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体验——语文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拓展

/ 2

注重体验——语文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拓展

马春玲

马春玲工作单位:甘肃定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邮政编码:743015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式;生活化;拓展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就是创设丰富的生活图景,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主要教学策略是创设问题的生活化,强调语文的实践性,加强语文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在生活中加以创造性运用,逐步学会生存本领,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活意义。

陶行知先生在论述“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本质时有一段精辟的见解,“‘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身心全顾的。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是学习语文的机会。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课程生活化,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语文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在语文的生活化拓展中,语文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又至关重要。

语文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图景,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在生活中加以创造性运用,从而逐步学会生存本领,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活意义,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可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景的生活化

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自生活情景中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生活与语文学习之间的联系,在实际运用中学习语文。

1、创设有趣的场景。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找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学生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而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作快乐的享受。教师要想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和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利用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是入门的老师,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

2、创设富有探索的场景。布鲁纳说:“探索是语文的生命线。”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语文教学是探索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发现,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语文的实践性

语文教育实践的特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教师是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考虑初中生形象思维活跃、表现欲旺盛、好奇心强等特点,遵循学生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等原则,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资源,创设语文活动的环境,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联系生活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广泛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可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学会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发现问题写建议书;指导学生调查访问,学会整理调查报告,进行调查汇报、答记者问、开新闻发布会等。

2、服务社会用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学而不用等于无用。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语文为社会服务。比如“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单调、沉寂,把学生推向“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翻阅书报杂志,考查大街巷的用字,区分正误,各自根据已学知识编订《勘误表》,并汇总分类,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与能力。当然,除此以外还可以采取其它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当小记者报道新人新事;当采风员收集介绍家乡民俗;当发言人宣布科普知识……

三、探索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语文现实”理解情景,发现语文,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语文化,把语文知识生活化,打破封闭的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究-应用-新问题-再探究”的开放式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要想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输灌式教学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语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

1、实施课前开放,初步感知新知。在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在上课时才公布上课的内容,剥夺学生的课前知情权,造成学生的课堂上的被动。开放式教学则先让学生熟悉将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在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

2、实行课中开放,促使自主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并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获得可持续发展。在开放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改变课堂提问的单向性,即教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模式,开创“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的多向提问式教学法,让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最终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会学生敢问、好问、善问。

3、实行课后开放,提供自主空间。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了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把某一内容及其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相信学生的问题是永恒存在的,我们提倡把问题带到课外,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学生内容等;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生活实践中去,学着通过生活实际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总之,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语文化,将语文教学方式生活化,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对语文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