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腰椎间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的孔镜技术

/ 2

老年性腰椎间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的孔镜技术

邓生文

解放军第九二一医院,骨二科 410000

【摘 要】:目的 予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患者开展孔镜技术治疗,分组探析治疗结果。方法 研究时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研究对象:此期间我院收治的92例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伴侧隐窝狭窄患者;研究方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孔镜组,每组46例患者,分别予以全切开治疗、孔镜技术治疗,比较手术、住院指标、治疗6个月腰椎功能评分(JOA)。结果 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手术用时、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相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常规组、孔镜组治疗6个月后JOA评分均上升,且孔镜组评分高于常规组,数据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予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患者,开展孔径技术治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 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侧隐窝狭窄;孔镜技术

腰椎间盘突主要发病原因为腰椎间盘受到损伤或长久劳力损伤引发的以髓核为主的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使髓核突出于被损坏的纤维环内,向内或向侧面发展,压迫神经根,从而引发腰部、腿部疼痛、麻木等现象。侧隐窝是脊椎神经根通道,为椎管最狭窄部分[1]。若侧隐窝狭窄程度过大,可压迫神经根,加重腰部及下肢疼痛感受。孔镜技术是近年来椎间疾病治疗的有效方式,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特点,获得广泛认可[2]。本次予92例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伴侧隐窝狭窄患者分组开展孔镜技术治疗与常规手术治疗,将疗效行分组比较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研究对象:此期间我院收治的92例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伴侧隐窝狭窄患者;研究方法为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n=46)、孔镜组(n=46),两组患者基础资料相似(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

内容

n

常规组

孔镜组

t/2

P

性别(男)(例)

46

25

24

0.044

0.834

性别(女)(例)

46

21

22

0.044

0.834

年龄(岁)

46

72.35±5.67

72.69±5.49

0.292

0.771

病程(年)

46

4.68±1.26

4.47±1.38

0.762

0.448

发生部位(L4~5)(例)

46

26

27

0.045

0.833

发生部位(L5~S1)(例)

46

20

19

0.045

0.833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60岁;经我院影像等手段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伴侧隐窝狭窄;在经本次治疗前,未经理过其他手术治疗,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对治疗方式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中央椎管严重狭窄患者;手术禁忌症患者。

1.3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垫空腹部,并予以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根据X线定位点做5cm左右切口,剥离突出椎骨侧椎盘肌肉,暴露椎间盘间隙;切除突出椎间盘间隙中突出的髓核,将部分突出椎骨及黄韧带切除;将狭窄的侧隐窝以尖头咬骨钳扩大,解除神经根压迫;将切除的椎间板骨质剪碎,植入损伤的椎间隙,并以螺钉固定;冲洗、引流、逐层缝合。

孔镜组采用孔镜技术治疗:患者取侧卧位,腰下侧垫以软枕抬高,后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X线显示下向突出部位进行穿刺并置入导丝;取磨骨钻沿导丝扩大穿刺孔,插入扩张套管后将工作套管插入至硬膜外间隙;经X线确认位置后,置入椎间孔镜并分离突出的髓核,并将残余组织、髓核以射频电极消融;扩大侧隐窝,观察神经根无压迫情况后退出椎间孔镜,置入引流管并关闭工作通道。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住院指标,JOA评分(腰椎功能评分)。腰椎功能评分(JOA)包括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受限等评分,满分29分,分数越高表示腰椎功能越好。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计算,出血量、时间、腰椎功能评分用(Χ±s)表示,

t检验;当P<0.05时,即数据比较差异鲜明。

2.结果

2.1 手术、住院指标

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24.67±6.31)mL,与常规组(47.61±12.34)ml比较差异鲜明(t=11.226,P=0.000<0.05);孔镜组患者手术用时、住院时间分别为(52.36±10.39)min、(4.82±1.36)d,与常规组(73.64±12.34)min、(11.35±3.26)d数据比较,差异鲜明(t=8.947、12.538,P=0.000<0.05)。

2.2 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JOA评分

治疗前,孔镜组、常规组JOA评分分别为(21.36±4.32)分、(21.64±3.58)分,数据相近(t=0.338,P=0.736>0.05);治疗后孔镜组、常规组JOA评分分别为(11.34±3.26)分、(19.21±4.28)分,数据比较差异鲜明(t=9.921,P=0.000<0.05)。

3.讨论

在对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的治疗中,常规手术方式为切开突出椎骨皮肤,将病灶暴露于视野下进行治疗,不仅增加术中出血量,并且对脊柱后方解剖学结构具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影响患者康复速度,并影响术后腰椎功能。

椎间孔径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原理相同,但因对皮肤、脊柱伤害较小,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对患者椎间盘功能影响小,可缩短康复时间,并且预后良好,使患者腰椎间盘功能有效恢复,达到手术治疗效果。王伟[3]在报道中表示,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上,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可降低对患者腰椎间隙以及神经根的损伤,有利于预后。通过本次研究可见,采用孔镜技术治疗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可缩短手术用时、降低术中出血量,提升患者康复速度,改善腰椎功能,临床效果显著。

综上,予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患者开展孔镜技术治疗,可缩短患者康复周期,改善腰椎功能,优势显著。

参考文献

[1]郑剑平, 孙春汉, 蔡宏华,等. 椎间孔镜技术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中的应用[J].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7, 37(1):5-9.

[2]张世民, 吴冠男, 靳蛟,等. 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J]. 中国骨伤, 2018, 31(4):317-321.

[3]王伟, 李罡, 单周通,等.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新进展[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8, 39(2):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