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浅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

陶永斌

贵州省兴义一中陶永斌

长期以来,我们把教学当作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这种理解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去考虑的。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永远占据主导地位、是主动的,学生永远是从属地位、是被动的。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就形成了教学方法上的“一言堂”、“灌输式”。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对于历史教学而言,新课改对历史教学的基本价值要求是:通过历史学习,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最重要的是教师本身对每一个学生具有真实内在的呵护。教师的角色转变就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问题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本人对新课标的要求进行了一些摸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新课程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设计问题的能力,设计出发散的、扩展的,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方案。

在备课过程中,我首先将教材内容问题化。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的:把问题的设计分为课前、课上、课后三部分。课前问题的设计,最初我是依据“课标”把这一课内容的重点拿出来,比如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教材的第一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在授课前我布置给学生的问题是:“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希望学生做好预习。但是这样设计后,上课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体现在课堂提问时,没有太多的学生知道答案并回答出来。课后,我曾和几个学生交流,问他们为什么没有课前预习新课,思考老师布置的问题,学生说:“我们对您提出的这些问题不感兴趣,而且就是找到答案也并不明白这些枯燥的政治制度究竟是什么,甚至连字面的意思都不知道。例如:什么叫“内外服联盟”?经过这样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设计之后,使我感到课前问题设计的内容应该变换了,尝试课前的问题设计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

课上,我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的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一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我的学生由于底子薄,对于一些问题可能因为认知水平的局限很难答出来,所以他们不敢发言,即使发言也很难答到点子上。于是,我就把难懂的问题尤其是概念问题要先讲解明白,并且注意引导他们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比如: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把思考问题的方法教给他们,还要经常的训练,得到的效果是明显的。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比会完整的背出一道题要更有价值。在讲解完难懂的知识后,我要设计一些与现实联系的探究小题目,发现效果不错。

课后问题的设计基本上是针对基础知识而进行的。因为学生要真正掌握基础知识就必须要课后回去看教科书。我认为该识记的内容有必要强化。每堂课结束,我都会布置他们做书后的自我测评和同步导学。引导他们做题前先看每一课的知能导向,有利于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然后再做题强化基础知识。

二、要处理好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是教师的舞台,学生是观众或听众,循规蹈矩,亦步亦趋。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忠实的观众或听众,他们也成为舞台上的一员,积极参与其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古人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任务则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改就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教学。但是,千万不能单纯地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只要让学生活动起来,课堂变操场,越闹腾越好。有些教师在教改的过程中对学生放任自流,扔下几个问题,不加引导和指点,让学生争争吵吵,无结果而散,留下认知上的空洞或缺陷;还有一些老师让学生表演历史剧,但完全不加指点,结果历史剧演成了“戏说剧”、“搞笑剧”。这样,学生是调动起来了,但对于学生的能力发展没有任何的效果。

新课改提倡在课堂上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并不是说学生可以随心所欲,教师无所事事。事实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主动探究学习的关键。其中主导作用主要是指启发诱导,主体作用主要是指学生能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完全放手,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样地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活动有序进行。不论课程如何改,教师的导向作用都应是举足轻重的。捷克著名学者夸美纽斯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引导学生。”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在传授知识时,不追求知识的数量,而追求知识的质量;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时,不是只把结果给学生,而应把得到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这才是真正以学生发展为目的。

所以说,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处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以教师的主导为前提;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启发和诱导上,不是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以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为目的。

三、重视反思

反思就是对课堂行为进行总结。教师的反思能够有意识的、谨慎的将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过程做出批判性的评判,从而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业务素养。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阶段,更应该对每节课的整个过程进行认真的反思。我在这一段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把每一节课都做认真的课后教学反思,以指导下节课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