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看我国银行业改革(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8
/ 3
 五、我国银行业并购的发展前景
  (一)银行并购对于我国银行业发展的价值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也发生了若干起银行并购活动。主要有:1994年中国建设银行收购香港工商银行40%的股权,并更名为建新银行;1996年广东发展银行收购中银信托投资公司;1999年中国光大银行整体收购原中国投资银行;2003年工行收购华比富通银行,中银集团重组,招商银行收购盘锦市商业银行;2004年兴业银行收购佛山市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收购泉州市商业银行。经过15年的改革,中国经济金融已经进入一个特殊阶段,原有的改革措施已基本不再奏效,必须选择新的改革手段、新的改革途径,而银行并购是其中的重要选择之一。
  第一,推进我国金融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客观上要求对现有银行体系进行并购重组。国家信 息中心和国务院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等机构的调查显示,81%的企业认为一年内的流动资金能部分或不能满足需要,多数企业没有中长期贷款,贷款期限越长,能获得的比例越低。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银行组织体系是一种国有银行寡头垄断的金融体系,中小商业银行规模小、实力弱、网点不足,不能适应中小企业的发展。只有通过银行并购,对现有银行组织体系进行重组,推动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才能打破我国现有金融制度非均衡,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支持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选择。
  第二,深化我国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加强治理机制建设,需要发挥银行并购的作用。首先, 通过并购,打破单一的产权格局,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商业银行建设成为规范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次,银行并购可以加速我国银行治理机制建设的进程,形成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第三,银行并购可以健全我国银行的外部治理结构。因此,被收购或被兼并的威胁是对银行现有股东和经理层的一种压力,可以提高银行改善经营,提高效率。
  第三,国内银行业资产质量的提升和呆坏帐的处理,需要通过并购来逐步解决。截至2004年 6月末,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仍然接近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仍高达13%。 所以,可行的选择是对银行进行体系重组,具体方式包括好银行对差银行的购买、合并和接管;规模较大但不太稳定的银行间的合并;向外资银行出售等。
  第四,扩大银行经营规模,增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也需要实施银行并购。国有银 行的成长空间还很大。通过并购,可以壮大高风险区域和高风险类金融机构的规模,增强资金实力,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证银行业整体健康平稳运行是非常必要的。
  第五,我国银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需要通过银行并购来实现。其一,可以避开并逐步扭转 国际金融市场上对中资银行不信任的局面;其二,可以突破机构设立和业务范围的限制,建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受东道国法律约束的子银行;其三,跨国并购设立子银行是弱势银行进入和拓展发达国家市场的有效途径;其四,可以近距离借鉴国际发达银行经营管理的经验和缺陷,为我国银行改革和发展、增强银行的综合竞争力提供思路借鉴。
  第六,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要求加快银行的并购进程。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外 资银行进一步加快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我们通过发挥政府主导,推进银行体系的并购重组,借以提升本国银行系统的竞争力。
  (二)对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
  第一,国际银行业并购仍将持续,中小银行并购将是全球并购的主体。国内银行业并购尚处 于探索阶段。从21世纪并购案的规模及趋势来看,银行业并购仍将在国际范围内盛行。但是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并购案有明显不同的是,事实证明中小银行的并购成为此次并购浪潮的主角。根据THOMSON FINANCIAL的统计,2003年宣布的交易金额为2亿美元以上的银行并购案共为27起,其中有多达23起的交易金额低于10亿美元。而国内银行业不管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中小股份制银行的并购都尚未与国际水平接轨。在国际金融市场日渐开放的条件下,探索适合国内银行的并购方式迫在眉睫。
  第二,四大国有银行内部治理仍是重中之中。国内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大有可为,将是将来国内和国际并购的主体。
  四大国有银行经营效率较低且开始上市,首要目标应为内部治理,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其特殊的政府背景决定了它们比中小股份制银行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在短时期内,四大国有银行参与横向并购并不可行。中小股份制银行更有经营效率,其灵活高效经营更能适应国际化的要求。事实也证明,它们是外资追逐的目标。中国目前的银行并购应以中小股份制银行参与国内和国际并购为主要形式,要实行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和民营银行创建“两条腿走路”。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制。2004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加快了股份化改制的进程。政府动用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向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随后这两家国有商业银行再度剥离不良资产1,970亿元。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给它们改制上市创造条件。更重要的是如何 真正建立起好的企业制度和有效的公司治理。2004年8月26日和9月21日,两家试点银行相继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 两家试点银行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设置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和新的管理层已按相应的规章制度开始正常运作。与此同时,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也在完善经营机制、加大内部改革、完善风险控制和提高盈利水平等方面做出很大努力,为进一步股份制改革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向纵深推进。交通银行也于2004年6月30日完成财务重组,正在积极筹备择机上市。 除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目前还有11家多为国有控股的“股份制银行”,为数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以及约3万5千家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于这些国有或准国有的信贷机构,也必须进行改革,这是一个长久的任务。

