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多维组合”分类法及其编码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24
/ 6

刘燕南 夏征宇 李颖 杨振荣

内容摘要:根据电视节目的多重属性特征,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节目分类标准和方法——“多维组合”分类法,并对其进行了规范化的编码设计,形成“多维码”。本文还通过具体案例说明了“多维组合”分类法及“多维码”的实际应用。这种新的分类标准及其编码方式能够比较好地解决电视传播实践中的节目分类难题,为规范节目管理、方便节目市场交易、提高电视节目分析研究的水平等打下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节目分类、多维组合、多维码、编码

一、引子

随着星网结合成为电视传播的主流覆盖方式,我国电视业已经从频道稀缺时代,进入多频道竞争时代。多频道时代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观众可接收的频道数大幅增长。以北京、沈阳、上海、武汉、广州、成都和西安七大城市为例,2000年观众可接收的频道数达70个,平均每户接收到的频道数达24个,比三年前的1997年分别增长了20个和12个① 。二是专业化频道纷纷涌现。除中央电视台形成了包括12个频道在内的最大专业化频道家族外,几乎所有省级电视台都办有不止一个专业频道;三是由此而来的观众收视日益多元化、分众化。主流频道的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呈下降趋势,地方性和专业化频道的收视却逐步增加。电视市场上日益激烈的频道竞争,促使各级电视台包括过去“传播者本位”意识浓厚的电视台放下身段,加入争夺注意力的行列,面对观众日益多样化的收视需求,开始不遗余力地寻求节目内容和样式的创新。一时间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各种内容别致、形式新颖的栏目(节目)竞相登场。

花样翻新的栏目(节目)为荧屏带来了亮色,与此同时,如何给这林林总总的新节目分类,也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传统的电视节目分类偏重于采用单一标准,比较常见的是以内容为标准,将节目分为新闻、专题、教育、文艺和服务等五大类别。然而今天,不仅节目内容早已突破了原有类别所涵盖的范围,出现了诸如法制、财经等一些新节目,而且一批以形式特征见长的节目,如谈话节目、真人秀等也十分抢眼,此外,一些对象性节目,如女性、少儿和老年人节目等活跃在荧屏上。传统的分类方式,在电视业发展初期或许尚敷一用,但是在电视荧屏已经丰富繁荣的今天,便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在应用时难免顾此而失彼。事实上,缺乏严格的分类标准一直是我国电视界长期以来的痼疾所在,即使是偏重以内容分类,也往往存在多种系统、多个标准,致使节目分类标准重叠、分类结果交叉的现象屡见不鲜。新出现的一些电视节目,尤其是一些新引进的所谓“类型节目”,由于大多具备多种特性和要素,强调新颖出奇,注重内容、形式、行业与对象等要素的异质组合,而人们对于节目的理解不一,观察视角各异,因此对于节目类别的划分,既引发了十分活跃的思考,也往往出现人言言殊,难达共识的情形。

以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栏目为例,就其内容来说,主要是一些普及知识类的问题,这些知识涉及各行各业,包括一些日常生活小常识;就其性质来说,兼有知识性和娱乐性;该节目形式上又具有竞赛特色,丰厚的奖品更凸显出其潜藏的博彩卖点,然而,该栏目却在经济频道的黄金时间播出,是隶属于中央电视台经济部的一个名牌栏目。该栏目拥有众多特点,却似乎难有一个明确的归属。类似这种情况,在全国各电视台还有很多,其归属的部门和播出的频道也是五花八门。

节目归属如此混乱,节目分类陷入如此窘境,归根到底,还是与我国电视行业多年来未能建立和健全一套科学系统的分类标准体系有关。因此,如何吸收传统节目分类的有益因素,并且与现今节目种类日益丰沛的实际相结合,建立一套科学、全面而有效的节目分类体系,成为电视传播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外电视节目分类回顾与分析

