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中暑11例现场抢救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重症中暑11例现场抢救体会

许宗凡邹双凤钟华杜小玉张桂云李凤珍

许宗凡邹双凤钟华杜小玉张桂云李凤珍(广西军区门诊断部广西南宁530021)

【摘要】目的总结重症中暑现场抢救经验。方法对中暑病例现场给予降温退热、解痉镇静、吸氧、输液等综合有力措施并及时后送。结果均抢救成功,无明显不良后遗症。结论对中暑患者要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现场及时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

【关键词】重症中暑现场抢救综合措施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6-0292-02

中暑为季节性疾病,重症中暑更是常见急症,病死率高。本医疗单位于2008年至2011年所见11例重症中暑给予及时现场综合抢救措施,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性况:11例中9例为男性,2例女性。年龄21至39岁;平均23.5岁;长时间日晒高强度劳动4例,球类比赛3例,军事训练2例,比武2例。体质肥胖2例,瘦弱3例,平时不爱好运动3例,比赛比武前精神紧张2例,休息不好失眠1例。过去史无特殊。所有患者为现场跟队医疗保障小组发现并确立诊断,及时给予处置,

1.2诊断:所有病例均于太阳直射、高温、高湿、不通风环境下作业、训练或比赛,30分钟后出现头痛、大汗、脸色苍白、意识模糊,并相应出现下面症状:(1)热射病:在高温环境下突发高热,体温39.°C度以上,伴大汗、头痛、意识模糊,共4例,其中男3例,女性1例。(2)热痉挛:出现上肢肌肉或腹肌肌肉收搐,呈阵发性发作,共3例,均为男性。(3)热衰竭:恶心、呕吐、出汗、皮肤湿冷、皮肤苍白、血压下降,共2例,1男性1女性。临床表现不典型,呈混合型有2例,均为男性。诊断标准均符合《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1]。并迅速排除心脑血管疾病及低血糖等急症。

1.3治疗方法:强调发病现场及时对症处理并后送综合医院。

(1)降温退热:将患者移至通风阴凉处,并给予扇风,冷水湿敷,腋下、放置冰块等物理降温方法,意识清醒者给予十滴水、人丹等祛风解暑药口服。中度以上发热者肌注氯丙嗪25mg,超高热者可给予另加异丙嗪25mg、度冷丁50mg、盐水50ml静脉推注,要求于20分钟内注射完毕;(2)四肢抽搐,给予苯巴比妥针0.1肌注。(3)烦躁不安者给予安定注射液10mg肌注。(4)所有患者均及时开通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保证有效血溶量,如有休克表现,先给予大量快速输液为主,血管活性药物因有收缩血管作用,阻碍散热,加重病情,故应慎用;(5)吸氧。强调及时给予高流量吸氧,因可迅速改善脑组织缺氧。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经以上现场处理后迅速送综合医院。

1.4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无明显后遗症。住院最长为28天。无死亡病例,可能与本组患者均为青壮年,无明显基础疾病有关。

2讨论

中暑的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由于机体内部及外部热负荷超过了身体的散热能力,体温升高,机体过热导致的病理生理变化引起机体广泛组织器官的损伤。中暑按发病机制可分为热射病、热痉孪、热衰竭,但临床所见有不少病例各型特点均有的混合病例。由于诱因明确,发病于特殊过热环境,确立诊断不难。但其有发病快、病情重的特点。而且大多成批出现,往往顾此失彼,对抢救措施提出了很高要求。提倡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现场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这样才能改善预后,保障安全。本人体会是去繁就简,及时对症处理。即降温退热、止痉、吸氧、输液、后送。中暑患者几乎均出现高热,而高热就是中暑病理生理变化的核心环节,体温在42.0°C或昏迷超过2小时,急性发热后可出现低血压或心动过速,发病24小时内血清转氨酶可超过1000单位,可有急性肾功能衰竭、高钾血症,预后不良,重症患者早期常因高热或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脑疝,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甚至造成呼吸、循环衰竭和全身惊厥而死亡[2]。所以降温退热是中暑的首要任务,应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务必有效迅速降温,如给予通风、扇风,就地取材给予冷水湿敷,使用冰帽等物理方法,配合药物如氯丙嗪静脉滴注或肌注,因氯丙嗪有调节体温中枢功能,扩张血管,松驰肌肉和降低氧消耗的作用[3];因其扩血管有可能引起休克,故使用时应必须注意监测血压,而且保证有效的静脉输液情况下使用,本组病例在需要情况下使用时无休克表现,实践证明安全有效;痉挛、抽搐用氯丙嗪和(或)苯巴比妥肌注;狂躁发作给予安定肌注;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因高热大汗脱水、生理应急等导致有效循环血溶量少,特别是热衰竭患者可出现休克,所有患者均及时开通静脉通道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保证有效循环血溶量,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对所有患者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均送医院进一步观察治疗。并注意排除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并且要求在30分钟内送达医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41—2002: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

[2]黄昌林.军事训练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620.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