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利益集团的现状分析(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10
/ 1

市场中的信息永远是大家争相追逐的对象,但由于种种因素信息是不可能公平的完全的取得,只有获取更多的信息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使利益最大化;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事实,一方利益主体才会要从另一方利益主体那里获得自己没有而又迫切需要的信息,通过信息的交流,两者有着相通的利益可以通过联合来实现,因此联合的利益集团就有了很强的用武之地。
三、证券市场利益集团的现状

证券市场的利益集团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利益集团,如今我国证券市场的利益集团从总体上说,大多没有完备的组织形态,也没有固定的组织构架,只是松散的、自发的、临时的、若隐若现的“结伙”,以舆论呼吁等方式在报纸上、广电或网络上表达其特定的利益诉求。因为他们仅仅因为各自的利益相同走在一起,所以只要能影响政府的决策向着有益于成员利益的方向发展,与传统意义的利益集团相比,他们并不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不反映某些群众的共同利益,因此不具有代表性。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形成的利益集团是非常特殊的团体,有着特殊的形成背景,特殊的行为方式和特殊的影响效果。

我国的证券市场是在股权割裂的制度设计中产生的,是由国家资源分配及占有的起点不平等为渊源的。起初利益集团的状态并未在市场中显现,十几年来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改革的步步尝试,引发了围绕着管理层、上市公司、券商、股民等各方利益结构的不断分化重组,使利益集团由无到有、由隐性向显性、由非组织化到泛组织化同盟的产生和壮大具有了客观的社会基础和制度基础,同时,随着弱势利益集团利益意识的觉醒和维权意识的加强,特别是“集团意识”的形成,又为利益集团的存在和壮大提供了心理基础。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市成了各利益集团进行博弈角逐最明显的地方。

四、证券市场利益集团信用缺失的表现

我国证券市场的利益集团信用状况并不是很好,市场中的失信现象比比皆是。上市公司这一利益集团的信用状况是应被关注的焦点,信用缺失状况基本都围绕上市公司展开,诸如虚假包装上市、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随意圈钱、擅改募集资金投向、虚报利润、信息披露不及时、关联交易等,为了实现上市增值增利的目标,上述行为似乎成了默认式,无非程度大小的问题,类似状况都或隐或显的存在着。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股权分置改革,使得上市集团与上市公司的利益统一起来,占用资金、随意圈钱的行为在逐渐淡化,但其他的问题仍旧存在。由于市场运作的需要,上市公司和证券投资机构及中介机构联合违规各取所需;一些民营上市公司没有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的实力,与当地政府或相关权力人的联合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更可怕的是国有上市公司和监管部门及政府本身就同属一家,管理人员也是直接被委任或由政府官员兼职,无论政策制定和利益要求,与其他市场主体相比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因此信用缺失问题在所难免。

这样的信用状况为证券市场和各个利益主体都积累起了严重的风险,长期及严重的信用缺失会使市场越来越不规范,投资者心理预期和承受能力越来越差,风险自然会一点点沉积下来。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和信用制度高度发展的产物,证券市场的交易形成了大量错综复杂的信用链条,因此证券市场的风险具有很强的传导性和危害性,会波及到整个金融体系和国家经济,而且这类风险的因素有很多不确定性,非证券市场所能控制,另外,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如制度缺陷一时难以弥补等,这样,风险的可控性就更弱了。


参考文献:

1 袁剑 . 中国证券市场批判 [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

2 张维迎 .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

3 林毅夫 . 论经济发展战略 [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

4 吴晓求 . 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