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装备制造业精益化管理与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浅析装备制造业精益化管理与研究

王鑫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辽宁省大连市116021

摘要:在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的加强,社会在不断的进步,装备制造型企业作为传统第二产业的竞争优势面临挑战,企业转型与产业升级已成为传统装备制造型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这种转型既体现在生产技术领域,更体现在经营管理层面,精益化管理作为一种集约高效的生产管理模式,对传统装备制造型企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顶层设计的指导作用,应该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行业的发展形势,探索出精益生产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可行性路径,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性预判,为新形势下装备制造型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精益化;生产管理模式;转型升级

引言

降本增效是深入贯彻行业“精益管理做除法”的管理理念,是把握“精益管理降本增效”的管理手段,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公司全面贯彻中车集团企业精神,紧紧围绕集团公司提出“降本增效”这一中心任务。按照公司2019年经营发展总体思路“顾客导向、技术引领、管理增效、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方针,认真总结2018年及2019年第一季度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生产经营形势,安排调整2019年上半年工作,深入挖潜,提质增效,坚持“五化”发展方向,开启公司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努力把公司建设成为轨道交通及相关领域最值得信赖的综合服务供应商。

1装备制造业的基本特征

1)产品结构复杂产、品种多批量小大型装备结构复杂、机电液一体化集成度高、元器件数量多、采购周期长、协作配套厂家多,物资供应链长、零部件的齐套性供应和产成品的联调联试,受外界的影响大、不可控因素多。大型装备的零部件装配关系复杂,安装精度受限于大型机加设备、对装配环境和装配工艺的技术水平要求高。同时,装备制造企业又是面向订单生产,大多数是典型的小批量、多品种、混流生产的组织模式。因此对生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提高对资源的柔性配置和生产任务的合理安排。

2)零部件的工艺流程复杂、生产加工周期长自制的零部件数量多、体积大、工艺流程复杂、生产流转周期长。零部件的生产涉及到铸造、锻造、机加、特种加工、焊接、装配等诸多工艺流程,而且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工艺流程相似性不强,这都给制造系统的设计、规划、升级改造和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大型零部件的吊装搬运非常困难,装夹加工也费时费力,在流转和加工的各环节质量安全隐患较多。

2精益化管理在装备制造业企业中的指导及应用

2.1精益化生产流程再造

精益化生产是处在精益化管理前端的生产经营模式和思路,对于一家装备制造型企业来说,生产是立业之本,产品是立业之基,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设备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必须努力实现精益化生产流程的升级与再造。对大中型装备制造型企业来说,通常打磨、焊接、切割、喷涂、热处理与装配,不同的生产流程对应着不同的厂房和车间。这种传统的生产流程不仅会造成人员的浪费,更容易造成机械设备的磨损、运输成本的增加,以及生产效率的低下。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精益化生产流程再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产品生产管理领域,装备制造业企业可以仿照新闻媒体的“中央厨房”信息生产加工模式,即对所收集采访到的信息进行一次采集、多元加工、多渠道发布的生产模式。实行精益化生产流程再造,最核心的就是要在生产加工环节,根据产品不同零部件之间的特点进行分类,将可能同时用到一种车床设备的零部件,一次开机,多效加工,从而更好地实现设备和人员合理的布局。

2.2共享的信息化平台

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拉式生产”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同步,资源共享。结合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实施要求,拉动式生产组织完善和细化了各项生产准备项目,包括技术资料的准备、自制零部件的下料生产、标准件密封件的采购、外协件的到厂复验等项目。把工艺技术、物资采购、生产加工、质量检测、计划调度等相关的部门的工作聚焦到满足产品的装配需求计划上。各生产部门的信息实时同步,自动更新,生产指挥系统能够在ERP系统中实时跟踪、监控、掌握各部门的生产进展情况,及时对生产延误、配套不齐全、质量损失等生产异常情况启动报警,短期内不能解决问题,启动应急预案或调整作业计划。“拉式生产”的组织模式,结合ERP信息系统,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信息自动反馈、生产计划的自动跟踪考核、明确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

2.3提质增效——企业流程精益化设计

泵业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在精益思想的启发下,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已经从原有依赖人的生产组织方式,过渡到流程化、制度化的组织过程,进而形成了现有简单高效的生产组织模式,使得生产效率及计划的完成率显著提升,产品质量大大改善。企业成立之初非常重视运用信息平台,生产计划在运用ERP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推行了准时化生产和柔性生产相结合的滚动周计划,增强了计划指导生产的灵活性、均衡性和平稳性。而新的计划细化到了机台,改善了原有管理粗放、统筹性不高的生产组织模式。在重新细化了计划人员的工作职责后,按台套、备件等项目推行计划员项目负责制,明确了计划员兼职调度员的双重身份,而计划员的工作职责除制定计划外,还必须对产前准备、任务下发、生产跟踪,过程控制进行负责,进而发挥分工明确,流程规范、思路清晰,内容透明,互补性强的优势。

2.4提质增效——装配物流配送体系构建

在企业内部实行物流配送的基本思路是:整合优化企业内部的物流资源,最终形成以信息网络平台为依托,以物料配送为主体,以现代库房管理为配套,以多种运输方式为手段的”四位一体”无缝运作模式。而信息的传递由看板系统实现控制,看板是传递信号、控制生产的工具,是驱动生产的媒介物,它可以是某种板、一种揭示牌、一张卡片或是一种信号牌,也可以是台车、标签、容器、地面方格标识等不同的形式。按照看板的用途可以分为:领取看板、生产看板、临时看板、特急看板、特殊订货看板、连续看板和共用看板等。看板的功能是:生产及搬运的作业指令;防止过量生产和过量搬运;进行目视管理的工具;改善的工具。看板用来拉动生产,控制生产进度,同时通过看板数量的计算来控制在制品的数量。提质增效——装配制造部多能工培养多能工就是具有多种操作技能的作业人员,多能工是与设备的单元式布置紧密联系的。这就要求作业人员具有能够应对循环时间和标准作业组合的变化以及在多数情况下能应对每个作业内容变化的能力。为此必须通过工作岗位轮换等有计划的培训,把作业人员训练成能胜任所有工序岗位的作业人员,也就是多能工。

结语

装备制造型企业精益化管理从优化管理体系出发,以人为中心,提高职工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以生产现场为重心,优化管理和服务流程;以产品为中心,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以质量为根本,推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在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中,引入“精益理念”,尽可能以现有的生产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设备资源),通过现场管理的不断优化,实现作业有序,均衡生产。通过“目标导向、指标牵引”,引导和激发企业全体员工的潜能,提高生产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倡导和鼓励“全员参与、持续改善”,最大限度地消除制造环节中窝工等待、重复搬运等浪费环节。通过常态化、大众化的持续改善手段,规范作业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蒲昌笋.装备制造业精益生产管理实践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7(06):240-241.

[2]臧洁.装备制造业中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08):71-72.

[3]毛宏勇.精益化管理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J].发展,2014(08):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