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矛盾观视角看英语口译译者的译前准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3

从矛盾观视角看英语口译译者的译前准备

雷娟

——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北大演讲为例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口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在活动参与双方的交流中担当重要角色,因而译员的自身素质及译前的准备对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在北大演讲为例,从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观的视角来探讨口译译者在译前需做的准备,以及译员在前期准备中如何分清主次、着手译前准备的重点,以期对口译译者译前准备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口译;译前准备;米歇尔;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观

绪论:

随着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趋势,在国际上正规、非正规的会议、演讲等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英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活动参与者的主导语言。在涉及母语以外的对话活动中,由于不是以活动参与者的母语为主要的交流用语,活动双方往往需要一个媒介的参与来完成对话,或者是促成对话活动的顺利进行。译员在不是以母语为对话工具的活动中充当了对话双方甚至是多方之间的桥梁,因此译员的作用不可小觑,其责任也事关利益双方。如何在保证对话活动顺利进行的同时,不失一个标准译员职责、译者规范,成为对译者自身的一大考验与挑战。

世间万物都处于纷繁复杂的矛盾体系中,事物其本身也是矛盾充斥着促其运动、发展。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智慧的重要结晶、唯物辩证法实质和核心的矛盾观已深入人心,人们在马克思这一伟大的导师下进行着对国家、对社会的光荣建设。矛盾观这一人类思想的精髓,上可指导国家、社会的建设与运行,下可指导集体、个人的自身建设与修为。“不打无准备的仗”,作为担任传媒功能的译员,该如何将翻译做好,将活动完满促成,做好译前准备成为一个关键又必须的过程。因而,译前做好多方面的准备,透过矛盾普遍性广泛摄取知识,通过矛盾特殊性集中精力做好关键问题的知识储备,是一个即将上阵的译员应有的译前准备。

本论:

一、对矛盾观的概览及认识

认识问题唯有全面、具体的深入分析,方能尽量克服实际工作中的片面性。矛盾观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集成,从认识史考察,矛盾观在两千多年前就经历了由萌芽到生成、由科学化到丰富完善的过程。

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周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蕴含了矛盾观的思想,一刚一柔,本就为相互对立的两个面,由相对而相生继而促成发展变化。西汉的董仲舒提出“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下,必有左右,必有前后,必有表里”的思想。北宋王安石提出“两耦”的矛盾观,认为万物变化的原因在于“耦”的对立矛盾,“万物皆有各耦,耦之中又有耦”。南宋朱熹的“一分之二”的思想,即“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古代哲学家的矛盾认识属于对宇宙、自然的直观、朴素、混沌的认识之中,“他们的矛盾观往往带有纯粹的感性实体色彩,尚不能揭示矛盾的内在关系及机制”(王德存,1994)。

到了近现代,矛盾观有了进一步完善发展。由黑格尔基于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提出的矛盾观,其认为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是事物的发展的根源”(王德存,1994)。“但他的矛盾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具有不彻底性”(王德存,1994)。马克思用唯物主义改造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并在批判中继承并阐述了自己的矛盾观:“一,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二,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三,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是正题、反题、合题,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和否定自我否定。四,这种二重的、不同的存在必然发展为差别,差别必然发展为对立和矛盾”(坚毅,2005)。马克思的矛盾观指出事物本身、矛盾双方是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相互融合的,其方法论指示人类在处理问题时要善于理解矛盾的普遍存在性,分清时事,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同时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结合米歇尔北大演讲,分析译员译前准备

(一)米歇尔北大演讲内容分析

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于3月22日上午造访北京大学,在北大斯坦福中心发表了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主题演讲。

