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刺激时间对气管插管患者吸痰效果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吸痰刺激时间对气管插管患者吸痰效果的研究

黎剑云1黎学敏1冼青英2兰艺1冯超1石文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0)(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的吸痰刺激时间对气管插管患者的吸痰效果。方法:建立三个组别,4s组、6s组和8s组。将观察对象编号,按照计算机产生的随机序列,每天都对患者的组别进行分配。每组患者的每次吸痰刺激时间分别为4s、6s、8s。结果:吸痰后三组患者的心率增加值、血压增加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血氧饱和度增加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的痰鸣音改善、每日吸痰次数以及两次吸痰间隔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鸣音改善4s组与6s组、8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s组与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吸痰量4s组与6s组、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s组与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吸痰总次数4s组与6s组、8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s组每日吸痰总次数与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吸痰间隔4s组与6s组、8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s组两次吸痰间隔与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痰刺激时间持续6s与8s的效果好,在相同效果下,推荐选用刺激时间为6s。

【关键词】吸痰;刺激时间;气管插管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4-0166-02

吸痰是临床常见护理操作,是帮助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手段。人工气道植入患者通常需要通过吸痰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吸痰的效果对其康复以及预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已有研究显示[1]采用呛咳刺激吸痰结果优于常规吸痰。同时,也有研究指出[2]不同的吸痰时间产生的吸痰效果有差异,但该研究的吸痰时间并未对刺激时间进行严格界定。目前,对于吸痰刺激法的研究资料不多,为寻求更有效的吸痰方式,笔者对临床吸痰刺激时间进行研究,取得一定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选择我院某科的90例患者,其中COPD78例,支气管肺炎5例,肺叶切除术后7例。建立三个组别:4s组、6s组和8s组。将观察对象编号,按照计算机产生的随机序列,每天对患者的组别进行分配。分配组别后,将患者每天的吸痰刺激时间于床头做标示。每日由该组的责任护士负责进行数据统计。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1)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2)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超过24h患者;(3)年龄≤80岁。

1.2.2排除标准(1)建立人工气道前呼吸道感染、全身感染;(2)合并严重脑部血管病变患者;(3)试验过程中因医嘱要求终止者。

1.3观察指标

(1)心率、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的增加值:采用多参数监护仪持续检测患者吸痰前后心率、呼吸、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值。取吸痰前1分钟与吸痰后1分钟参数变化的平均值。

(2)痰鸣音:两名护士共同评估痰鸣音的改善,听取支气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采用计分法评定:痰鸣音消失(3分),痰鸣音减轻(2分),痰鸣音未减轻(1分)。

(3)每日吸痰总量:总痰液量=每日集液瓶内总数量-气道湿化用水-集液瓶原有水量。

(4)每日吸痰总次数:记录时间从当日8am至明日8am。

(5)两次吸痰间隔:为本次吸痰结束到下次吸痰开始的时间。

1.4研究方法

1.4.1吸痰指征[3](1)清醒的患者主诉憋气感,要求吸痰或患者咳嗽、频繁呛咳(出现连续咳嗽)时;(2)床旁听到或肺部听诊有痰鸣音时;(3)呼吸机气道峰压高报警或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排除其他因素时。

1.4.2吸痰方法由经培训合格后的2名注册护士使用12F吸痰管合作进行吸痰操作。吸痰指征与方法主要根据注册护士进行痰鸣音听诊为吸痰指征。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操作者一侧,将吸痰器压力调至300mmHg,护士连接吸痰管后,吸生理盐水检查吸痰管是否通畅,将吸痰管插入人工气道口,将吸痰管插至最深部,刺激患者患者咳嗽,由患者皱眉,脸部变红开始计时,停留后的时间为刺激时间,慢慢回抽旋转吸痰管时计时结束。吸生理盐水冲洗管道。吸痰前后均给予100%高浓度氧气吸入。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方差分析,多样本均数每两个均数的比较使用q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三组心率、呼吸、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的增加值比较吸痰后三组患者的心率增加值、血压增加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血氧饱和度增加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三组痰鸣音改善、每日吸痰总量、每日吸痰总次数、两次吸痰间隔比较