迄今为止,我国的电视节目分类可谓多种标准并存。有以内容性质、专业领域、节目体裁、节目组合方式为标准的分类,也有以传播对象的职业、年龄和性别特征为标准的分类。比如,以内容为标准,分为新闻类节目、社教类节目、文艺性节目、服务性节目;按照内容涉及的专业领域,分为经济节目、卫生节目、军事节目和体育节目;依节目体裁,分为消息、专题、访谈、晚会和竞赛节目等;根据节目组合形式,划分为单一型节目、综合型节目、杂志型节目等;甚至以传播对象的社会特征为标准,将节目简单地划分为少儿节目、妇女节目和老年人节目;或者工人节目、农民节目等② 。

1999年,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世纪之交中国城镇电视观众需求变化及其对策”正式启动,这是继中央电视台1986年进行的首次全国城市观众抽样调查之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又一次大型城市观众调研。研究者在编制节目类别表时,力图囊括近年来中国电视荧屏上出现的新类别和新型节目,经多方征求意见,最终将节目划分为24类。它们是新闻信息、新闻评论和深度报道、纪录片、财经报道、教育讲座、体育竞赛、游戏娱乐类节目、综艺节目、戏曲文艺、影视剧、音乐类节目、科技文化和健康卫生、法制、军事和警事、妇女节目、老年人节目、少儿节目、农村和农业节目、环境保护、社会服务(衣食住行指南)、时尚(服装、化妆、汽车)、气象预报、广告节目和其他 ③。

另有我国传播学研究者采用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法,对电视节目内容进行归类,结果大致归为五大类,即纪实类、说服类、传统戏剧类、现代戏剧类和竞赛类 ④。

在美国,对电视节目类别的划分也是五花八门。T.G.艾尔斯沃思(Thomas G. Aylesworth)教授在其著作《图解美国电视史》中,按照节目类型标准,列举每一类型最具代表性的节目,对整个美国电视发展史进行了梳理和归纳。Aylesworth涉及到的类别有:综艺节目(variety shows)、情景喜剧(situation comedies)、犯罪片(crime shows)、科幻片(science-fiction shows)、冒险片(adventure shows)、电视剧(drama)、肥皂剧(soaps)、西部片(westerns)、少儿节目(children’s shows)、医生片(doctor shows)、游戏节目(game shows)和新闻(news)⑤ 。

电视节目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节目分类情况,它是观众了解节目排期的向导,判断节目内容的依据。目前美国电视节目单上的划分大致如表1所示,共有24类节目,这也是美国电视节目划分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分类方式。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电视节目分类,几乎都广泛罗列了众多的节目类别。所不同的只是美国节目分类是以美国荧屏上的电视节目为基础,我国的节目分类则针对自身的节目实际。值得注意的是,两者有一个明显的相同之处,即都是以单一维度或属性来划分类别。各种划分方法都希望“一锤定音”或者“一锹到底”,力图从单一维度出发,用一种属性来划分节目类别,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节目分类要么过于冗繁琐碎;要么过于简略粗陋;在面对一些具有较多特性的节目时,又因为单一维度难以顾及和凸现节目的多种特性,往往导致分类时丢失许多关于节目特征的信息。另一方面,从单一维度出发难以穷尽节目的所有特征和一切节目类别,其分类却力图包罗万象,这难免导致分类标准交叉的现象,同一节目可能属于不同的类别,难以清楚划定。

美国电视节目单上的节目类别(表1)

序号

种类

序号

种类

1

Adventure

冒险

13

Musical

音乐

2

Children’s

儿童

14

Mystery

悬疑片

3

Comedy

幽默

15

News

新闻

4

Comedy adventure

冒险喜剧

16

News magazine

新闻杂志

5

Comedy drama

幽默电视剧

17

Religion

宗教

6

Crime drama

犯罪电视剧

18

Science

科学

7

Documentary

纪录片

19

Science fiction

科幻

8

Drama

电视剧

20

Serial drama

系列剧

9

Family drama

家庭电视剧

21

Sports

体育

10

Fantasy

幻想片

22

Thriller

恐怖片

11

Game

游戏片

23

Variety

综艺片

12

Magazine

杂志类

24

Western

西部片


资料来源:TV Guide, Triangle Publications, 1982-1991, various Fall and Winter issues, Radnor, Pennsylvania.