三月的国际,在和平弥漫的全球“航班”进行时中,历经了起伏的波澜。马航370的失事,直接牵连的是波音777-200飞机的制造国:美国,失事飞机归属国:马来西亚,大部分客乘人员的中国,事件主要牵涉三个国家,但是全球化合作进程使得全球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点发生的天灾人祸成为全球、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是全球民众共同肩负的责任。因此,在米歇尔夫人的演讲中,开场白以关注马航,祈福马航为起始。北大斯坦福中心是美国纽约斯坦福大学与中国大学合作的交流中心,是当今世界留学趋势的产物,作为衔接此次演讲双方的基地,对于北大斯坦福中心的相关信息自然会在演讲中有所体现。作为美国第一夫人出访的米歇尔,其自身代表的是美国政府、美国人民,因而在一定层面上的学习交流可以看作是国际间的外交互动。在米歇尔夫人的演讲词中,有对于现代技术科技作为联系全球纽带的描述,有对于经济文化政治作为各国积极致力于各自发展又相互繁荣一面的阐述,有对于例如气候变化等全球应对的问题的危机提醒等多方问题的涉及,所有涉及到的问题最终解决的途径依赖于年轻人之间彼此的学习于交流,此次演讲的核心目的是倡导留学,提倡青年人间的相互学习与联系。

(二)译员译前准备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梅德明,2002)。译员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一名文化大使和“解说员”的角色,因而译员在多语言语境中担负的责任不言而喻。

口译的过程简单说来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一般涉及的是信息在两种语言间的双向流动。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口译的准备过程可以看作是分析问题、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其既是在处理主要矛盾的原则指导下解决特殊矛盾,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是译员在解决矛盾的同时将知识学习储备的过程转化成用知识来完备自身以至运用知识的循环反复过程。

1、在处理主要矛盾的原则指导下解决特殊矛盾

口译员所拥有的无线多样的知识可以比作在万花筒中无限的形状和颜色之间可能的结合(Seleskovitch&Lederer,1995)。口译员知识面的宽广与否,直接关乎其在理解源语言的准确与否,从而影响到译文准确、地道与否。作为译员,应该尽量做到“万能胶”的功能,生活中看到、听到、遇到的消息、事情,都该习惯于比别人多一份关注,多一分在意,多一分用心。广博的知识,夸张点说应该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联系到当今的社会环境,其应该包含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看似简单的四个专题下面又细分出多门专业,比如:国际政治、国家政治;全球经济、本国经济;贫富问题、灾难性问题;教育问题、民俗问题等等,分门杂类,体系庞大。每一个学科就像口译译员在译前准备时的每一个需要面对的矛盾问题,只有通过平时的认真积累,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口译水平,认真面对、分析存在的矛盾问题,才能为译员自身提供接受各门各行翻译的前提准入条件。

术业有专攻,在众多有利于培养提高译员的指导书中,笔者都认为选择翻译的行当,那么需要选择对的专业,然后精通那一门专业的术语、行话等。这似乎跟作为译员首先该有的百科知识作为准入条件有所冲突,百科需要精通各门各行的知识,而专业方向的译员需要精通一门行当。二者矛盾吗?在米歇尔的演讲中,标题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主题词为“留学”,多数人在看到标题或者主题词的时候会联想到即将上演的演讲将会是围绕教育、文化展开,他们也许认为作为译员就只需要具备有关教育、文化方面的知识,可是在对米歇尔演讲内容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其演讲内容涉及到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还涉及到近期发生的全球热点新闻,若是译员只具备教育专业的知识,那么翻译的效果可想而知,但若是译员面面俱到,对于教育文化类的专业知识没有具体的概念,那么译文是否能达到目的语的要求,符合听众的习惯?因此,百科知识的建构是为了具体学科专业下,知识翻译转换的基础,是具体翻译中准确翻译的前提,那么,如何在百科知识建构的基础上准确译出特定主题下的译文,作为译员该如何进行译前准备?如何在认识解决主要矛盾的基础原则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王静在其《口译准备阶段的动态语境要素》一文中的阐述:“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口译准备阶段的相关语境因素。微观的来讲,是译员主题内容、词汇等应准备的要素;宏观来讲,它涵盖语言交际的社会、文化等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主题内容、词汇

