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教育结构性过度的思考

/ 1

关于我国教育结构性过度的思考

董慧(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郑州450002)

作者简介:董慧(1972-),女,河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教育研究。

摘要:我国高校在校人数在短短数年间增长了5倍多。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不容乐观,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教育过度与西方的绝对教育过度有所不同,是结构性的、总量不足的过度。

关键词:教育过度;结构性过度;危害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8-0142-01

1976年弗里曼在《过度教育的美国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过度”这一说法。对于“教育过度”这一概念,毕晓普认为,过度教育是指一个社会(或个人)拥有的教育超过了它(或他)的所需或所得。约翰·罗布斯特认为,一个人获得的教育超过了其职业通常要求的水平,便属于教育过度。由以上对“教育过度”概念的界定,我们不难发现,教育过度实质上是个人与社会的错位,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从社会角度来说,教育过度即教育供给与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不适应;从个人角度来说,教育过度即个体所拥有的教育水平与他的工作不适应。

一、我国教育过度的表现特征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高校毕业人数是84.8万,到2009年,已激增至610万。而与此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而在2003年,64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2007年,有100万高校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2008年,这一数据更加庞大。从这些数据表面来看,我国高等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似乎已经远远超过社会的需求。但是从入学率的角度来考察,我国高校的入学率却仍然较低。2007年高校毛入学率也仅20%。按照马汀·特罗的划分,15%~50%属于大众化教育阶段。那么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仅仅是刚迈入大众化阶段。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51%的高校入学率相差甚远。所以我国的教育过度与西方国家的绝对人才过剩不同,是结构性的教育过度。

1.区域就业形势差异明显。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有较丰厚的薪酬和较好的发展空间,形成人才的聚集地,人才济济。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亟待发展,人才缺口巨大,需求旺盛,但是由于薪资较低等因素吸引不了人才,也留不住人才。这种情况在我国的城乡之间表现也十分显著。

2.专业间就业形势差异突出。在人才市场上,专业之间的就业率差距较大。有些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如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通讯、电子等专业。而另一些专业如教育学、历史、农学等则供过于求。

二、教育过度的危害分析

1.导致教育资源的低效率和浪费。国家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资源过多流向教育部门,必然减少其他部门的投入。当这些用于教育部门的资源取得的收益小于这些资源投向其他部门的收益,那么这一部分资源的利用显然是低效率的。另外,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过大后,他们会做出其他选择逃避就业或推迟就业。近几年我国出现的考研热就是这种选择的结果。还有许多人会选择出国,或在国外继续深造,或在国外就业。这种智力外流也是对我国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2.人才学历的高消费。当同一学历层次上的人力资本过多,有限的就业岗位自然会提高竞争的激烈程度。而面对过多的应聘者,用人单位以提高学历门槛来筛选人才,于是研究生做本科生的工作,本科生做专科生的工作,专科生没有工作。

三、对策建议

过度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必然要集国家,社会,高校和个人之合力才能收到良好效益。

1.制定相宜政策。第一,要从宏观上指导高等院校专业的招生。有节奏稳步地扩大高校规模,避免某些高校为了眼前利益盲目招生。第二,建立国家人才库和全国性的就业网络,向社会和个人传递正确的人才需求信息。最后,有必要建立一个教育过度的预警机制,可以利用入学率和市场的接纳率等数据做出数量方面的统计和预估。

2.从社会角度来说,首先人们应该转变“高学历等于高收入”的观点,正确认志教育对个人收益的作用,切勿高估教育投资的收益;其次用人单位应该改变用人观点,正确看待文凭和学历,适才而用。

3.纠正教育过度的过程中,高等院校是关键因素。高等院校在文理科方面,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方面,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方面等都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当改变院校的专业设置。

4.对于个人而言,最重要的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正确认志自身的能力,选择与自身能力匹配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克里夫·R.贝尔菲尔德.教育经济学——理论与实证[M].曹淑江,董泽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杨震,曹艳峰,陈磊.高校毕业生过度教育问题探析[J].重庆科学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责任编辑:袁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