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任重道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9
/ 1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压力,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受到了普遍的威胁和破坏,保护和恢复湿地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处处长鲍达明日前在南京国际湿地学术会议上透露,我国湿地消减的势头十分惊人。

  近几十年来,全国湖泊面积减少了130万公顷,每年约有20个左右的湖泊消亡。被称为“千湖之省”的湖北,湖泊数量由1066个减少到325个。我国最大的沼泽集中分布区———黑龙江三江平原,原有沼泽500多万公顷,如今面积已缩减到113万公顷。更令人痛心的是,并不缺水的沿海湿地如今只剩下一半的面积,有“海洋卫士”之称的沿海红树林已由20世纪五十年代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的1.4万公顷。在湿地面积减少的同时,湿地泥沙淤积相当严重,河湖的污染也在加剧。

  湿地的消失有自然变迁的原因,但更多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围湖、围海、造田,加上泥沙淤积,使长江中下游丧失大面积的湖泊。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沿海地区填海造陆形成热潮,沿海滩涂被大量挤占用来种地或搞地产开发。西部地区由于过度放牧,很多湿地实际载畜量为理论载畜量的数倍,草地退化、荒漠化日趋严重,导致湿地面积急剧缩小。

  湿地的缩减和破坏,使湿地生态功能、社会效益得不到正常发挥,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丧失。长江中游河湖的泥沙快速淤积与天然湿地的过度开垦,直接为调蓄防洪带来很大的隐患。1998年这一地区发生的洪涝灾害,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破坏湿地造成的恶果。内蒙古东西居延海干涸后,周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原来的绿洲变成了今日沙尘暴的发源地,当地2万多居民因此沦为生态难民。

  人们掠夺性地开发湿地,根本原因是对湿地的生态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据国内外湿地研究专家介绍,湿地是地球上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它是天然的“海绵”,能够储存来自降水、河流过多的水量,从而避免发生洪水灾害。它的净水功能十分突出,能够清除土壤中的氮、磷污染,是人类生产、生活污水的天然“过滤池”。它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研究也很重要,湿地仅占陆地面积的2%至3%,但它固碳的能力却达25%至30%,在碳循环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湿地的作用是别的生态系统无法替代的。人类在丧失过半的湿地资源,遭受大自然的惩罚后,终于认识到了湿地的重要。1971年,《湿地公约》在伊朗签订。1992年,我国也加入了《湿地公约》。2000年,由国家林业局牵头,17个部委共同制定并实施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这些湿地保护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从全国总体情况看,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还在继续,湿地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