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情会通 会气适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7
/ 2

内容摘要:舞蹈美的特征在于富有情感意蕴的形式和意境,这种形式的意境是由舞蹈的节奏、动律、气息和神韵所构成;在舞蹈意境中直接起作用的因素应是呼吸的韵律,完美的呼吸是完美动作的支柱。
  关 键 词:呼吸 舞蹈美 意境
  
  舞蹈教学形式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从古典舞的气息运用入手,结合高校舞蹈专业基本功和剧目课程的训练,谈一谈个中的体会和经验,以期有益于学生在专业综合素质上的提高。
  
  气息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与剧目课程中的重要性
  
  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过程中,经常能碰到类似的一些问题,就是学生在进行形体训练时,总是在动作基本完成时就停滞不前,与动作的完美性擦肩而过。对待这一教学现象,笔者认为,舞蹈美的特征在于富有情感意蕴的形式和意境,它能体现出不同舞蹈的风格特色,这种形式的意境是由舞蹈的节奏、动律、气息和神韵所构成的;而完成动作只是外形的模拟,完美动作却是内在韵味与外在表现的有机结合,而且这种结合才是诗、乐、舞结合下的美感成果。所以,笔者提出的观点是——在舞蹈意境中直接起作用的因素应是呼吸的韵律,完美的呼吸是完美动作的支柱。
  呼吸是人体行动的支柱,停止呼吸,生命就停止,人的一切活动也归于结束。呼吸是人的本能,不需要接受任何训练,它与人体的自然形态同步,协调一致,不必用意识去控制它的运行,因此我们称之为“无意识的呼吸”。处于舞蹈艺术状态之中的人体,当然离不开呼吸这根支柱,然而舞蹈着的人体必须摆脱自然形态的呼吸习惯,要加以特殊的训练才能适应舞蹈对呼吸的特殊要求。显然,无意识的呼吸是不能适应舞蹈训练需要的。因此,在人体训练过程中,对无意识呼吸进行有意识训练,这种呼吸我们称它为“有意识的呼吸”。舞蹈动作从完成到完美的过程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升华,按以往的教学经验而言,仅仅从动作上去追求完美往往是徒劳的,难以上升到理想的境界。完美的呼吸是有意识的呼吸,是达到完美升华的支撑点。例如:冲靠含舔移中的提息,是腹腔内收,胸腔外展,肩带肌参与收缩的一种胸腔呼吸,它可使人体重心提高,这种呼吸多用于双飞燕、飞脚、绷子等。提息能使动作干净、下身轻盈。而与之相反的则是沉息,它使腹肌能上下运动与起伏,使腹腔内脏器官产生相应的蠕动,是一种典型的腹式呼吸,它使腹部充实,可使身体重心降低,这种呼吸多用于基本功训练中的起蹲与控制之类的慢板动作。沉气能使动作松弛流畅,脚底稳健。这两种呼吸也可用于动作之间的连接,如小跳、舞姿造型等。在做特殊的动作时就不能运用这样的呼吸了,而需要采用特殊的呼吸方法,如赞步技巧,它是在空中形成舞姿的动作,要求要有空中停顿感,因此,必须采用闭息这种特殊的呼吸方法。闭息是在呼吸过程中随动作的需要及时关闭声门而暂时停止呼吸的动作,因人为的紧张造成肾上腺素的溢出,而反射性地引起肌肉力量的加大,从而造成空中停顿的效果。但是需要灵活处理的是,这种呼吸方法不能用于一般动作之中,因为它会造成不必要的紧张,会影响动作的完美。这些实践性经验说明,呼吸与动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训练有素的呼吸,不仅是完成动作的条件,更是达到完美的重要支柱。我国戏曲界流传这样的一种说法“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句话正切中了舞蹈基本功训练的要害部位。
  《乐记》曰:“乐者,心之动也。声音,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乐象篇》)身体动作是舞蹈表现情感的形式,而呼吸在动作达到完美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它在动作对情感的表现中也是举足轻重的。呼吸的长短、急缓、强弱、松弛能导致一系列情感变化的出现。《素顺·举痛论》里对呼吸有这样的一段描述:“怒则敢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结。”这些情感的变化都与呼吸紧密相联。当人在愤怒时,气息是粗鲁急促的,整个人体的血液都往上涌;在欢喜的时候,气息是轻盈、流畅的;悲痛之间,气息又是消沉的;受到恐吓时,气息又是凝结的;当人在沉思问题的时候,气息又会出现短暂的静止,由此看来,呼吸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支配着人的一切动态及喜怒哀乐。当人的精神受到外在刺激的时候,情感会作出鲜明的反映,同时推动人体作出同步的反应。舞蹈艺术是人有意识的情感活动和人体表现,要达到形体与情感上的和谐统一,呼吸是中介,只有有意识的呼吸才能使二者完美地协调一致。然而,初受舞蹈训练的学生在启蒙阶段往往只留心于形体的模拟,不懂得呼吸在形体中的奥秘,使呼吸得不到有意识的训练,形体动作也只能在完成的水平上徘徊,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呼吸总跟不上,始终难以升华到完美的境界。因此,舞蹈教师在进行形体训练的同时,一定要同步进行有意识的呼吸训练。
  
