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再认识(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7
/ 2

依靠资本市场的再度活跃和加大投资,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东南亚地区完全有条件摆脱目前的困境;危机本身并不可怕,真正重要的是能否正确认识危机;这关系到能否制定正确的战略,使经济增长持续,从而避免危机的重现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的认识分为几个阶段。起初,焦点集中在国际炒家身上,由于他们利用规则的漏洞破坏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对规则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泰国、新加坡等“无为而治”的金融监管方式受到质疑。后来,人们又将注意力转移到金融业本身,从资本结构入手,揭示了资本过度流动、负债比例过高以及银行呆坏帐等问题,对过度信贷导致的泡沫经济进行反思。此后,对各国各行业甚至各大跨国企业受危机影响程度的一番调查研究,尤其美国经济的一枝独秀,又引发了一个对高科技的认识问题,加上知识经济的新概念,一时间高科技之声此起彼伏。

毫无疑问,人们对危机的认识是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在此基础上,笔者想从以下两方面再谈一些认识:

一、金融危机的背后其实是经济出现了危机

金融与一国经济的关系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它是所有泡沫的源泉,又是泡沫破灭的祸端。尽管如此,将东南亚经济目前的困境都归咎于金融问题,未免有失偏颇。这次金融危机中,真正受到重创的只有泰铢,然而危机过后整个地区经济一直低迷,除了财政政策的推动外,投资和消费均无热点。事实上,从1992年开始,英镑、日元和墨西哥比索先后受到国际炒家袭击,并引发了墨西哥金融危机。相比之下,墨西哥金融危机在外来资金帮助下很快化解,而东南亚经济却未能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而明显好转。从历史上看,金融危机也常常不是简单发生的,多次经济危机的导火线都是股市的崩溃,而当时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股市的泡沫,而在于自由竞争造成的供大于求的过剩经济。

然而,用“经济危机”来形容现时的东南亚经济状况又似乎言过其实,因为这个词往往令人产生很深层度上的联想。事实上,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们对这个词也应有新的认识。

首先,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已经发生变化。面对自由竞争导致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西方国家的经济战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一是市场战略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成为西方国家市场战略的目标,为缓解国内市场饱和问题,当今发达国家的产品有一半是销往国外的。其二是加快了产业和技术的创新步伐,以自觉的更新打破了经济发展的周期。其三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其四是银行战略的变化。这些战略变化,加上二战后各国经济实力提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必然会对经济周期引发的经济危机有所缓解,尤其会改变过去那种激烈的爆发方式,而以经济停滞为主要表现,即如果一国或地区经济长期停滞,则有可能就是经济出现了危机。

其次,要用创新理论和经济全球化来重新认识经济危机。“创新”并非一个新概念。早在三十年代,经济学家就开始研究世界经济的周期现象,到六、七十年代,创新理论在西方已被广泛接受。根据这一理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的创新,分为四个阶段,先驱者冒险成功的首创阶段、投资者涌入的蜂拥阶段:新旧组合并存的共存阶段和新组合取代旧组合又未出现更新组合的停滞阶段。如果创新能够连续,则经济保持发展,反之,周期性就明显存在,表现为经济的停滞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也使创新具有国际性。东南亚各国60年代以来的发展,无不例外均得益于低成本运用了发达国家的创新成果,技术转让和来料加工对经济的高增长和财富的积累起了决定性作用。高额利润也吸引了巨额资本输入,又进一步发展了资本市场,形成了区内多个金融中心。资产迅速升值,劳动力成本大大增加,出现一片繁荣。然而,当创新成果的先导优势缩小时,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也开始下降,再加上市场的日益饱和,经济增长就会明显放慢,这种情况在经济最发达的日本最早出现。当泡沫在金融危机中破灭后,这种状况就迅速波及整个地区,也可以说金融危机使经济停滞在这些国家提前发生了。事实上,东南亚国家正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在信息时代的新一轮创新中,各国在产业技术上已没有同美国等发达国家竞争的实力,开放的市场更使自我发展的机会减少,战略调整的最佳时机错过;另一方面,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初级产品的出口方面,不仅受到市场需求或自然资源本身的限制,又因为成本太高而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不具优势。

二、复杂原因背后的关键是战略上的问题

金融危机引来人们对地区经济的彻底反思,各种观点层出不穷。比如,日、韩等国的政府过度干预导致政企不分,被认为是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而泰国的国家机器失灵,也被认为是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再比如,泡沫经济被视为危机的根源。同时,又有分析认为,美国现时经济的泡沫同样严重,尤以股市为甚,不仅大量退休金投入股市,连政府收入也计划投入,对高科技股的追逐更是疯狂。因此,有观点认为,美国已经到了危机的前夜。此外,腐败、外债乃至文化方面的问题,都被一一揭示。

但又引出了新的课题,即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笔者认为,不能将经济和制度上的所有问题都视为危机的原因。危机从根本上说其实是增长的危机,没有增长,所有问题都暴露出来,有了增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基础。比如美国,80年代通过加强监管和债务重组,成功解决了当时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降问题,而同样的方法在日本并不奏效,并引来严重的惜贷现象,原因就在于美国通过经济调整和科技创新保持了经济增长,而日本却陷入了停滞。因而说,导致东南亚经济这种增长停滞的关键,是战略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