三组间的痰鸣音改善、每日吸痰次数以及两次吸痰间隔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鸣音改善4s组与6s组、8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吸痰量4s组与6s组、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s组每日吸痰量与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吸痰总次数4s组与6s组、8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s组与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吸痰间隔4s组与6s组、8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s组与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3.1人工气道对痰液咳出的影响

当气管和支气管受到刺激,会分泌液大量增加,上皮细胞纤毛未能将其扇去,因此形成的痰液需要通过咳嗽动作清除。人工气道植入患者通常失去自主咳嗽的功能,容易引发潜在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的并发症[3]。它破坏了气道的正常免疫屏障,削弱气道内纤毛的清除运动和咳嗽反射,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并在声门与套囊之间积聚,形成“粘液糊”,同时气囊的存在增加了分泌池的分泌水平,大量积聚的分泌物可经过气管旁侧流入下呼吸道,容易引起反复的肺部感染[4]。

3.2吸痰刺激的影响

吸痰过程引起的刺激呛咳是人体对异物进入躯体的正常反应,喉部丰富的神经分布在受到的异物刺激时,会产生防御发射性剧咳,从而迫使异物排出,保护了下呼吸道。食管异物是刺激因子,大支气管以上对机械刺激敏感,吸痰管伸入并接触气管后,对其造成刺激,引起刺激性呛咳。另外,经口咽部吸痰刺激咳嗽法在吸出咽喉部痰液的同时,主要通过吸痰管经口腔插入,通过对咽后壁的刺激,刺激咳嗽反射,使患者易将气道深部的痰咳到上呼吸道而利于吸出。

3.3刺激时间的差别

表1的数据显示,三组不同的吸痰刺激时间吸出的痰液量没有差异,但是6s组与8s组痰鸣音改善、每日吸痰次数以及吸痰间隔优于4s组的时间。按照吸痰操作规范,吸痰总时间一般不超过15s,但是,对于要在气道深部停留引起刺激呛咳的时间并没有统一标准,一般是根据操作者的临床经验。研究提示了刺激时间过短,未能充分将小气道内的痰液挤压出来,影响了吸痰的效果。停留合适的时间,可以在刺激患者气道的过程中,引发小气道收缩,气道内压力增大,将痰液冲出小气道,从而更将痰液吸得更彻底。刺激6s与8s的时间吸痰效果相同,可能与患者刺激持续6s时的痰液清除得较多,无需增加时间有关系,但也可能与选取研究对象的痰液量不多有关系。痰液的充分清除,有助于患者提高肺通气,增加供氧,因此,表2的结果提示持续6s组与8s组能够使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增高。而心率与血压的变化值三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说明6s与8s的刺激时间所引起的心率与血压的变化与4s时间相同,进一步提示了6s组与8s组的安全性。

4.结论

本研究指标能反映吸痰刺激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在多个指标结果显示之下,吸痰刺激时间持续6s与8s的效果最好,在相同效果下,推荐选用刺激时间为6s。但是本研究由于临床操作等原因,分组级别未能做更细致分类。吸痰刺激能引起的气道收缩,利用人体的对抗性,可以提高吸痰的效率,改善患者通气功能,从而预防VPA,分泌物坠积性肺炎、肺不张等,让患者有更多的时间恢复。

【参考文献】

[1]毕红月,王欣然,韩斌如.气管内吸痰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中国护理管理,2014,14(7):775-777.

[2]李婧.不同吸痰时间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吸痰和血压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7):90-91.

[3]HessDR.Approachestoconventionalmechanicalventilationofthepatientwith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J].?RespirCare.2011,56(10):1555-72.

[4]庞建萍,伍惠玲,陈小军.痰液粘稠度对急性左心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效果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17,9(3):19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