节目分类问题之所以成为难点,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思维方法上的单维性和定向性。人们每天都在和节目打交道,对节目的认识尤其是对特性众多的新节目的认识千差万别,却都在为寻找某个“一元化”的分类标准而费心尽力。其实,如果超越这种单维性和定向性思维的限囿,换一种思路思考问题,我们就会发现,那种试图用某个“一元化”标准为节目分类、非“一元化”标准无法分类的想法,既是不必要的也是无益的,这种分类已经无法反映电视节目的实际状况,也无法适应电视传播实践的要求。

节目分类需要应用立体思维,需要引出多个分类维度和观察点。正如不少节目存在多种特性一样,对于节目的观察和界定也有多个层次和多种视角,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出发,对节目进行多维组合性分类。

三、“多维组合”分类系统及其特点

所谓多维组合分类,是指根据节目的内容、行业、形式、对象等4种维度(属性),将节目划分为24大类,并加上一个审核管理分类,由此形成的一个分类系统;其中,每一个节目的类别都由5位数的字母加数字串代表,即其类别的界定由最多5个、最少1个维度的类别所构成,换言之,每个节目都是一个类别的组合体。从这个意义上说,采用多维组合标准既是为节目分类,也是在多维度地凸显节目的各种特征。

我们认为,表征电视节目的维度,无外乎内容、行业、形式和所诉求的对象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可以包容电视节目的主要特征和全部类别集合,此其一。其二,以内容维度进行的划分,参照并吸取了目前通行的主流节目分类的一些经验;以行业、形式和对象维度进行的分类,则主要根据当前电视节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其

三,为适应今后节目审核管理的需要,有必要设置节目审核管理级别分类。详见表2。

“多维组合”分类标准(简称多维标准或多维系统),是在立足我国电视节目发展实际,分析研究国内外已有的节目分类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是节目分类领域的一项创新。这套分类系统从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的单维性和定向性分类模式的限囿,将多维互补、多维组合作为节目分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力求呼应节目实践的丰富与多样化所提出的挑战,从而拓宽了节目分类的思路,拓展了节目分类的路径,体现出将学术研究落在实处的特征。不仅如此,多维组合分类系统强调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结合,一改过去只有分类而无编码的传统,将定性的划分(节目属性的确定)具体化、操作化,形成一套具体的分类编码系统,从而完成电视节目分类由学术研究到实际操作的转化。

“多维组合”分类标准表 (表2)

分类维度

定义码

类别

内容

A

新闻

B

影视剧

C

综艺娱乐

D

戏曲∕音乐

E

专题∕纪录

F

生活服务

G

广告

行业

H

法制类

I

军事类

J

科教类

K

农业类

L

体育类

M

时政类

N

财经类

形式

O

竞赛

P

谈话

Q

连续∕系列

R

杂志∕板块

S

直播

T

卡通

U

引进片

对象

V

老年类

W

女性类

X

少儿类

管理

1

严格管理

2

有条件管理

3

基本管理

4

开放管理

归纳起来,多维组合分类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适切性。中国电视业的发展是以中国国情为背景的,适应国情是节目分类的必然要求。多维系统的适切性表现在:其一,选择以内容、行业、形式、对象和管理为主要分类维度,每一维度内部的类别,又以目前我国荧屏上的常见的主流电视节目种类为基础,同时,有选择地学习国外经验并有所扬弃,使得节目分类更能体现中国特色。比如,在美国,“西部片”(Western)和“杂志类”均为重要的节目类别,但是在我国,前者鲜少出现;后者虽为舶来品,却成为荧屏上的常客,因此多维系统省略前者而将后者纳入类别体系之中。其二,从行业属性来看,伴随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依法治国方针的实施,财经类和法制类节目大量涌现,节目的经济属性和法制属性引起愈来愈多的关注,它们理所当然地在多维系统中占据一席之地。其三,以节目形式划分,除了连续∕系列类、谈话类、杂志∕板块类和竞赛类这些盛行于荧屏的形式外,直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种类。这类节目可谓将电视传媒同步动态纪实的特点发挥到极至,以强烈的吸引力取得超乎寻常的收视效果,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直播节目还将在荧屏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此,将直播列入多维系统中便顺理成章。其四,根据对象属性,多维系统还划分出少儿类、老年类、女性类节目,因为这三类都是目标诉求对象十分明显,并且在荧屏上十分活跃的节目。最后,鉴于有关职能部门对于节目管理和调控的需要,多维系统特别加入一个管理级别分类,以备使用。在节目分类中设置管理级别,这也是多维系统的主要特点之一。

