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试论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作用

晏琳

(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四川省成都市610101)

摘要:音乐的内心听觉是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而一些音乐表演者,音乐创作者似乎对这一词并不熟悉,也关注颇为稀少,笔者将对此能力的研究和探讨来提示音乐学习者,切莫将音乐灵感神化,而需从实际意义上来寻找音乐感性思维的培养和探索。笔者将从理论阐释和作用分析两方面进行浅显论述,剖析内心听觉究竟对音乐学习者有哪些作用,以及其重要性。

关键词:内心听觉;音乐记忆;音乐想象

一、内心听觉的理论阐释

内心听觉,也称为内部听觉,内心音感等。它作为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存在于能够接收音乐的人们的大脑中。从比较统一的概念上来看,它是建立于外界音响的积累之上,人脑在接收了一定的音响信息后产生一定的反应和思考。而早在1998年出版的《音乐百科辞典》一书中,就有关于内心听觉的释义:“人们在内心里对某种听过的或未听过的音乐的回忆或想象。(相对于聆听实际音乐演奏而言)内心听觉是在聆听音乐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般人都具备不同程度的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经过由浅入深的训练可逐步提髙,有的人会获得一定的发展。"

这样的概念性定义难免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但如果从生理机制上来谈,也许会更深层的理解和剖析出内心听觉的实际含义。在普凯元的《人是怎样接受音乐的——谈音乐与心理》一书中,阐述了在大脑处理声音的过程中,听觉初级皮层就是产生记忆的地方,然后大脑再将这些短时储藏的记忆进行分析,构成复杂的听觉。达到对声音"最后的理解"。笔者的理解:当人类大脑处理通过听觉收集到的声音信息时,这些信息被复制到大脑中,而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回想起来,或者想象,也就是说,大脑处理声音的过程产生了“内在的”听觉,这不是听觉的客观现实,而是有意识的听觉——内心听觉(innerhearing)。而我们的大脑凭借听觉皮层的以及产生的一系列判断,模仿等等动作。便可认是作内心听觉的生理基础。研究表明:人类的右脑更多用来判巧音高以及和声听觉,左脑倾向于节奏。但是这种生理机制的实验和巧断不能完全准确的概括人们内心听觉的能力。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左脑和右脑是互相支持的。大脑中负责长期记忆的部分称为海马体,根据对海马体的研究,记忆不仅仅是复制的。这对音乐听力尤为重要,而抽象思维则是音乐学习和一切学习的核心能力。

虽然在心理学中并没有关于内心听觉或者其他关联词语的解释和研究。但是内心听觉的确是一系列心理活动的集合。原苏联音乐家捷普洛夫的《音乐能力心理学》一书中就有关于音乐内心听觉的心理学研究。他将音乐实践与之结合,得到“产生于音乐活动过程中的,作为十分明确的加工过的听觉印象的听觉表象”的结论。他列举了两项涉及音乐家和心理学家的听觉意象测试。第一个实验是想象一个乐句在钢琴上演奏,并在消除听觉效果后感觉到它的清晰度。第二个实验是写一个乐句,然后想象某人的特殊声音在唱这个乐句,感受它的清晰。音乐家在这两个实验中通常都有更好的分数,但一些心理学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没有好的分数,人们就可以判断自己对音乐没有感觉。让我们忽略这个实验的结果。仅在本实验中,音乐表现的测试内容就接近于实现声音的能力。但你不能把它当作音乐想象。实际上,这就是音乐的听觉表象,音乐的听觉表象具有人们对音乐的基本元素、音高、音色和响度、音乐的节奏等的感知。音乐听觉表象是一种与音乐内在听觉密切相关的逻辑现象,与听写和乐谱阅读密切相关。它是所有音乐感知的基础。捷普洛夫进一步指出,如果听觉表象可以在需要时出现,那么听觉表象就是一种很好的现象。而这实际上是关于学习音乐的人的资格,也许一种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有听觉表征,另一种学生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达到。

在高级的内心听觉能力中,声音不像是照片一样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更像是一种抽象的认知。就如捷普洛夫的书中,有一个关于背谱的问卷调査,一些音乐学院的学生和钢琴家在此参加了实验,在描述背谱的过程中,他们表示“这不是钢琴或其他任何乐器的声音,而是某种程度的抽象的声音”。其实往往不要过度在意某种具象的音响干扰,反而能帮助音乐学习者在心中形成自有的音乐语汇,从而在今后的音乐体验中达到更正确的判断和理解。

二、内心听觉对音乐学习的作用

一个音乐专业的学生应该以具有优秀的内心听觉能力为目标,许多著名的作曲家诸如舒曼、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等都认为内心听觉对一个音乐实践者有着重大的意义。而同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也是一位音乐教育家,他把音乐能力分为“用某种乐器演奏和唱歌的技术能力”、“听觉能力”和“音乐听觉能力”。他本人对第二种能力进行了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我们不妨借鉴他的观点在第二个能力的看法,即初级和高级的听觉能力。初级音乐听觉包括和声听觉(声音听觉、情态听觉)、节奏听觉或节奏感(速度感、时间感)。这应该是所有艺术院校视唱练耳教学的总目标。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认为,发达的内心听觉是高级听觉能力具备的。虽然他在这方面的培养方式上还有所保留,但笔者认为,音乐内心听觉中的音乐记忆力就像一般事物的记忆力一样,需要不断训练,不断锻炼脑力才可以打磨出来,这也是上文理论阐释中讲到大脑的听觉皮层在接收音乐时产生不断的判断,辨别,模仿等动作作为生理运动基础,有些高等音乐院校往往将视唱练耳戏称为“视唱练脑”也就能充分体现内心听觉的不一般了。

具有良好的音乐记忆力和音乐想象力,是培养内心听觉的两大前提,音乐内心听觉中的音乐记忆"指过去的音乐经验在人巧中的反应",也就更多是时间的积累,不断反复的模仿,而这些大量的积累对象,也是不容小觑的,从事音乐表演或者音乐创作的人都知道,音乐风格种类千千万万,需要吸收相当大的音乐信息量才可达到效果,而诸如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天才毕竟是在少数,我们普通的音乐学习者还是只能靠不断的聆听和积累才能实现内心听觉能力的提升。也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而音乐想象力,笔者认为相较于音乐记忆力来讲,更加偏重于音乐的创作。音乐想象即对过去以往接收到的音乐信息中得到音乐记忆,用属于自大脑中的音乐数据,将其输出为属于自己的音乐语汇,进行重组,编排,当然,前提是做出能表现艺术美的音乐来,这样的音乐语汇可以表现音乐的形象,传达自己的音乐逻辑思维,以及表达自己的音乐情感等,由此便可记录于谱面,形成新的音乐作品。

综上所述,内心听觉是在不断的时间积累上形成的客观的音乐思维活动、心理活动,而承载它的是感性的音乐经验。它即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能力的表现。

结语

不断积累听觉体验,不断扩张对以往音乐作品的听觉积累,是提高内心听觉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无论是理论的支撑,还是灵感的一触而发,都离不开高层次的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笔者在对此进行论述的同时,也不断挖掘内心听觉的培养方法等因素。得到一些有关音乐创作的启发。

参考文献

[1]陈大苍.内心听觉练习中的思维方式及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J].音乐探索,2008(04):70-72.

[2]阴默霖,试论音乐内心听觉及其与视唱教学的关系在教学实际中的体现[J].上海音乐学院2015.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