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微观决定因素分析(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8
/ 2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偏好股权资本,而内源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比重偏低,这一现象有悖于经典的资本结构理论。本文分析了决定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微观因素,并提出了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意见及建议。
Abstract:OneofprominentcharacteristicsofcapitalstructureofChina’slistedcompaniesispreferencetoequitycapital,whiletheproportionofretainedearningsanddebtcapitaliscomparativelylow。Thisresultisinconflictwithtraditionalcapitalstructuretheory。Thispaperanalysesmicrodeterminativefactorsofcapitalstructureoflistedcompanies,andprovidesinsideviewsandsuggestionsofimprovement。
关键词:资本结构capitalstructure
Keywords股权资本equitycapital
留存收益retainedearnings
债权资本debtcapital
上市公司listedcompanies
股利分配政策pidendpolicy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
公司规模companyscale

一、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偏好股权资本。从长期资金来源构成看,企业长期负债比率极低,有些企业甚至无长期负债。特别是在连续数次降息,在债务成本不断下降的背景下,长期债务比例不升反降,并一直维持在低水平上,这不能不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选择股权融资方式的偏好。西方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提出,企业融资次序应遵循内源融资优先,债务融资其次,股权融资最后的顺序。然而,从我国近几年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看,则是尽量避免借债,在企业上市时,多剥离负债,在再融资时,多推荐配股。
从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的关系看,我国企业具有强烈的外源融资偏好。1995-2000年对于未分配利润大于0的上市公司,内源融资平均只有不到15%,85%以上是外源融资,而未分配利润小于0的上市公司,外源融资更是在100%以上,内源融资为负。在外源融资结构中,股权融资又占优势,典型地表现为股权融资偏好,融资的顺序一般表现为:股权融资、短期负债融资、长期负债融资[1]。
中国企业上市之前有着极其强烈的冲动去谋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成功上市;上市之后在再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往往不顾一切地选择配股或增发等股权融资方式,以致形成所谓的上市公司集中性的“配股热”或“增发热”;大多数上市公司一方面保持很低的资产负债率,而另一方面目前1000多家上市公司几乎没有任何一家会主动放弃其利用再次发行股票融资的机会。我们将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上述特征称为股权融资偏好。这是与国外成熟融资市场的“啄食次序”所不同的,我国企业在外源融资时,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欲望和行动。自1990年股市成立,市场规模不断扩大。1990年,我国上市公司只有10家,到2004年已达1377家;1991年,我国股票筹资额只有5亿元,2004年达到1510.94亿元,企业对公开发行股票的愿望仍然十分强烈,对上市资格和上市后股权融资资格的争夺一直没有停止过。从1991年-2004年我国企业债券与股票融资额的比较中可以看到,股权融资的金额远远高于债权融资。

二、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微观决定因素分析
从1996年至今,我国已七次大幅度降低了存贷款利率,目前一年期贷款利率仅为5.85%。另一方面,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上市公司申请配股的前提条件是“最近三年连续盈利,且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但其中任何一年均不得低于6%”。因此,对于符合配股条件的上市公司而言,理论上应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增加债务融资的比重,但为何现实中上市公司的行为却与此相反,资产负债比率不升反降,并且仍偏好使用外部配股融资呢?资本结构理论认为,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受到资金成本、公司控制和融资工具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强烈影响。事实上,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也是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和市场环境下,对上述因素进行综合权衡后作出的“理性”选择[2]。与公司资本结构密切相关的可能因素包括:公司所属行业、公司规模、公司股本结构、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司的成长性、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以及公司的平均税负水平等[3]。
1.公司行业特征
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1999-2003年的资本结构情况按照行业门类进行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具有明显的行业差异。从表3可以看出,在增长率产业分类法下,不同产业的资本结构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在1999年以前,不同产业的资本结构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差异并不明显。由于当时我国上市公司还属于稀缺资源,机构投资者及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意识、投资素质还不是很高。同时在我国资本市场设立的初期,相关法规及政策还不健全,对上市公司的配股、增发的要求条件并不非常严格,因此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公司融资大都可以通过配股、增发等手段解决,这样一来不同产业的上市公司,即使是衰退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资本结构也相差无几。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及个人投资者自身素质的逐步提高,公司自身素质在融资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同行业的公司在不同投资者心目中具有不同的地位,资本的提供者对资本的投向就有了一定的选择,由此决定了不同产业的资本结构具有一定的差异性[4]。

2.公司规模
公司规模的大小也会对资本结构产生影响,大规模企业和小规模企业的信用条件、在资本市场上被投资者认可度等都不一样,因此他们在选择融资方式时肯定会有不同的考虑。许多研究表明公司杠杆率与公司规模正相关。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公司发行债务和股票的交易成本与公司规模负相关。特别是,在资本市场就不同的发行决策有不同的交易成本时,可以想象公司规模是决定资本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权衡理论认为,公司直接的破产成本是固定的,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公司的边际成本递减,破产成本只占公司价值的很小一部分。此外,根据不对称信息理论,相对小企业来说,大企业信息的披露更充分,信息不对称程度更低;另外,企业规模越大,更容易实行多元化经营,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倾向于债务融资扩大其财务杠杆[5]。
3.公司股本结构
公司的股本结构决定了公司的治理结构,选择有效率的治理结构问题近似于为企业选择一个恰当的资本结构的问题。中国的证券市场与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一个显著不同的特征,在很多上市公司中,国家都是居绝对控股地位的第一大股东。在这样一种扭曲的股本结构下,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功能注定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必然也会反映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有过度投资、做出损害债权人利益的倾向。这种倾向在我国可能会更明显,因为我国的主要商业银行都是国家所有,国有企业从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是低成本甚至是无成本的,作为债权人的银行几乎无法对上市公司的行为作出有效约束,这也是前几年造成我国银行产生大量坏帐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近两年情况有所好转,但这种现象还是存在的。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越大,相应的负债融资的比重也应该越高[3]。
4.公司的盈利能力
基于非对称信息的融资优序理论的观点认为,公司会优先选择未分配利润作为投资的资金来源,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考虑债券和股票融资。因此,高盈利的公司通常会选择较少的债务。公司内部投资者和外部投资者的最优契约可以被解释成债务和股权的一个组合,盈利能力强的企业通常会选择一个较低的债务水平[6]。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主营业务净利率和资产净利率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且公司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存在中度的负相关关系。企业盈利能力较强时,企业就可保留更多的盈余,因而负债率较低。获利能力对资本结构影响较大,中西方情况都相同。企业投资报酬率高、获利能力强,其内部积累能力也较强;企业的获利能力较差时,则不得不依赖负债融资。差不多经营效益差的企业都伴随着高负债率,这在我国已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