二、完备性。分类的科学与严密首先应体现在类别划分的“全”上。针对当前电视节目市场可谓“海量”的特点,多维分类法选择以内容、行业、形式、对象和管理为一级维度,再由此滋生各种节目类别,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涵盖和包罗所有主要的、常见的节目属性和种类,换言之,每一个节目都能在多维分类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所有电视业相关业者、研究者和观众都可以用这套系统将节目分出“子丑寅卯”来。

三、区隔性。多维系统是按照从一级维度到次级类别的顺序分类,各维度和各类别之间界定清晰,彼此区隔,由此划分出来的类别之间一般不会出现重叠和交叉现象。所有属性都是分类系统中独具特色的一员,各种维度各有所专、各有侧重,而又互补共存,一起形成了多维系统这个汇聚了不同节目属性的集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区隔性与完备性是相辅相成的。

四、可操作性。节目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电视传播实践,可操作和好操作便是其主要目标之一。从一开始,多维系统便在寻求理论创新和思维突破的同时,着眼于实际需要,建构了一套完备的节目编码系统,由字母和数字组合而成,以方便操作使用。另一方面,由于多维系统分类标准明确,各维度和各节目类别之间互斥且惟一,减少了划分时的歧异和冲突,同时,因分类简洁、扼要、界定性强,不仅看上去一目了然,而且易懂好学,操作无门槛。显然对于快节奏的电视工作来说,如果分类标准模糊和类别繁冗,其操作性和可行性都是大有疑问的。



五、可延展性。多维系统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可延展的系统,这个特点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多维系统采用多个维度去判断和界定一个节目,即以多维度(属性)标准,按照节目最明显、次明显的特性依次逐级划分;表现在形式上,就是每一节目都由多达5位数的、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字符串编码来定类。由于多维系统为每一节目都留出了5个位数,在具体分类时,可以根据不同节目属性的多寡,逐位添加编码——具有多重属性的节目可能5位编码全齐,属性比较单一的节目则可能出现编码位中置“0”的现象。可以逐位加码,无疑使得编码本身具有了某种灵活性和开放性,亦使得节目分类能够容纳并廓清多种多样、名目各异的节目类型。

其二,电视业在发展,新的电视节目类别在不断涌现,多维分类系统本身并非一成不变、固定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完善、改进和补充,或吐故纳新,其自身拥有较大的延展空间。事实上,多维系统在其整个框架系统的构建中,一直贯穿着开放、兼容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并具体落实到编码体系中。换言之,多维系统是将分类系统框架的相对稳定性,与吸纳新质的动态扩展性相结合,不仅分类系统中一级维度本身可以增加(或随实践的变化而缩减),而且每一维度中的各种类别亦可有相应的变化。这样一来,分类及编码系统便显现出较好的兼容性和可延展性,一改过去传统的分类标准或体系无法为新节目分类的窘况,为方便系统进一步升级,以容纳更新、更多的节目类型和适应电视节目发展的新要求,提供了潜力和空间。

四、“多维码”的设计与应用

将多维组合分类系统具体化和操作化,便形成一整套编码系统,我们称之为“多维码”。

如前所述,内容、行业、形式、对象和管理(属性)是多维系统的一级维度,由此再细化为总共24个节目类别,加上一个4级管理分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分类系统。“多维码”的设计是在此基础上,对每一类别分别用相应的字母或数字来标记,然后用一个5位数的字符串来界定每一节目的类别。其具体设计如下:

