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城市及其基本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6
/ 4

摘 要: 虚拟城市就是人类利用虚拟技术构建的最具规模的虚拟现实,主要指谓塞博空间和塞博时间中的城市, 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化城市。它能为现实城市创造更多的新空间, 包括新的工业园、科技园、电子产业基地。在虚拟城市中, 由于电子通信系统的发展, 使人类日常生活发生许多质的改变。它将推动未来巨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给人类创造更多、更美好的生存空间。

关键词: 虚拟城市; 塞博空间; 边缘城市; 电子工作; circle 都市圈

  自从第四次科技革命将电子信息、虚拟技术和电脑网络带进人类社会之后,特别是随着虚拟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完善, 人们便理所当然地把过去有的东西、未来可能有的东西、以及新近设想的东西,通过将光、电、色、能、数与信息集于一体的高科技手段, 而一起都搬进一个新世界, 很快类似虚拟空间、虚拟现实、虚拟地球、虚拟地理、虚拟大学、虚拟工场、虚拟人体、无边界国家等一类虚拟物或构造物便喷涌而出, 并构成一个多姿多彩的虚拟世界。而在这个虚拟世界和人类生存的现实中,人们最关心、因而也是最具规模、与人类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最直接相关的虚拟现实, 就是在与日俱增的都市化过程中形成的虚拟城市和边缘城市。

  现在不只是分散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科学城”具有虚拟城市的性质, 就是原本那些古老的城市, 诸如纽约、东京、伦敦、香港、大阪、巴黎、洛杉矶、旧金山、法兰克福等, 也都由于包括金融、保险、地产、法律服务、广告、设计、行销、公共关系、安全、信息搜集、信息管理, 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开发等先进服务业的网络化、全球化, 而失去传统城市的概念, 转变为新型的全球性城市, 即带有更多的虚拟城市的性质。那么究竟何谓虚拟城市? 它是否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 人类社会是否会在今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虚拟城市之中? 下面将对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所谓虚拟城市, 即人类利用虚拟技术和丰富的想象力构建起来的最复杂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和高度信息化、数字化、概念化与符号化的城市, 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 虚拟城市主要是指塞博空间( cyberspace) 和塞博时间(cyber-time) 中的城市,而非自然时空中的城市。所谓塞博空间主要是一个概念空间(conceptual space),而不是一个现实空间或物理空间。因此这种概念空间“显然不是由现实世界中一种同质性的空间( homogeneous space)组成的, 而是指谓无数个迅速膨胀的和个性差异极大的空间。每一种空间都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数字相互作用和数字通信的形式。”[1]同样,塞博时间作为一种流动性的时间, 也是一个概念时间, 不是自然界中可以用秒、分、时、日等计时单位测量的时间, 而是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谓的由“此在”感知和揭示的时间; 它通常“绽露为此在的历史性”,以及与烦相联系的日常性。[2]因此虚拟城市的首要特征就是不仅没有城墙和护城河, 也没有区界和固定的地理位置。这种以先进的电子通信系统作为支撑和运转机制的虚拟城市, 可以让先进的服务业的区位散布全球。特别是随着“电子家庭的兴起”和“浮现中的市场”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 地理空间中的城市和地区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似乎在与日递减, 因为先进的电子技术可以容许任何意义上的办公机构和办公区位无所不在, 可以让企事业总部离开那些租金昂贵、人口拥挤、污染严重、令人厌烦的商业中心区, 而迁移到全球各地景色宜人、环境优美的基地。在那里, 人们用高科技的手段和工具同样可以从事教育、文化活动, 生产、经营和销售活动, 以及其它各种人类实践活动。

  当然, 这不是说, 现实世界中的城市可以废弃不用。事实上, 全世界各地的城市, 除了在20 世纪90 年代初一度使得马德里、纽约、伦敦和巴黎等城市, 引发了地产价格的急剧跌落,以及新建筑业的停顿外,到了90 年代晚期, 伦敦和纽约的房地产就有了明显的起色。因此全球性的都市化和城市的虚拟化,并没有替代现实城市,相反由于“空间分散与全球整合的结合, 而替主要城市创造了一种新的策略性角色。在这些城市长期作为国际贸易与银行业务中心的历史之外,它们有了4 种新运作方式: 一是承任世界经济组织里高度集中的发令点; 二是承任金融和专业服务公司的关键区位; 三是承任生产基地, 包括主导产业的创新生产; 四是作为所生产之产品和创新的市场。”[3] 因此, 现代化的城市实质上都是现实城市与虚拟城市的结合,地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统一。虚拟城市作为对现实城市的补充形式, 主要是更充分地利用、扩充和创造了地理空间或几何空间。

