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与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与评价

韩波

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 415001

〔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对其临床价值进行综合性评价。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的顺序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提示依达拉奉治疗联合常规对症治疗方案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中,除常规的微循环改善以及抗凝治疗方法外,结合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

急性脑梗死是脑血供突然中断而引起的一种以脑组织坏死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该病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以及高脂血症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患者一般起病较为突然,以耳鸣、眩晕、头痛等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在临床诊治中,迅速对患者的病情作出诊断,并给予对症治疗方案,尽快缓解患者的病症,能够有效避免病情进展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带来的威胁。基于此,我院积极开展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的研究工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的顺序,将其均分为观察组(n=75)与对照组(n=75)。患者纳入标准:(1)经辅助检查、既往病史调查以及临床诊断,符合急性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2)患者为首次发病或者再次发病,但既往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观察组中,男性38例,女性37例,患者年龄介于31—73岁,平均年龄为(46.5±4.3)岁;对照组中,男性39例,女性36例,患者年龄介于32—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2±4.6)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检查与诊断,在明确患者的病情后,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疏血通(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10100;生产厂家:牡丹江友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使用方法:每日给予4-6mL,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给药时将药剂溶于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清开灵(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30010,生产厂家:哈尔滨一洲制药有限公司,使用方法:每日给予3-6g药物,分2-3次给药,口服用药)、肠溶阿司匹林(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78,生产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使用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针状以及病情诊断结果,酌情给药,一般每日用量为100mg)等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280,生产厂家: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使用方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实际应用,一般每次用量为30mg左右,每日给药2次,给药时将药剂溶于适量生理盐水中,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2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选取患者的治疗效果为观察指标,在治疗结束后,由主治医师结合我院自拟的疗效评估标准,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疗效评价标准:(1)治愈,患者的病症完全消失,功能缺损评分减少80%以上,生活可自理;(2)治疗有效,患者的病症基本得到了控制,功能缺损评分减少20%—80%之间,生活可自理;(3)治疗无效,患者的症状未得到明显改善,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程度<20%。其中,功能缺损评分采用欧洲脑卒中评分量表ESS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涉及的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处理与分析,当P<0.05时,即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从统计分析的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表

组别

例数

治愈

有效

无效

例数

占比

例数

占比

例数

占比

观察组

75

53

70.67

18

24.00

4

5.33

对照组

75

24

32.00

34

45.33

17

22.67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提示依达拉奉联合常规治疗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

3 讨论

脑梗死又称卒中,是一种病情相对较急、可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的疾病。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男性患者稍多,一般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病。在病理改变方面,由于机体的脑动脉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代偿功能,因而在长期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中,患者可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但由于脑组织本身对缺血、缺氧等状态较为敏感,因而在急性脑梗死发病后,可于较短的时间内发生不可逆性损伤。鉴于此,在患者的抢救过程中,迅速对患者的病情作出评估,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避免患者的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损害的重要前提。

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分析,其治疗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一般治疗与溶栓治疗两个方面。在患者发病的短期内,给予相应的药物进行溶栓治疗,如尿激酶等,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根据赖娅莉[1]的研究结果,在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方面,小剂量的rt—PA联合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能够获得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且治疗的安全性较高。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治疗,则需要从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调整患者的血压、降低脑水肿与颅内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与预防、肺栓塞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等角度入手,尽可能保证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安全性。围绕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我院积极开展了相应的试验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分析了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方法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与常规的治疗方法相比,加用依达拉奉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作为一种脑保护剂,依达拉奉能够较好的改善服用者的相关病症,如急性脑梗塞引起的各类神经症状,以及由此导致的生活能力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根据已有的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经验,在患者处于急性期时,适量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能够有效抑制患者脑部血管梗塞周围局部的脑血流量减少,缓解脑水肿、脑梗塞等所致的神经症状,进而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因此,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分析,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治疗以及相应神经症状的缓解等皆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在实施救治时,可考虑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合理用药。

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治疗中,依达拉奉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药物,根据相关的药理研究结果,依达拉奉能够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进而达到抑制患者脑细胞、神经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的作用。基于此,相关的研究也就依达拉奉的治疗效果以及依达拉奉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展开了分析,如武胜涛等[2]就依达拉奉与脑心通胶囊的联合应用进行了分析,高琦等[3]就依达拉奉与丁苯酞注射液的联合应用进行了探究。从此类文献得出的结论来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依达拉奉是一种较为重要的药物,能够对患者的病情治疗起到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活动中,依达拉奉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能够通过与常规药物的合理应用,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赖娅莉. 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7(25):92-93.

[2]武胜涛, 张羽, 李富慧. 脑心通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J]. 中国药房, 2017, 28(9):1184-1187.

[3]高琦, 黄玉雕, 张忠波.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7, 12(21):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