  二是积极稳健地创建民营银行。管理当局对于新建民营银行应该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一是通过存款保险等制度安排来防范和化解民营中小银行抵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二是必须收紧民营银行与关联人士的信贷以及他们之间的其他金融往来的监督和控制,来防止企图通过关联贷款或其他形式占用银行资金。积极稳妥地建立一批民营银行来加快国家股改的进程,更好的实现中国银行业的并购。
  第三,政府的监管约束决定了银行并购的深度和广度。发生在国内的银行并购案现在看来大多数是政府主导下的以化解危机为目的的行为。如广东发展银行收购中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兼并海南发展银行等。而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并购是银行的自主行为,政府只起监管作用。中国的金融体系尚未和国际完全接轨,因此政府的引导和监督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如何掌握好监管的“度”以最大化银行并购带来的效用将是政府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我国银行业并购的对策选择
  我国银行要缩小与国外银行之间的差距,也要走并购重组的道路。通过并购重组,按照“经济、合理、精简、高效”的原则,进行资产剥离,精简机构,实现集约化经营,最终达到增强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第一,国有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壮大规模,优势互补。 国有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合并会激发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冲击国有银行僵化的经营观念,带来全新的管理理念。而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则有利于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和经营网点及市场份额的增长,是在效率基础上达到规模经济的便捷之路。例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将用发行股票所得的5亿元资金进行收购兼并银行同业,使其逐步成为浦发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第二,中国银行业以跨国境并购为契机,实现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全面推进银行业的对外 开放。收购海外银行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机构拓展途径,可迅速占领跨国“桥头堡”。我国银行具备选择主动权,根据银行的发展目标,自主地选择并购对象,学习先进的银行业管理经验,促使中国银行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快了制度、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步伐,为我所用。
  第三,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第一是产品与服务创新,这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体 部分和主要表现形式,商业银行其他方面的创新大都是围绕着这方面的创新进行的。但是,面对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银行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很容易被模仿,因此,必须重视第二层次的创新,即管理与技术创新,这是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前提与保障。没有来自这方面的创新,银行的产品与服务创新就不会有新突破,也难以持续。第三层次的创新是理念与文化的创新,这不仅是前面两个层次创新的源泉,也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关键推动力。任何一家具有持续成长力的银行,其成功的关键就是把成熟的理念和先进的文化作为所有政策和行动的前提,并且一以贯之、忠实地遵循。当然,还应该包括更高层面上的体制与制度创新。比如,银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创新活动,可以有效提升银行的经营活力;再如,金融控股公司的建立,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制度创新活动,可以有效促进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
  第四,银行业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收购,实现全能化发展目标。全能银行具备规模经济和范 围经济的优势。在我国应在明晰产权的前提下,发展我国的全能银行。在条件成熟时,适当放松或解除银行分业经营限制,有限制地开展混业经营逐步实现全能化,适应国际银行业竞争的需要,并以实现业务的纵深迈进。
  国际银行业并购对世界经济、金融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并在不远的将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银行业必须主动适应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潮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并购重组增强综合竞争力,更好地为21世纪的国民经济发展服务。这是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客观要求,更是推进中国银行业改革和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富有.中国金融业并购重组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金晓斌.银行并购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何方.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及其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0,(01).
  [4]郑先炳.西方商业银行最新发展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5]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郑鸣.论银行业并购的战略意义[J].国际金融研究,2001,(10).
  [7]翟捷,王春峰等.全球金融业并购的影响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1,(08).
  [8]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9]葛兆强.银行并购、商业银行成长与我国银行业发展[J].国际金融研究,2005,(02).
  [10]吴敬琏.论中国金融改革的迫切性[J].新金融.2004,(09).

  [11]王保忠.银行并购的宏观效应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01).
  [12]王卫平.央行:国有银行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EB].www.xinhuanet.com ,200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