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盆底康复治疗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个体化盆底康复治疗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临床研究

黄青玉

广西省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柳州545001

摘要:目的:评价个体化指导对盆地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1-12月在我院就诊患者9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观察组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个体化盆底康复治疗,对照组采取一般的健康教育措施。结果:两组治疗前阴道肌电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和阴道肌电压均有所提高,但观察组阴道肌电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给予个体化盆底康复治疗,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给予个体化盆底康复治疗,可达到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研究。

关键词:盆底康复;个体化治疗;盆底肌

盆底功能障碍是临床产科常见的一种产后并发症,指的是机体盆底支持结构发生了损伤、缺陷而造成的功能障碍,临床多表现为压力性粪尿失禁、性功能障碍、子宫脱垂等。造成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诱因有多种,包括妊娠、盆底手术、分娩、雌激素缺乏、药物等,其中妊娠和分娩造成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概率最高”。有研究表明,对产妇开展积极有效的康复锻炼和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产妇的预后,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促进其早日恢复盆底功能”,而国内研究个体化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观察较少,所以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一定意义。本研究使用综合治疗同时,给予个体化的盆底康复指导,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4月在我院就诊患者9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年龄22-38岁,平均(34.0±2.7)岁;体重51-75kg,平均(56.3±1.7)kg。观察组:年龄20-40岁,平均(35.2±2.5)岁;体重50-75kg,平均(56.1±2.0)kg。所有产妇均为足月初产妇,经B超检查均为单胎,均于产后42d到院复查,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产妇仅给予常规康复指导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解答患者疑问、密切关注产妇体征以及满足产妇的合理要求等,未进行盆底康复治疗。

对于观察组产妇,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个体化的盆底康复指导,首先盆底肌锻炼法,又称Kegel运动,教会患者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具体的方法是:第一步,寻找正确的盆底肌,指导患者可以通过手伸进阴道,当控制肌肉正确时,应该感到阴道在轻微的收缩;第二步,正确收缩肌肉,肌肉的正确运动方向应该是向上,向里而不是向下憋气;第三步,快速收缩和慢收缩要交替进行,指导患者怎么去快慢收缩。

在盆底肌训练中,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适时给与不同的电刺激的方案,例如,在盆底肌训练时,如果患者盆底肌肉不会收缩,或者很弱,可以给予个体化参数的FES,以唤醒本体感觉。另外,如果在I类肌纤维训练中收缩曲线波动较大,要给予条件电刺激,使患者在逐渐形成的条件反射中I类肌纤维收缩的曲线稳定,收缩质量提高。在电刺激基础上,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选择适合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式,按照操作屏幕提示,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自主的盆底肌肉训练。每次30min,每周治疗2次。

1.3观察指标

对比治疗前、后产妇盆底肌力与肌电压的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治疗前与治疗后产妇盆底肌力与肌电压的变化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如下:

3.讨论

每个产妇患者的盆底损伤情况不同,例如,有的产妇Ⅰ类纤维收缩能力较好,有的产妇Ⅱ类纤维收缩能力较好,有小部分甚至无法识别盆底肌肉收缩。因此,盆底肌肉康复治疗的标准和训练模式是无法统一的,必须在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针对每个产妇的自身情况及在康复过程中的效果做及时的调整制定个体化的训练模式和方案。

临床实际中,患者自行盆底肌训练中,常因锻炼方法不到位、训练技巧没把握好、毅力和依从性差等原因而半途而废,有效的盆底肌训练,必须有医务人员的指导,根据患者症状、需求、个人的耐受程度等不同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再配合仪器进行治疗,才能达到显着效果。近来研究表明,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总有效率可达90%,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个体化的采用不同频率、脉宽和程度的电刺激,同时结合不同程度的生物反馈模式场景反射的辅助训练,能够唤醒被损伤的盆底肌肉,并增加阴道的紧缩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1】。

本研究结果显示:给予盆底肌肉综合治疗后,产妇的盆底肌力与肌电压均增强,对比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给予个体化盆底康复治疗,可达到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京晨,唐芳,荣风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8):2882—2884.

[2].李咏,段爱红.个体化指导尿失禁患者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中国医药导,2015,12(6):128—131.

[3].陈玉清,裴慧慧,陈蓓.盆底康复训练对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3):234-237

[4].杜黎丽.剖宫产术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效果分析[J].医药,2015,14(19):102.

[5].杨晓,刘玉玲.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3,40(2):164-166.

[6].刘颖琳,周艳红,丁红.孕期行盆底肌肉锻炼对盆底功能的保护作用[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3,34(5):777-781.

[7].吉萦婕.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康复锻炼的护理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4):3137-3138.

[8].谭快玲.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结合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血虚弱型子宫脱垂的临床观察.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7):2514-2515.

作者简介:黄青玉,汉,主管护师,本科,单位:广西柳州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