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默会知识的教研室“双评”活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9
/ 3
[摘要] 在教师知识结构中,默会知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类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教研室的“双评”活动却忽视了对默会知识的关注和重视,降低了“双评”活动的实效。教研室人员应从默会知识论的视角,对当前“双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新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默会知识;教研室;“双评”活动;教师专业发展
  
  教研室“双评”活动是指省、地、县级教学研究室(简称教研室)为促进、展示和推广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果,由各学科教学研究人员(简称教研员)组织的自上而下的评选优质课和优秀论文的教研活动。“双评”活动的目的是以优质课和优秀论文的评选为载体对教师进行培训和培养。但目前“双评”活动却出现了“异化”现象,教育界对“双评”活动的争议声和指责声也不绝于耳。造成教研室“双评”活动未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可能有许多,各级教研室也在从观念、标准、方法、制度等方面加以探讨和改进,而目前流行于世界各国的默会知识论为我们解读这一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契机。
  
  一、视角:默会知识论的启示
  
  最早提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的个人知识分类形态的是英国物理化学家、哲学家波兰尼(M.Polanyi),他认为“显性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知识,因此又称为“言明的知识”或“明确知识”;“默会知识”是指尚未言明的、难以言传的尚处于缄默状态的知识,因此又称为“缄默知识”或“内隐知识”“隐性知识”。许多技能、方法、能力、交往、态度、体会、情感等方面的知识都属于默会知识。每个人都隐藏着大量的默会知识,在人类生活中默会知识远比显性知识丰富,正如波兰尼所言:“我们知晓的比我们能够说出的多。”知识在线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荣·扬进一步指出“显性知识可以说只是‘冰山的一角’。而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隐性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 [1] 默会知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实现对它的理智控制的能力。[2] 它们是人类所有显性知识的“向导”和“主人”。[3] 228“缄默知识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是失败的根源。缄默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它们的接受及有效使用”。[3] 230
  为使默会知识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许多研究者开始探索使默会知识显性化的途径和方法。如日本著名知识管理专家、最早研究专业知识显性化问题的野中郁次郎教授深信默会知识是能够显性化的。为了寻找显现的方式, 他研究了人类四种基本的学习和传播知识的模式: “从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从默会知识到显性知识”“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从显性知识到默会知识”,即知识的社会化、外在化、结合化和内在化。与此相对应,野中郁次郎教授又提出了一个进行知识动态转换和产生相互影响的四种场所,即原始情景型:个人之间共享感觉、感受、经验及思维模式的场所;集体互动型:默会知识实现互动的场所, 其中关键因素是对话与比喻;网络型:在虚拟世界中实现互动的场所,通过它,人们可以将新的显性知识与已有的显性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在整个组织中生成新的显性知识;演练型:为显性知识向默会知识的转化提供场所。其中“场”的建设非常重要。[4]
  既然默会知识在个体的认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那么教研室“双评”活动有效性的基本原则之一就应彰显和反思这种默会知识,运用一定手段和方法有效地传递默会知识,并致力于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协同作用,使“双评”活动成为彰显和更新默会知识,从而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二、让默会知识流动起来:“双评”活动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参赛教师取得一堂优质课和一篇论文的成功并不能说明什么,最关键是他们要因此学会一种发现问题、改进问题的方法,寻找将指导教师的默会知识和默会认识内化的途径,并能够将它们以显性方式传递给别的教师,促进共同的专业发展,而不是沾沾自喜,从此失去探索、发现和反思的精神和行为。
  对于听课教师,笔者曾对我市部分教师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许多教师反映看优质课,读优秀论文,其主要目的不仅想了解和学习新课程背景下这些优秀教师是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处理学科知识和预设的问题的,而且更想学习他们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生成问题并解决生成性问题的。也就是说他们要求参赛教师要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体现出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来,在实践中以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方式引领和指导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斯腾伯格和霍瓦斯在分析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时,提出了“专家”不同于“新手”的三个基本方面:第一是关于专业知识,在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第二个是关于问题解决的效率,专家解决问题的效率不仅和他们有效地计划、监控和修正问题解决途径的能力有关,而且和他们将熟练的技能自动化的能力有关;第三个是洞察力,专家不是仅仅解决手边的问题,他们经常重新定义问题,所以能够产生具有独创的、洞察力的解决方法。[5] 专业知识不仅包括所教学科的内容知识、具体的与非具体的教学法知识,还包括教学赖以发生的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实践知识,而实践的知识包含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专家型教师拥有的默会知识、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洞察力是通过教学经验的积累而产生的,这种经验的积累实际上是一种默会认知和隐性学习的过程,只有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才能被共享。那么,在实践中,“双评”活动怎样能够成为一个学习、更新、分享教师的默会知识,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共同发展的有效学习过程?近年来,我们尝试探索了“围绕一个课题,落实五个环节,创设三种成长场”三位一体的“双评”活动模式,为开发和利用默会知识,促进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的转化提供了可能和空间。