  人类生存的空间,从古到今都在逐渐扩展着。古代是从森林→草原→沙漠→荒山→河流→海洋。20 世纪以来, 则是从地面到天空,从地球到月球和其它星球; 而今又从自然空间扩展到虚拟空间,从有距离空间扩展到零距离空间。虚拟城市就是一个零距离的城市, 是一个集中于全球网之中的某个节点上的空间。它当然不能够完全离开现实的地理位置而单独存在, 因为它与现实世界固有着其实在性的联系, 但是即便就虚拟城市得以存在的节点的地理位置而论, 也完全可以说它不属于任何一个现实城市, 只是可以起到现实城市所起到以及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因此虚拟城市是叠加于现实城市之上的城市, 就像虚拟世界是可以叠加于每个人所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现实世界之上的世界一样。而且这种叠加必将产生各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尽管现实城市作为经济交易中心的重要性不会消失,但是,随着国际市场即将来临的管制, 经济游戏规则和操作者的不确定性的降低,信息产业的集中将会减缓, 而生产与分配的某些面向, 会下渗到国际都市层级的较低层次。

  其次,虚拟城市将为现实城市创造更多的新空间, 包括新工业空间、新科技工业园、新的电子产业基地。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都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做的一项实验, 就基本上确认了一种“新工业空间”的样貌。这种新工业空间的特征是:利用其技术和组织能力, 先将生产过程分散到不同区位, 再通过电子通信系统将其重新整合为一体, 同时考虑具体的地理条件和环境特色, 设计独特的劳动力类型和职业组成, 形成产品开发、商品生产和销售的一条龙的工业基地。关于这种新工业空间的区位分工模式, 基本上都是由那些难以忍受的拥挤城市或运转成本飞涨的区域, 转向一些经济较不发达、劳动成本较低、发展环境较为宽松的地区。因为在虚拟世界或虚拟空间中,不论其节点的地理位置在哪里, 人们都能够将生产系统分散到类似的全球链接里。

  新工业空间迅速扩张的典型事例, 就是平地崛起于世界诸多发达国家的科技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的“硅谷”、南加州的科技城、北卡罗莱纳的研究三角、西雅图, 以及奥斯汀等地。这些区位都是集信息网络技术、知识创新和产业开发于一体的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城市。特别是斯坦福工业园区, 不仅催生了硅谷, 也使得整个新西部都会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科技国防体。最后是各种社会网络都有力地凝聚了创新氛围及其动态, 确保观念的沟通、劳动的循环, 以及技术创新与企事业主义(entrepreneurialism) 的“异花受精”。在网络技术推动下, 在全球与地区或城市之间建立起动态的新链接。因此新工业空间本质上是由创新与制造的层级在全球网络中相互结合而组成; 而且总是随着信息的流动不断发生变动; 不断创造全球产业的多重性, 不断扩张新空间。在虚拟城市中, 通过信息和网络技术, 将原本的工业基地转变为制造业的流动(manufacturing flows) , 这是新空间的最重要价值和作用。

  第三, 在虚拟城市中,由于电子通信和信息系统的发展,使得人类日常生活发生许多质的改变,在诸如工作、购物、娱乐、保健、教育、公共服务和政府事务等方面, 都逐渐与空间邻近性失去联系, 传统城市的许多功能的必要性都将消失;远距离工作或电子工作(teleworking) 急剧增加。其中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替代者,即在家工作完全替代传统工作场所里的工作; 二是自雇者,在家里上线工作, 而不是代人工作; 三是增补者, 即把增补的工作从传统的办公室带回家做。从事这种远距离工作的典型事例, 就是大学教授从事的远距离教学。他们完全可以坐在家里完成授课与研究生指导工作, 无需在学校里为其专设办公室或办公楼。这当然不是说, 原有意义上的学校在将来会从地球上消失, 因为再好的远程教育也不能替代学生之间, 以及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感性接触和言传身教, 况且中小学生更需要一种集体成长和教育的环境, 需要在现实的社会中长大成人,所以无论到什么时候,学校都不能够完全进入虚拟空间, 离开社会群体而独立办学, 只能是部分地在虚拟环境中进行。