口译活动的核心问题是活动的主题内容。不同的演讲、会谈等,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术语。译员在接受任务之前,应该跟活动的主办方协调,争取提前拿到活动进行的主题,活动参与双方或多方的基本信息,译员应该了解到即将承担的口译任务涉及的领域,该领域的话语类别如何?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如何?只有对活动主题有所了解,才能有目的的查阅资料,积累相关方面的专业词汇,做好前期工作的准备。

在米歇尔的演讲中,受众是北大的学生、老师,演讲内容的主题为“留学”,作为听众的学生及老师,更多的关注点是教育文化层面上中美双方提供的有利条件及双方关于留学制定出的相关政策,因而译员在准备主题时应该具体到在中美双方教育、留学政策上的信息有所延伸,这样的准备比较繁杂,但是,是对译员前期准备必要的一个环节。

(2)发言人与受众

发言人身份、背景、教育程度等各异的因素会影响其讲话的特点、风格。发言人是学者、政治家还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每位发言人都有各自演讲的风格,语速的快慢、语调的升降与缓平、语篇的逻辑层次、语句词汇的选取等都是因人而异的。结合具体的语境,特定的演讲人,译员在译前准备时,可以提前搜集演讲人之前的演讲视频、演讲文稿,事先熟悉,认真总结出演讲人的演讲风格,以便在翻译时尽量与演讲者做到语调语气的统一,尽量译出源语的意思,达到理想的回应。

受众,即目的语的接收方。听众是本领域的学者、专家?还是一般听众?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到达什么程度?一个翻译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活动双方共同的参与,只有双方很好的理解与互动才能促成活动的顺利完成。译员在译前准备时,应该考虑到受众方的身份、地位、知识层次、教育水平等,在翻译时选取的目的语尽量接近受众的接收水平,避免鸡同鸭讲的尴尬境遇。

在米歇尔的演讲中,演讲活动是本着中美双方友好交流,非官方的形式,从其演讲词中我们不难看到遣词造句上没有晦涩难懂、官方的正式用于,更多的是平和、平易近人的交流,词句都较容易理解,因而译员在翻译时,可考虑采用正常的语速、鼓励的语调。此次演讲的受众是学生、老师,演讲涉及的内容专业性不是很强,学生、老师的教育水平不低,因而在翻译时可尽量直译,不需有太多的释义、解释成份。

(3)口译现场的环境及条件

口译现场的环境对口译的成败也有很大的影响。译员可以提前到活动现场熟悉环境,可以提前了解到演讲者演讲采取的形式,是否会利用投影仪、PPT等技术设备,可以提前试用口译中使用到的耳机、麦克风等辅助设备是否能正常工作。译员可以根据现场环境模拟一系列有可能影响到口译顺利进行的场景,可做好译前的心理想象与预测,以备口译现场出现的突发情况能冷静、灵活应对。

2、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译前准备等于翻译实践

译员在进行前期的准备时,需要广泛的涉猎群书,需要不断积累相关主题的知识,也需要一次次的模拟口译训练。学以致用,现学现卖,也许是对口译实践者们最形象的描述,广泛的知识积累,是赢得在口译实践中脱口而出的有利条件,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只有在译前准备中不计其数的反复练习,才能在真正实战中快速、准确地译出。因而准备的过程也是输出的过程。

结论: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与事物发展的始终,一名合格的译员,需要具备“两手并用”的能力,在译前准备中做好百科知识的铺垫,又要对具体主题下的翻译任务做好重点准备。在译前准备的每一次知识输入中,认真积极备战,将每一次翻译前的准备都当作是正式的翻译输出来对待,在踏踏实实的练习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口译技能提升,努力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云飞.论口译功能的广泛性.大学英语,2011.09.

[2]坚毅.全面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矛盾观.东南大学学报,2005.05.

[3]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王德存.多视角的矛盾观.哲学探讨,1994.

[5]王静.口译准备阶段的动态语境要素.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6]张华慧,李春姬.顺应论视角下商务英语口译员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