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我市职业工人减压性骨坏死监护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2017-2018年我市职业工人减压性骨坏死监护评价

王慧

大连市第四人民医院 116000

高气压作业是指在高于大气压环境中作业的过程。人体如在高气压环境工作结束时减压过速,会导致减压病的发生。减压病是我国法定的职业病之一,其中减压性骨坏死危害较大,所以做好高气压职业健康监护工作非常重要。

大连地处半岛,海产品较为发达,而获取海产品的主要方式就是靠潜水作业,随着产品的需要量增加及工作量计酬的奖励方式使潜水员潜水作业的深度增加,潜水作业时间延长,增加了潜水作业对健康与安全的威胁。本文选取2017年——2018年589名从事潜水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护情况进行了分析,检出减压性骨损伤者为27人,占总比例的4.5%,其中诊断为职业性减压病者为24人,占总比例的4.1%。

结论:我市减压性骨坏死发病情况不容忽视,职业性减压性骨坏死的发病与年龄、工龄成正相关,应加大宣传和监管力度,提高重视程度,以预防为主!

【关键词】潜水作业   减压性骨坏死   健康监护

潜水作业一般包括海水养殖、打捞、施工等,作业人员在水下承受压力等于大气压与附加压之和,高气压作业的危害很大,一般表现症状为皮肤奇痒,并伴有蚁行感、出汗 ;肌肉、关节、骨膜处容易形成气泡,引起疼痛 ;危害到神经系统:四肢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直肠、膀胱功能麻痹等;也会引起头痛、感觉异常、运动失调、眼球震颤、听力减退、耳内晕眩等 ;循环系统当有大量气栓时,表现为脉细、血压下降、心前区紧压感、、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高气压作业后的安全减压:人们在高气压环境中,按照气压的高低和停留时间的长短,体内就会相应地多溶解一些空气。其中氧气为人体利用。回到常压后.溶解在体内组织与血液中的氮气就会释放出来,减压幅度小、时间长.这些氮气可缓慢地由血液带到肺脏呼出,即为安全减压。如在高气压环境工作结束时减压过速,会导致减压病的发生,减压性骨坏死就是其中之一。减压性骨坏死在早期是一种无症状的骨损伤,只有影像学检查才可能发现,其典型发病部位多在肱骨、股骨和胫骨骨干等处。

对象与方法

(1)对象:提取2017-2018年大连市高气压作业职业健康检查人员589人进行分析。全部为男性,年龄20~56岁。潜水作业工龄1~35年。

(2)方法:现场调查了解潜水作业环境和作业条件及其防护情况,了解其有关健康监护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索取潜水员的防护设备资料、提取其健康监护资料等。统计分析高气压作业人员的骨损伤与其工龄、年龄的关系。

(3)医护专业检查:按照GBZ 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职业性减压病诊断标准》对高气压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和诊断,比较不同年龄、不同工龄的职业性骨损伤的情况。

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内科常规、神经系统、视力、辨色力、电测听、心电图、肝功、血糖、血常规、尿常规、DR胸部正位片、肺功能、眼底、耳鼻喉科、肝胆脾胰双肾超声、血脂、DR双肩关节正位片、双膝关节正位片、双肘正位片、双髋关节正位片。

结果:  参加体检的589人检出减压性骨损伤27人,检出率为4.5%,诊断为职业性减压病者为24人,占总比例的4.1%。(1)不同乡镇潜水员减压性骨坏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0,P>0.05)。(2)不同年龄与减压性骨坏死患病率:589名潜水员中,21~30岁207人,检出减压性骨损伤5例,检出率为2.4%,诊断为职业性骨坏死0例。31~40岁381人,检出减压性骨损伤11例,检出率为2.8%,诊断为职业性骨坏死3例,检出率为0.7%。41~56岁167人,检出减压性骨损伤11例,检出率为6.5%,诊断为职业性骨坏死9例,检出率为5.3%。不同年龄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8,P<0.05),表明随年龄增加,减压性骨坏死发病率升高。(3)不同工龄与减压性骨坏死患病率:589名潜水员中,工龄1~5年167人,检出减压性骨损伤4例,检出率为2.4%,诊断为职业性骨坏死0例。工龄6~10年197人,检出减压性骨损伤10例,检出率为5.0%,诊断为职业性骨坏死6例,检出率为3.0%。工龄11~20年150人,检出减压性骨损伤12例,检出率为8.0%,诊断为职业性骨坏死16例,检出率为10.6%。工龄>20年35人,检出减压性骨损伤1例,检出率为2.8%,诊断为职业性骨坏死2例,检出率为5.7%。不同工龄潜水作业人员减压性骨坏死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7,P<0.05),表明工龄对患职业性减压病有明显影响。