  同样, 不管电子时代、电子工作会怎样转变人类的日常生活, 人类还是需要公共场所和公众空间, 还是需要身体或肉体的亲近与接触, 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 空对空地聊天或进行一些其它活动。人来于自然,生于大自然, 决不能完全地离开自然空间而生存。他需要和大自然相接触, 更需要得到社会人的关爱和保护。

  所谓“日常生活”就是指人类个体再生产的集合体, 它包括人们通常必不可少、占据绝大部分人生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恋爱婚姻和生老病死。正是这类日常生活使得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 使得一个人在不断的外化过程中, 日益被形成、被对象化和主体化, 从而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所以不论社会发展到怎样一个时代, 现实世界总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与工作基地。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必须拥有公众聚会与活动的场所与空间。与此同时, 也会有大量的网络社团、群众组织或群众公社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乐趣, 使虚拟空间日益社会化, 或是日益形成和扩展着社会化的虚拟空间、虚拟环境。并在此种情况下,形成现实城市和虚拟城市、现实群体和网络群体的互动作用,共同丰富城市公众的日常生活,推动人类文明进入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和层次。

  第四,虚拟城市作为当代或后现代社会产生的一种新都市形式, 就是一种信息化城市。它是以信息和知识作基础, 围绕着网络系统而组织, 通过流动空间的形式而构成, 因此虚拟城市又主要表现为一种流动性的过程和多样性的特征。它在人们的视野里, 就是无穷无尽的高速公路、航空路线、光纤网络、电脑系统, 以及30 英尺的屋顶卫星天线。它常常是以均质的、无尽的城郊- 郊区延展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意象和趋势。在这些“边缘城市”中, 标志性的纪念物将不再是马背上的英雄, 而是企业的总部、健身中心, 以及购物广场的核心区里的直抵天际的前庭和四季常青、绿意盎然的遮荫树。这些新都市地区的标志性住宅也不再是都市富豪的阁楼, 或是旧都市贫民的分租住宅中心, 而是一栋别具一格、舒适、温馨、独门独户的住所, 周围环绕着花园和广阔碧绿的原野, 甚至是常常伴有快乐、活泼的林鸟。在这些边缘城市中, 不仅体现着人对自然美和生态美的追求, 也揭示了自然界的简洁性、和谐性及优美性, 赋予人类生活以真实的意义。

  据报导, 现在具有这类“边缘城市”特征的地区在波士顿、新泽西州、底特律、亚特兰大、凤凰城、旧金山湾区, 以及华盛顿特区周边增长迅速。仅就现代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城市之一, 洛杉矶这座枝叶茂盛的树型城市而论, 今天其周边地区不仅有牛马成群的牧场、硕果累累的果园、葱茏茂密的树林, 也有起伏跌荡, 仿佛绿色地毡一般的高尔夫球场; 既有众多水鸟栖息的湖泊, 也有无数匠心独运的别墅。处处可见碧绿如畦的草坪, 清澈见底的池水, 馥郁芬芳的花木, 真有若中国神话中的琼台玉阁、蓬莱仙境, 清纯幽静、优美迷人, 着实令人神清气爽。也无怪现代发达国家的有钱富人都纷纷搬出大都市, 或是栖居于这些边缘城市, 或是干脆移居“穷乡僻壤”, 利用最现代化的科技手段, 将那里建设成为更加优美安谧的栖居地。在他们的周围不仅会有郁郁葱葱的草地, 清新怡人、光洁蔚蓝的天空, 而且较之过去在他们的头顶上又多出一个五光十色的虚拟空间和虚拟世界。

  第五, 虚拟城市推动了未来巨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原因是新全球经济和浮现中的信息社会所创造出的新的空间形式, 总是能够无约无束地渗透于各式各样的社会与地理脉络之中。换句话说,现代高科技能够创造各种条件,制造各种设施,生产各种物资, 改造各种生态, 利用和美化各种自然地理环境,建立起一片怡然有序、光明温馨、祥和美丽的新天地。在那里, 凡是人类能想到的,都能做到。人化的自然将会更加多姿多采,诸如什么鱼人世界、海底风光、白昼长照的人造太阳、生物工厂、设计的人体、能恋爱和结婚的机器人、模拟环境、精简的家庭、活动的教室与操场, 组合式快速型和临时性建筑、世界通用的语言机器、超级营养品、进入人体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基因大夫、集中文理农工医等全部学科教学内容的学院式电脑、无教授大学、智能机侦探, 以及不可尽数的模拟实体和虚拟世界等, 在未来新技术时代都将变成大自然的特殊构成和组分。

