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特点起源于生命头五年 论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02
/ 2
人的性格是在什么年龄阶段形成的?为什么有的人性格“很好”,但有的人却性格“很坏”?这种好与坏的性格又是怎样形成的?这些关于人自身的问题一直是人类不断地在探讨的问题,也是心理学家门孜孜以求寻找答案的课题。
  心理学家大师弗洛伊德是最早开始以系统理论述人的性格形成与发展问题的人。他在长期治疗具有病态人格的成年人的基础上,追踪这种扭曲的性格发展过程,最终发现,人的 病态性格都可以在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中找到根源。由此,他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发展理论,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人的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后的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年期人的性格特征早期的经验在人格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人得性格形成,从一出生就开始了,因为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都具有满足自我身体成长发育的要求,但同时,客观外界却存在着提供满足与限制满足婴儿需要的二种现实可能性,这就让婴儿面临着满足需要从而健康成长或者面临不满足需要从而产生心理冲突的二种可能的命运。二种不同的命运会带给婴儿不同的童年经验,也就会为今后儿童性格的形成打下烙印。

  弗洛伊德把儿童童年期心理发展分成了五个阶段,他认为每一个阶段儿童有不同的成长需要,也面临着不同的心理冲突,这种种冲突既来源于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缺失,也出现于需要的过度满足,即父母或养育者的过度溺爱。当冲突不能得到解决时,儿童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出现不同的性格特征。而且儿童的心理成长也将受到相应的影响,即使在成年以后,也还会出现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冲突所带来的问题,他将这一现象称为:这个人的心理年龄“停留”(固结)在了那一年龄阶段,就类似于我们俗话常说的某个成人思考与处理问题很不成熟,像个孩子。
  弗洛伊德划分儿童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为:
  口欲期(0-1.5岁)
  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时期人主要的需求是获取口唇的满足感,即婴儿通过吸吮母乳而获得口唇的愉快感。对于这一时期的口唇需要可以从婴儿的生理与精神需要两个方面来理解:刚出生的婴儿面临的最迫切的生理需要是解决吃奶问题;而同时,没有任何行动能力的婴儿也必须获得一个强有力的保护者,因此,他的精神需要是与一个养育者建立起永久的亲密关系,那个人必须时刻不离地提供照顾与保护。只有满足了生理与精神的两方面需要,才能给婴儿提供一种全面的生存安全感。弗洛伊德正是将婴儿这两方面的需要以口唇的愉快感,即口欲需求来代表。他认为当环境满足了人的口欲需要,婴儿就会顺利地建立起正常的母婴或亲子关系,获得安全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对社会产生信任感,从而发展出自信的性格。
  如果人的口欲需求受搓或过度满足,则会出现这一发展阶段的固结现象,即人的心理年龄将不会从这一年龄阶段得以成长,反而仍停留在这一阶段。口欲需求受挫,表现为冲满不安全感,影响今后的人格成长,人将会出现自卑,自恋的性格缺陷。如果口欲需求过度满足,会出现“口腔性格”,即表现为过度依赖、嫉妒等性格特征。
  许多儿童以至成年人的行为,都正实了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部分孩子在出现不安全感时就会产生咬手指的现象,即可解释为他们由于环境改变而出现了不安全感,从而利用满足口欲的需求来达到自我安慰的目的。从这一理论去理解孩子们出现的啃手指现象,可以得知这种行为是孩子心理焦虑的表现,正确的解决方法就是不可用强制、压抑孩子行为的方式,而是要尽量疏导、缓解孩子的不安全感,让孩子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就可减少以至消除咬手指这种满足口欲需求的行为。
  肛预期(1.5-3岁)
  肛预期是指这一阶段的幼儿通过训练,能正常排便而满足舒适的欲望。二岁左右的儿童与父母间的关系开始产生巨大的变化,他们的自主意识大为增强,出现“第一次逆反期”。由于这一时期幼儿主要的学习适应社会的内容是要以社会许可的方式排便,因此,父母训练儿童学习控制排便的过程,就成为这一时期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或产生冲突的主要发展课题。如果父母给予儿童正确的训练,并使他们在训练过程中一直保持愉快的心理体验,这一阶段幼儿的心理成长需求就会得到满足,他们会继续建立与父母的亲密关系,表现出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能够在今后发展与同伴和他人的社会关系。但如果父母过于放任不给予正确的训练,或施以过于强硬的压抑,都会使儿童发展欲望受挫,则会固结为“肛门性格”:或表现为某种迂腐、偏执的性格特征,如:
  A.特别遵守秩序,爱清洁,过分认真;
  B.吝啬,节俭,爱钱;
  C.固执,不灵活。

   
 
  或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与攻击性(施虐)、报复性。
  某些与父母关系不亲密的儿童往往表现出对同伴或他人的攻击性,可认为是这一阶段儿童的需要没得到满足所致。纠正的方法就是指导父母重新建立与孩子间正常的的亲子关系,或不再过度溺爱;或不再过分压抑孩子,而是以父母应有的指导与要求,去关心与帮助孩子。
  性蕾(俄底普斯情节)期(3-6岁)
  3-6岁指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会转向异性器官,爱恋异性父母,并由此使儿童学会与家庭其他成员之间都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从而具有对社会生活更广泛的适应性。三岁后的儿童开始了他们的社会性的发展,也就是从这一阶段开始,儿童从自以为是母亲与家庭的“共生物”,开始真正向一个“社会的人”转变。他们开始向家庭以外去寻找情感的寄托、生活的内容,于是,他们也开始了对“人”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了 。对“人”深入认识的表现是孩子发现两性父母的爱恋,即恋母情节的出现,这时期儿童的发展需要表现为:男孩需要向父亲仿同;女孩需要向母亲仿同。如果家庭不能给予儿童相应的发展需求的满足,一是会令“俄底普斯情节”压抑在人的潜意识,从而变成成年后神经症及其他心理障碍的根源;另一是儿童会缺乏人际关系的正常学习,成年后表现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无能感。

  潜伏期(6-10岁)
  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冬眠),儿童的兴趣投向外界,与同伴的社会关系发展迅速,并奠定一生的人际关系的基础。
  青春期(10-20岁)  儿童进入躯体成熟,并且完成在家庭以外的亲密客体关系的建立过程,并使自己的观念与社会文化价值同化及适应,达到人格形成。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于当今的儿童心理分析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知道意义。目前世界通行的儿童心理治疗及儿童人格测量法,仍是以“弗氏”的上述理论作为理论依据。而弗氏所阐述的儿童每一发展阶段必须得到满足的心理需求,也都是以正常的亲子关系为基础,需要父母给予正确的抚养与教育才能够达到的。如果在儿童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没有得到所需要的家庭的抚爱,那就会出现相应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当时的或成年后的心理缺陷。  同时根据弗氏理论也可以得知,儿童从一出生,即开始了性格的塑造过程,并且对成人后的性格及心理都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这也就为我们今天的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者及父母亲都敲响了警钟,必须注意从0岁开始的儿童性格塑造问题,教育工作者要帮助父母,在儿童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建立起正常的亲子关系,满足孩子身心发展的各项需要。每一位明眼的父母都会明白;良好的性格及心理素质的发展,将比单纯的认几千个字、背多少英语单词等流行的“早期教育发展指标”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