首先,将上述24个节目类别分别用从A到X的英文字母来代表,称为定义码;其中内容维度包括7个类别(A~G);行业维度同样有7个类别(H~N);形式维度和对象维度分别由7个(O~U)和3个(V~X)类别组成;管理维度则包括4级,用阿拉伯数字1~4来表示(详见表2 )。套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术语,如果说前4个维度中的节目类别划分属于定类测量的话,那么管理级别的划分则属于定序测量。

需要指出的是,管理级别的设置,其出发点主要是为适应有关部门对于节目管理审核的实际需要。这种分类,可以为有关管理决策者提供依据;对于非管理决策者,这一分类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按照国内研究者的观点,无论是国内自产节目还是海外引进的节目,大致可以采用4级管理,即1级(严格管理),包括新闻类、政治类、军事类、法制类、社会类。2级(有条件管理),包括电影、电视剧、历史类、宗教类、文化类、伦理道德类。3级(基本管理),包括经济类、娱乐类、艺术类、游戏类、教育类。4级(开放管理),包括科技类、体育类、自然类、生活服务类(衣、食、住、行、旅游、美容、家居……)⑥ 。

其次,节目编码位数为5位,第1位是节目的主属性(维度)码。主属性(维度)为节目最基本的属性,反映节目最突出的特征,可以是内容、行业、形式和对象维度(属性)中的任何一个,即可以是从A到X类别中的任意一种。主属性(维度)码是节目编码的非缺类项。换言之,每个节目必须至少由1位定义码来反映其类别。最后1位是管理级别码,一般情况下,亦可视具体需要对管理级别编码置“0”。

第三,跟随节目主属性码之后的,是顺次排列的总共3个位数的次要属性编码,分别是次要属性1、次要属性2和次要属性3。这3个次要属性同样可以选择从A到X的任意一种来编码。所谓次要属性是节目除主属性之外的其他属性特征,用来说明节目的其他方面特征。次要属性是逐位添加的,在确认节目没有或只有一个或两个次要属性的时候,在其余相应的编码位上可以置“0”(0的定义为空缺)。对次要属性进行编码,有助于人们详细了解节目的各种特征。

以下我们以本文前面提到的《开心辞典》节目为例,采用多维码对其进行分类编码。我们认为《开心辞典》的主要属性即其内容属性为综艺娱乐类,根据表2,选择定义码C为其第1位编码;《开心辞典》的形式特征十分明显,属于竞赛类,可以选择竞赛类的定义码O为其第2位编码,即次要属性1;该节目的次要属性2和次要属性3都不明显,故置“0”处理;接下来是确定其管理级别,按前述解说,娱乐类节目属于基本管理级,即3级,于是编码的最后一位是3。最终我们得到《开心辞典》的分类编码为CO003,详见表3。

《开心辞典》节目分类编码

栏目∕

节目名

主属性码
(A~V)
(非缺)

次要属性1
(A~V)
(可为0)

次要属性2
(A~V)
(可为0)

次要属性3
(A~V)
(可为0)

管理级别码
(1~4)
(可为0)

分类码

开心辞典

C

O

0

0

3

CO003

一般节目的分类编码都会出现置“0”的现象,很少能够将5位编码全部填满。当然,不含“0”的情况也有,例如2002年亚运会期间,在亚运专题节目中有一档直播的球赛,其分类编码为ELOS4,即主属性为专题纪录,次要属性1为体育类,次要属性2和3分别是竞赛类和直播,这类节目属于“开放管理”级,因此管理级别码为4。

为了进一步说明多维码的应用,我们选择了CCTV-1、北京卫视、上海卫视和重庆卫视等四个频道的一些主要栏目(节目)进行编码,供大家参考。详见表4。

需要指出的是,节目编码的实际操作,可以由节目创制者或原始内容提供商来承担,海外引进剧则可由节目引进商或相关部门进行。

四个频道若干主要栏目(节目)编码示例 (表4)