  为此,有人预计,到2020年,20 世纪的13个拥有100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届时其人口数量都将会超过2000 万, 而且也确实会有大量的人口连接上全球网系统。使它们继续成为全球经济的焦点; 集中全世界的智慧和信息; 拥有指挥、生产和管理的上层功能, 具备世界上最先进的通讯设备和媒体控制能力。这些巨型城市除了原本就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东京、圣保罗、纽约、墨西哥城、上海、孟买、洛杉矶、布宜诺斯艾利斯、汉城、北京、里约热内卢、加尔各答以及大阪之外,届时还会有莫斯科、雅加达、开罗、新德里、伦敦、巴黎、拉各斯、达卡、卡拉奇、天津和重庆等城市加入这个巨型城市俱乐部。此外, 由于全球网的链接、虚拟空间的结合、虚拟世界的组织, 现在还只有650 万人的香港、700 万人的广州, 届时也会与深圳、珠海、澳门, 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各大小城镇相互联为一体, 从地球上又浮现出一个甚至可以高达5000 万人口的巨型城市。至于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上海、苏州、南通、无锡、常州、镇江和南京, 不仅会通过电气化的铁路、高速公路、现代化的水路、航空、乡道、气垫船等多模式运输系统将它们沟通和接连, 更重要的会通过互联网, 通过光纤电信系统、地面通信站、移动电话, 以及各种新兴的电子形式和空间形式完全地将它们合而为一,并与整个世界链接在一起。届时这个现代化、虚拟化和都市化的区域将会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上网人数最多、拥有最大的虚拟空间和最多的虚拟实体的超巨型城市。这里不仅会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之中心,也会成为全世界最注目的一个地区。届时将会与“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京都”、“香港-广州-深圳-澳门”等巨型城市一起,在经济、技术和人口等方面, 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人类史上最大的都市聚集地。在这里,建设者、开发者或投资者都绝不会把自己的目光和想像只限于欲开发对象的现实的地理条件,而会站在虚拟世界的高度, 扩展自己的视野, 把这个大都市置于整个大的全球背景中, 创造性地把它置于丰富的想象中, 置于一个超时空的网络系统中。

  当然开发一个新地区、新空间、新城市,最终目的并不是要创建一个纯粹的虚拟世界或虚拟社团,而让现实的人们仍然生活在一贫如洗的状态,而是要改变被开发地区的现实面貌, 使居住在那里的人们能够过上自由自在和幸福美满的生活, 享受着比在传统都市里能够享受到的更多的美感和欢乐。借助虚拟技术,人类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这个带有终极性的目标和结果。届时,在一个新的开发地,不仅艺术家、工程师和劳动者会一起成为建构新世界的能工巧匠, 而且电脑人员、网络专家,及虚拟技术工程师和设计师也会齐心协力把人类文明创造出来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之精华搬上各类软件和网络,从而构建出各种更加精彩绝妙的虚拟世界和虚拟环境。依次又通过网络系统将虚拟世界中的那些最美好的场景“搬到”那曾经是满目荒凉的被开发地, 通过物质实践的开发与经济建设的推动,使虚拟世界变成现实世界,使那里的人们不仅能够驾乘式样新颖的汽车,穿戴漂亮美丽的时装,食用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品味婉转动听的现代音乐, 观赏激动人心的影视艺术, 完全沐浴于一片艺术天地和虚拟天地, 而且能够使得人人都生活在一个个简洁方便、优美舒适的生存空间, 尽情享受高科技提供的种种优越条件, 不仅包括虚拟的银行、商店、剧场和学校, 也包括那环境优雅的别墅, 平整如畦的草地, 沁人肺腑的鲜花, 清澈透明的湖水, 从而使人们不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都能过上心旷神怡、情切意足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Martin Dodge , Rob Kitchin. Mapping Cyberspace [ M ].London , 2001. 1.

[2]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 . 北京:三联书店,1987. 394.

[3]曼纽尔·卡斯特. 网络社会的崛起[M]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