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分析

刘静

刘静(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163001)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20例IT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因、治疗、疗效。结果120例患儿中急性型占80%,慢性型占20%,婴幼儿(<3岁)占58.5%,经过随访急性转为慢性ITP2例(1.9%),30%的患儿发病前1~3周有感染史;2.9%的患儿在发病前曾有预防接种史。应用激素和IVIG治疗效果显著,有效率达100%。结论ITP患儿绝大多数为急性型,预后良好。本病与感染、预防接种相关。激素与IVIG仍为治疗首选。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紫癜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69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1-0078-02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二者发病机理及表现有显著不同[1]。2009年2月以来,我院收治ITP患者120例,搜集其临床资料进行论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20例ITP患儿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最小7天,最大13岁,以婴幼儿为多,其中0-3岁55例,4-6岁9例,6-13岁56例。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者36例,接种疫苗者3例,腹泻病者8例。

1.2主要临床表现为:主要为皮肤、粘膜出血,往往较严重,皮肤出血呈大小不等的瘀点,分布不均,以四肢为多。粘膜出血有鼻衄、牙龈出血、口腔舌粘膜血泡。常有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眼结合膜下出血,少数视网膜出血。脊髓或颅内出血常见,可引起下肢麻痹或颅内高压表现,可危及生命。

1.3实验室检查:120例血小板计数均<100×109/L,其中50-100×109/L85例,25-50×109/L21例(20.6%),10-25×109/L10例,<10×109/L4例。血红蛋白正常范围62例,90-120g/L28例,60-90g/L20例,30-60g/L10例。骨穿16例,呈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红比无明显异常,巨核细胞增多15例。

1.4治疗方法: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避免外伤;忌用损害血小板功能药物;局部压迫止血;治疗及预防感染。以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加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为主,常用地塞米松1.5-2mg/kg/d,丙种球蛋白400mg/kg/d,连续静滴5天,严重者可冲击治疗:甲基泼尼松20-30mg/kg/d,静滴3天,丙种球蛋白1000mg/kg/d,连续静滴2天,用药至症状缓解后改服泼尼松1.5-2mg/kg/d,分3次口服,治疗1周后激素逐渐减量,总疗程不超过4周。酚磺乙胺、维生素C等辅助止血.

2结果

经上述治疗,多数患儿3-5天内出血症状减轻至消失,血小板上升,出院时治愈好转率达100%,随访15例,13例出院后未复发,血小板维持100×109/L以上,6个月后2例维持在50×109/L左右,未再自发出血。

3讨论

3.1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是一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细菌或病毒感染与此病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80%的急性ITP患者,发病前两周左右有呼吸道感染史。感染不能直接导致ITP的发病,免疫因素的参与可能是ITP发病的重要原因,80%以上的ITP患者血小板表面可检测到血小板抗体;此外,吸附这种抗体的血小板易在肝脾(主要在脾脏)中被巨噬细胞吞噬,使血小板寿命缩短。血小板数量减少的程度与循环中抗血小板抗体量的多少成正比,即抗血小板抗体量越多,血小板减少的程度越严重。新生儿患者其母可患有同样疾病,由于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以上特点都支持ITP是免疫机制引起的疾病。脾脏不但是破坏血小板的主要场所,而且是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的主要器官,脾切除有效的患者术后抗血小板抗体滴度显着下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出现等为特征,血小板过度减少导致颅内出血是本病的致死病因。

3.2实验室检查(1)血象急性型血小板明显减少,多在20×109/L以下。出血严重时可伴贫血,白细胞可增高。偶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慢性者,血小板多在30~80×109/L,常见巨大畸形的血小板;(2)骨髓象急性型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多为幼稚型,细胞边缘光滑,无突起、胞浆少、颗粒大。慢性型,巨核细胞一般明显增多,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但胞浆中颗粒较少,嗜碱性较强;(3)免疫学检查目前国内外多采用直接结合试验,如核素标记、荧光标记或酶联抗血清的PAIg检测法。国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ITP患者PAIgG,PAIgM和PA-C3阳性率分别为94%、35%、39%。其增高程度与血小板计数负相关。急性型时PAIgM多见。巨核表面细胞亦可查出抗血小板自身抗体。

3.3危害(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起病急骤,可有发热。主要为皮肤、粘膜出血,往往较严重,皮肤出血呈大小不等的瘀点,分布不均,以四肢为多。粘膜出血有鼻衄,牙龈出血,口腔舌粘膜血泡。常有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眼结合膜下出血,少数视网膜出血。脊髓或颅内出血常见,可引起下肢麻痹或颅内高压表现,可危及生命。

(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受到的伤害主要为皮肤、粘膜出血,往往较严重,皮肤出血呈大小不等的瘀点,分布不均,以四肢为多。粘膜出血有鼻衄,牙龈出血,口腔舌粘膜血泡。常有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眼结合膜下出血,少数视网膜出血。脊髓或颅内出血常见,可引起下肢麻痹或颅内高压表现,可危及生命3[。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主编.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00-1802.

[2]黄绍良主编.小儿血液病临床手册.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742-750.

[3]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279-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