传统的成份:如强调极限体验、性体验、审美价值、自我的非同一性等等。但是在二十世纪末重新提出这个议题,其意义似乎不同。有人或许会批评说这是一种怀旧思想,想恢复古代的修养论。这种批评相对于哈道特比较适用,哈氏的修养论是比较接近古典形态的,追求和谐、宁静。不过即使把古典形态的修养论拿到现代社会来,其意义及功用也和摆在古代社会的原有脉络中有所不同。哈道特重新发掘古代及基督教的修养论(所谓心灵修养)有着重大意义:一方面重温西方失落已久的修养传统;另一方面可以和其它文明的修养传统互相比较。

  其次,现代社会历经了无数翻天覆地的变革,可是马克思所呼吁的“改变世界”未能实现,到头来发现还是必须配合自我的改变,变革的目标才可能实现。用福柯的概念来说,结构或宏观层次的解放实践(practiceofliberation)是个人层次的自由实践(practiceoffreedom)的前提条件,后者固然需要前者才能实现,而前者本身还不够,若缺少后者,前者不能竟其功。二者结合才得以实现自由。

  而福柯的修养论却又颇为不同,它追求自我转变或创新,甚至不顾自我同一,这和快速变迁甚至求新求变的当代社会有着某种呼应。这和传统追求心灵宁静、和谐或清心寡欲(甚至禁欲)的修养观迥然不同,再加上它本人的性倾向及性癖好,让人怀疑他到底有没有一种修养论。就他的自我关注、自我修养及自我技艺等观念而言,他无疑有一种颇为特殊的修养论,追求自我的形塑及自我改变。他的“自我实践”的意思就是要运用某种的自我技艺来追求自我的改变或形塑,当然这个意义的自我实践能否用“修养”一词来指称,还是一个见仁见智、可以争辩的问题。或许下引的一段他在一九八三年秋季的自述可以阐明这个问题:

  我不是一个真正好的学者。对我而言,知识工作和所谓的美学主义(aestheticism)(意即改变你自己)相关联。我相信我的问题乃知识、学术、理论和真实历史之间的这种奇怪关系……

  我知道知识能转变我们,真理不仅是一种解读(解释)世界的方式(或许我们所谓的真理无法解释任何东西),假若我知道真理,我将会被改变。或许我将被拯救,或许我将死去,但我想那对我无论如何是一样的。

  你看,那就是为什么我一辈子工作像一只狗一样。我对我现在的学术地位没兴趣,因为我的问题是我自己的转变。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人们说“好,几年前你在想这个,而现在你又在说别的东西”,我的答复是“好,你认为所有那些年间我那样努力地工作,而要说同样的事情,不会有所改变?”一个人的自我被一个人自己的知识所转变,我想,是相当接近美学体验的事情。一位画家如果不被他自己的画所转变,为什么他要画?(1988b:14)

  福柯强调“自我改变”,他所谓的“自我技艺”其实就是“自我改变的技艺或方法”,他所谓的“存在美学”也有塑造及改变自我及生活的倾向。这种求变的倾向似乎与资本主义强调“创新”(innovation)若合符节:资本主义的创新其实是为了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加速产品报废速率、增加利润、加速资本周转等相关的目的。有些创新及变化其实并无多大意义,例如让电话线不会纠缠在一起或剥蛋壳的小器械或小玩意儿。所以,马克思在一百五十年前描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说法:“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抓住了资本主义的一个本质,我把它称为“强迫性的创新”(compulsiveinnovation),它是根植于资本主义生产结构的一种集体性强迫症。

  福柯对于变化或创新的执着(近乎病态的强迫症)似乎也是同样的“强迫性的创新”。他一意的追求变化或创新,不管这种创新有没有需要、有没有意义、变得比较好或比较坏(changeforbetterorforworse)。以某种意义而言,福柯的这种求变倾向也是资本主义本质倾向一个理论性的反映,甚至是此种本质倾向的一个雄辩的理论化。这样的修养目标倒是很现代的,或曰并非传统的。

引用文献

  1.中文

  德里达(何一译),1999,《马克思的幽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布什亚(林志明译),1997,《物体系》,台北:时报出版社。

  France,Peter(梁永安译),2001,《隐士:透视孤独》,台北:立绪。

  黄瑞祺,2002,《现代与后现代》(第二版),台北:巨流。

  2英文

  Brown,AlisonLeigh,2000,OnFoucault,WadsworthPress.

  Copleston,Frederick,1962,AHistoryofPhilosophy,Vol.I,NewYork:ImageBooks.

  DiogenesLaertius,1925,LivesofEminentPhilosophers,Vol.II,Cambt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

  Foucault,Michel,1980a,TheHistoryofSexuality,Vol.I:AnIntroduction〖WTBZ〗.NewYork:VintageBooks.(中译《性经验史》三册,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本文引用这本书的文字参酌这个译本)

  ——1985,TheUseofPleasure,NewYork:PantheonBooks.

  ——1986,TheCareoftheSelf,NewYork:PantheonBooks.

  ——1980b,Power/Knowledge,editedbyColinGordon,TheHarvesterPress.

  ——1984,FoucaultReader,editedbyPaulRabinow,PenguinBooks.

  ——1988a,“TechnologiesoftheSelf,"inMartinetal.(eds.),1988:16-49.

  ——1988b,Politics,Philosophy,Culture,Routledge.

  ——1997,Ethics:SubjectivityandTruth,editedbyPaulRabinow;translatedbyRobertHurleyandothers.London:ThePenguinPress.

  Hadot,Pierre,1995,PhilosophyasaWayofLife,Blackwell.

  Martin,LutherH.etal(eds.),1988,TechnologiesofTheSelf,TheUniversityofMassachusettsPress.

  Miller,James,1993,ThePassionofMichelFoucault,Simon&Schuster.(中译本《福柯的生死爱欲》,高毅译,时报出版公司,1995年。本文引用此书的文字参酌此中译本)

  Nehamas,Alexader,1998,TheArtofLiving,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Nietzsche,1974,TheGayScience,NewYork:VintagePress.

  Plato,1927,PlatoXII,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

  Veyne,Paul,1997,“TheFinalFoucaultandHisEthics,"inFoucaultandHisInterlocutors,editedbyArnoldI.Davidson,Chicage: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Windelband,Wilhelm,1971,AHistoryofPhilosophy,vol.1.Taipei:Rainbow-BridgeBook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