频道 节目名称 分类码 频道 节目名称 分类码                
CCTV-1 焦点访谈 A 0 0 0 1 上海卫视 上海卫视新闻 A S 0 0 1
  现在播报 A S 0 0 1   车世界 F N 0 0 4
  收视指南 F 0 0 0 4   好运传家宝 C N R 0 3
  电视剧-导弹旅长 B I Q 0 2   电视直销 G F 0 0 3
  人与自然 E R 0 0 4   海洋预报 F 0 0 0 4
  今日说法 H E P 0 1   CITYBEAT E F R 0 3
  东方时空 A R 0 0 1   媒体大搜索 A R 0 0 2
  综艺大观 C R 0 0 3   投资上海 E N 0 0 1
  科技博览 J E 0 0 4   财富人生 P N 0 0 3
  大风车 X C 0 0 3   上海商潮 N F 0 0 3
北京卫视 电视剧-跨越 B Q 0 0 2 重庆卫视 拍案说法 H E P 0 1
  体育报道 A L 0 0 4   剧场---铁甲英豪 B Q 0 0 2
  今日话题 A 0 0 0 1   重视新闻 A S 0 0 1
  世界你好 A R 0 0 1   旅游气象服务 F 0 0 0 4
  科技全方位 J E 0 0 4   午间气象服务 F 0 0 0 4
  八方食圣 F O 0 0 4   专题片--新世纪希望 E 0 0 0 3
  周末值班室 F P 0 0 1   魅力21 W C O 0 3
  北京热线 A P 0 0 1   重视情报站 F R 0 0 1
  SK状元榜 E O 0 0 3   环球采风 E R 0 0 4
  联想城际特快 A R 0 0 1   娱乐时尚前沿 C R 0 0 3

五、 多维组合分类及其编码的意义

多维分类系统以及多维码设计,对于我国电视节目研究和实践具有多方面积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节目的科学管理。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对于电视节目的管理还存在“过于原则化”的粗放式管理弊端,对于丰富多样的节目种类,缺乏细致有效的分类管理。其弊端既体现在节目的宏观调控乏力上,或者胡子眉毛一把抓,也体现在微观的节目库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应用上,后者是造成重复投资、资源浪费和制作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节目进行科学的分类和编码,不仅有助于有关部门对节目有针对性的、有区别性的管理和审稽,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电视传播一线机构充分利用节目库资源,节目库是成品库和资料库,充分利用其资源,意味着大幅度地节省投资和时间,降低节目成本。在信息时代,凭藉高科技电脑手段的应用,亦会使管理更加快捷、灵便和到位。

其次,有利于节目市场的有序化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电视业最突出的特征便是在大整合和集团化的背景下,开始新一轮战略重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动向之一,便是电视节目在“做而不说”中进行的“制播分离”改革。事实上在此之前,一些电视剧等娱乐性节目早已在“制播分离”的道路上行走多年。随着我国电视节目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愈益明显,除新闻节目之外的其他节目制作逐步走向市场,了解节目信息成为制播双方的任务之一。由于旧的分类方法,无法使人们清晰有效、一目了然地掌握节目情况,因此对节目进行更科学、更准确分类的要求也日趋迫切,多维系统和多维码的出现,正是因应这一要求的产物。

科学而准确的节目分类与编码,能够使人们较好地分析市场上各类不同节目的总体供求状况。在收视分析中,常常需要从节目类型层面上,总体上分析市场上哪类节目更受欢迎,从而评价某类节目的供求是否平衡,观众的收视集中点在哪些节目上⑦ ,良好的节目分类会为这类分析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人们比较好地利用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有效地调节节目种类和数量,避免出现供过于求的浪费和供不应求的窘迫,防止“节目供应”与“消费需求”脱节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也为节目交易双方提供了一个对话的平台,一套合理、可行的节目交易基准,利用统一的体系使节目能够在不同的市场上顺利交流,有助于加速节目在流通领域的运转,推动节目市场的繁荣和有序化发展。