2017-2018年我院高气压作业体检统计年龄与骨损伤(年龄:岁)

年龄

人数

骨损伤

骨损伤%

已诊断

已诊断%

20~43

207

5

2.4

0

0

31~40

381

11

2.8

3

0.7

41~56

167

11

6.5

9

5.3

X2=6.78,P<0.05   

2017-2018年我院高气压作业体检统计工龄与骨损伤(工龄:年)

工龄

人数

骨损伤

骨损伤%

已诊断

已诊断%

1~5

167

4

2.4

0

0

6~10

197

10

5.0

6

3.0

11~20

150

12

8.0

1.6

10.6

 >20

35

1

2.8

2

5.7

X2=11.97,P<0.05  

 结论:我市减压性骨坏死发病情况不容忽视,职业性减压性骨坏死的发病与年龄、工龄成正相关,因此应加强高气压作业人员的防护,规范操作规程,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及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职业病防治部门加强宣教,用人单位及劳动者应提高对相关职业损害的认识和重视。

3 讨论

减压性骨坏死病:是指减压过速使体内仍残留一些“隐性气泡”。黄骨髓含脂最多,氮气在脂肪内的溶解量约5倍于血液,故机体在高气压环境中骨髓溶有多倍的空气;减压不当时,氮气泡则阻塞、压迫骨髓内的营养血管。骨骼是不能扩张的,营养血管的受压与阻塞相当严重。骨缺血在长达6h以上引起骨死亡,形成减压性骨坏死。

本文对大连市潜水工作人员的调查结果表明,减压病骨坏死发生率4.1%,发病率仍然严峻不容忽视!基于对现场的勘察和医护的专业检查了解我市的潜水作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疏于监督管理,一些私营个体企业所雇佣的潜水员,大多未经正规培训而下海作业,对本行业危险性了解程度不深,思想上重视不够,防护知识了解甚少,自我保护意识缺失,导致不规范减压。从而患上减压性骨坏死的患者不在少数。再有就是从业的时间过于长,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和工龄的增长患病人数在不断增加,作业时间过长和潜水深度过深的也是导致发生率高的主要因素。减压性骨坏死早期多无临床症状,常在体检中发现,有的潜水员尽管已知患有骨质改变。仍然继续从事水下作业导致最终的骨坏死病的发生,因此。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强化依法监督管理,深入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和海产品捕捞潜水作业安全管理规定,加大执法力度,对企业的安全防护设施以及作业时间和潜水深度严格监控。对潜水作业人员进行预防减压性骨坏死的宣传和健康教育,增加工作者的安全意识,使其真正认识到所从事行业的危险性和可规避性,要求潜水员严格按照潜水减压规则操作,做到不超深度、不超时限、不超次数作业。对从事潜水作业工龄较长的人员应积极开展职业健康体检。各个用工单位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做好岗前培训,要求定期体检,并写入工作人员的健康档案。建立健全潜水作业的管理体制,完善潜水安全保障体系,做好潜水技术保障,设备及装备保障、供气保障和潜水医学技术保障。从而减少潜水作业人员减压性骨坏死患病率。

参 考 文 献

洪海,潜水捕捞作业人员减压性骨坏死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6(24)699

薛汉麟,高气压作业和急性减压病与减压性骨坏死[J]中国劳动卫生职业病,2000,12(18)378-379

焦晓敏,大连地区海产品捕捞业减压病发病情况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3(9)124-125

刘喜房,高气压作业职业健康监护[J]职业卫生,5015(3)

[5] 姜树华。杨进,姜红梅.轻装潜水作业致脊髓型减压病17例分析[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7,20(4):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