  “围绕一个课题”是指每位参赛教师各围绕一节课来准备优质课和优秀论文的评选。每年初市教研室将“双评”活动时间及评选参考标准提前下发各县(区)教研室及学校,要求按市教研室的总体要求安排本地的评选活动,时间一般持续两个月,评选的课题都是在讲课前一天临时通知。这种安排的活动目标导向是要实现从表现型评选活动向学习型评选活动转变,把“双评”活动看作广大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实践,加快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促进专业发展的过程。评选只是手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才是最终目的,三级评选的重点不在于现场的“选先评优”,而是活动过程中对广大参与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尤其是学校层面的校本培训。
  “落实五个环节”是指认真做好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及论文撰写五个环节。在学校层面,所有涉及到的学科教师都要参与上述环节。参赛教师在备课时不仅通过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训练等方法,掌握和理解有关课标与教材的知识、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技能等显性知识,而且要熟悉和掌握本人和指导教师的隐性教学智慧以及学生的默会知识。教案完成后,要自主撰写一篇叙事式反思文章,要求教师主动反思、观察在备课过程中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指导教师的优秀经验,对备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重新解释,并将获得的教学智慧通过书面表达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其他教师共同分享和思考。本环节的价值取向:一是发掘隐藏在参赛教师和指导教师背后的默会知识和默会认识模式,揭示其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并以显性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二是参与教师将这些知识内化,增长自己的教学智慧,以便更好地监控其思想,理解其行为,以促进专业的发展。在说课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校评委的思想、理念、行为策略的交流与讨论,可以提升和超越隐性的个人知识。说课结束后的论文撰写又能反思、内化、显现这些知识。有些课用录像的方式记录下来,放在学校的网站上,让广大教师对参赛教师的教学情景行为进行分析,找出其背后默会的教育教学假设,并与参赛教师教案中的教学设计的明确假设进行对比,就能够看出该教育教学情景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显性教育理论的支配,在多大程度上受到默会教育知识的支配,两者之间存在不存在矛盾,如果存在矛盾的话,默会知识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显性教育理论的实践效用。通过活动分析,教师们可以反思自己教育教学设计所赖以进行的默会知识假设,理解默会教育知识与显性教育理论在实际教学情景中的关系,从而学会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两类教育知识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需要指出的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听课与评课是一种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价值判断活动,无论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都离不开一定的标准。这种标准不应只由一个人来决定,而应当是将国家课程改革的理念、教育教学目标转化为可依循的标准。因此听课评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理解课程理念的过程,不断形成共识的过程。[6] 正是评课标准的可探讨性,更激发了教师的默会知识和默会认识的外显和碰撞,最后共识的达成也就推动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提升。参赛教师每完成一个环节所撰写的论文是他们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成果,这些论文是教师自己整理和撰写的,虽然谈不上经典,也不一定蕴含十分丰富的理论背景,但它来自教师的教学实践,是鲜活的、生动的,是教师们感到困惑而想解决的问题,通过写作经历了对自身教学活动的理性反思,同时又分享了别人反思的成果。
  为了共享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成果,我们创设了有利于教师学习和交流的各种“成长场”,作为“双评”活动的延伸和拓展:第一,沙龙研讨型成长场。围绕“双评”活动中的问题,展开研讨,地点主要在学校教研组或市、县学科讨论室,它不像正式的学科教研会那么严肃、正规,而是一个比较宽松、民主和畅所欲言的自由场景。活动的价值取向是通过动态的对话和交流,分享和精加工自己的默会知识,并赋予抽象的学科理论以现实的意义。第二,课堂模拟型成长场。主要通过模拟讲课的形式,落实某种教学理念,其活动的价值取向是展示、了解和分享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利于实现教师在说课、评课、上课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教学行为的转变。第三,刊物与网络展示型成长场。主要是通过各学校、县、市的“教研通讯”“学科教研网”及“教育学会网”等内部刊物与网络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展示与交流的舞台。其活动的价值取向是通过同一主题下不同观点的并存与碰撞,使默会知识流动起来,进而形成具有共同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的学科学习共同体。
  从默会知识论的视角去探讨教研室“双评”活动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我们仅仅是刚刚开始,既然人们已经认识到默会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价值,那就让我们共同探索和开发它吧。
  
  [ 参 考 文 献 ]
  [1] 钟启泉,高文,赵中健.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44.
  [2] 郁振华.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8):6.

  [3]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吴卫东.教师共同体的知识管理[J].教育发展研究,2005(2):25-26.
  [5] 斯腾伯格,霍瓦斯.专家型教师的原型观[J].高民,张春莉,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29-33.
  [6] 胡惠闵.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的学校教研活动[J].全球教育展望,2006(3):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