  呼吸练习的步骤
  
  呼吸训练同舞蹈基本功训练一样,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细致、连续
  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该训练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步骤一:普通高校大学一年级。由于高校舞蹈专业中很多学生不是经过科班的舞蹈系统训练体系培养出来的,对于这一部分学生而言,他们这一阶段是从自然状态走进严格的有意识舞蹈训练的开端。同时,呼吸也是从无意识呼吸转向有意识呼吸的起步。由于学生刚接触专业性舞蹈,所以动作不宜复杂、花哨,而是应以单一动作训练为主,这时应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单一的呼吸训练。这种单一呼吸同无意识呼吸很相似,两者之间容易混淆,却往往很少引起教师们的重视。然而这恰恰是从无意识呼吸转向有意识呼吸的关键时刻,如果在这个阶段不重视呼吸训练,待到中、高年级再要求就迟了。因为学生已经习惯用无意识呼吸做动作,到了中、高年级毛病就会越来越明显,如端肩、气、下身不合、不协调等毛病都会表现出来,而这些毛病都是由于呼吸运用不适当而造成的,所以第一阶段必须进行有意识的单一的呼吸训练。步骤二:普通高校大学二年级。动作开始复杂、多变起来,同时也要求运用复杂多变的呼吸来协同动作,并使二者统一为一体,只有这样,动作才能完成,最后达到完美。如果动作多变,而呼吸节奏不变,那么就会阻碍动作的完成,也就更谈不上完美了,如:“ADAGIO(控制)”,它是以缓慢的节奏、大的舞姿造型组成的,它需要徐缓、深长的呼吸,又如:小跳,它的节奏较欢快、轻盈,以小巧的舞姿造型组成,它需要快、短、浅的呼吸,只有采取适合舞姿动作风格的呼吸节律,才能使动作完美起来。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呼吸运用与动作风格相统一的训练。


  步骤三:普通高校大学三年级。按照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舞蹈专业的课程设定,舞蹈基本功训练课程将于大学三年级下学期结束,对学生的训练也已经进入到综合性组合阶段。所谓综合性组合阶段就是指动作、技巧、情感三方面的统一。前文已经谈到,情感在舞蹈艺术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到了高年级,动作、技巧、情感这三者的比重开始移位,综合表现为情感最终成为终极的目标。而“情”又并非虚设,是要借助“形”来表现的,因此,呼吸运用更加细腻复杂,在呼吸训练上就更要周密与细腻,这样的教学才能收到整体训练的效益。
  
  教学中的一些实践经验
  
  总结笔者10年的学艺体会和近4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教学应该取长补短,注重各舞蹈学科间的交叉,将能在很大程度上开阔舞蹈的训练体系,避免过度的程式化。以中国古典舞特有的风格、韵律为中心,以呼吸为训练基础,结合西方古典芭蕾的下身训练手段,将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果。因此,笔者在舞蹈基本功和剧目排练课程中,坚持“三强调,一打破”,其内容如下:
  强调动作中的起、行、止呼吸的运用。例如,把上的PLIE(蹲),从一开始便要求学生把呼吸运用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特别是手和脚,用气带动舞姿,使之达到伸展、流畅的效果,动作结束时要让呼吸贯穿始终。
  强调节奏变化中的呼吸。例如,把上腰的训练动作就说明了这一点,使动作的高低起伏、节奏快慢的变化与呼吸的急缓配合得当,使腰部训练的动作在高低、快慢、急缓、屈伸之中达到自如的目的。
  强调情感中的呼吸。例如,笔者选用肖邦的“夜曲”作为控制组合的音乐,来培养学生运用呼吸控制力量的能力;还为学生排练《萋萋长亭》等剧目,用情感的理解来启发学生,达到以气带情、以情带舞的艺术效果。
  一打破,就是打破上身僵板的训练现象。笔者认为,中国古典舞的韵律,主要靠上身体现,它美就美在上身,但如果呼吸运用不当,便不能体现其特有的美感。因此,呼吸训练是打破传统芭蕾基本功上身僵板的重要改革核心的所在。为能弥补西方芭蕾上身训练不足的问题,要在强调呼吸的基础上,使穿胸刺背、云手、盘腕、含舔、横拧等神韵元素都能成为舞蹈基本功课程训练上身僵板的重要手段。
  呼吸是一种教学手段,它能改变学生的自然体形,丰润他们的舞姿;呼吸是一种内在修养,它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我们必须在舞蹈教学中强调呼吸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著《舞蹈知识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
  [2]于平著《舞蹈形态学》,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
  [3]袁禾著《中国舞蹈意象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5月
  [4]王克芬、隆荫培、张世龄著《20世纪中国舞蹈》,青岛出版社,1993年3月
  [5]孙继南、周柱铨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