第三,有利于构建新颖的节目类型。随着电视业的发展,观众收视需求和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节目内容和样式已经很难引起观众的兴趣,与此相应,不少节目的生命周期也在逐步缩短。如何寻找节目类型空档,不断构思和设计出能够吸引观众的新节目,令所有节目制作者和编导们大伤脑筋。传统的分类方式,由于基本采用单一维度标准,无法细缕和凸显节目的多种特征,相比之下,多维分类系统因为采用多种维度标准为节目划分类别,用编码顺次展示节目的各种特征,因而对于设计和构建新型节目更有帮助。例如,通过对既有的节目进行分类和编码,详细了解节目种类现状,发现和探索节目缺项,分析的结果可以成为构建新的、适应受众需求节目的重要依据。因为节目的每一种属性和特征就相当于制造产品的零部件,可以象工业化生产一样,将这些零部件进行各种排列和组合,按照某种标准和要求装配为一个合格的产品。如此一来,节目创新有章可循,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探索未知的盲目性,减少成本,降低市场风险。

以节目类型化而言,在观众收视日益多元化、分众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节目需要强调个性化和类型化。所谓“类型”,实际上是指一套制作节目的观念、内容、形式、技巧、表达方式乃至观众定位,是一个融合体,可以相应地用各种维度来界定,同样也可以相应地用各种维度来拼装和打造。类型被打造出来,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规范性 ⑧。多维分类系统既能够为科学、有效地界定各种类型节目提供“物质”基础,同样也可以为更新颖的类型节目的出生创造条件。

第四,可为节目编排提供依据。综合性频道讲求各种节目的有机编排,专业化频道由于节目内容相对集中,因而注意适当区隔和合理地编排节目,亦成为一大问题。对节目各个不同维度的细致区分,掌握各类节目的情况,可以为节目编排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编播者详细了解哪一类节目或哪一些特性比较受观众欢迎;同时,亦有助于进行节目资源整合,优化节目排期,以期获得最佳收视效果。

第五,有利于制定行业标准。同一些具有规范行业标准的市场相比,电视节目市场的行业标准亟待确立和规范。电视节目是具有文化和经济产品双重属性,建立一个合理成熟的电视节目市场规则,制定合理的行业标准势在必行。而一套完整、科学的节目分类系统,对于确立行业标准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多维分类系统和编码方法的提出,对节目研究亦有促进作用。一方面,科学的节目分类有助于廓清节目的多种特性,充分明确研究对象;而建立在统一分类标准基础之上的电视节目研究,能够方便研究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便于研究成果的传承和共享,降低沟通的成本,节省研究投入。另一方面,多维分类系统及其编码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应用方式,客观上亦会起到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对节目分类研究的关注,这或许是多维系统对节目研究的另一种贡献。

注释:

① 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中国电视受众研究》数据计算。

② 参见一云“电视节目的分类与界定新论”,《电视艺术》2002第1期。

③ 叶家铮等《“世纪之交中国城镇电视观众需求变化及其对策”调研报告》,2001年7月。

④ 陈崇山 孙五三主编《媒介·人·现代化》第13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⑤ Aylesworth, Thomas G.,1996.Television in America: a Pictorial History, River Falls Public Library.

⑥ 参见蒲建平《关于中国影视视听节目科学管理的探索及建议》,http://chinatv-net.com,2001·6·5。

⑦ 刘燕南《电视收视率解析——调查、分析与应用》,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⑧ 参见刘燕南“收视率分析再探”,“WTO框架下我国电视传媒业发展战略研究讨会”讲话稿(长江·三峡),2001年8月。

参考书目:

1、《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97~2001),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刘燕南《电视收视率解析——调查、分析与应用》,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3、张海潮主编《电视中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4、陈崇山、孙五三主编《媒介·人·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

5、蔡念中等《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台湾)亚太图书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

6、彭吉象“试论电视专业化频道的营销策略”,《现代传播》2002年第3期。

7、一云“电视节目的分类与界定新论”,《电视艺术》2002第1期。

8、蒲建平“关于中国影视视听节目科学管理的探索及建议”,http://chinatv-net.com,2001·6·5。

9、Aylesworth, Thomas G.,1996.Television in America: a Pictorial History, River Falls Public Library.

10、TV Guide, Triangle Publications,1982-1991, various Fall and Winter issues, Radnor, Pennsylvania.

11、Lancaster, K. (1971).Consumer Demand,A New Approach,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2、McNeil, A. (1991), Total Television Including Cable: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Programming from 1948 to the Present, 3rd ed., Penguin Books,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