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对学生课堂信息的挖掘与利用

/ 1

浅论对学生课堂信息的挖掘与利用

柏华国

柏华国(郧阳科技学校湖北十堰442500)

学生的课堂信息是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它产生于师生交流互动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包括言语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具体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双向互动引起的思维碰撞、观点交锋和情感交融,进而迸发出的思想火花;学生的各种困惑、困难和障碍以及进而产生的一些谬误;学生遇到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或提出的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想法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并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形成的师生互动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使这些互动的反馈信息对教学的调整与优化产生影响,教师必须对这些信息有意识、有目的、尽可能多地进行捕捉,从中筛选有效的信息,排除一些干扰信息或者与课程无关的信息。教师应根据各种反馈信息,有效调整课堂内容和节奏,使之在变化中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顺理成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观察中捕捉动态信息

观察是一种综合活动,不仅用眼,还要用耳、脑,要边听、边看、边分析、边评价,以便及时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整个课堂,从学生的动作、表情等情绪反应中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学习方式与习惯,关注学生的信息表达。

在提问中捕捉即时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有目的地提出一个与课题解决有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互动,及时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学搜集反馈信息。在提问过程中,教师不但能捕捉到学生的另类思维,也能捕捉到后进生的“卡壳”点,从中可以发现自己输送的信息量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案。

在练习中捕捉学生信息

当堂练习以及课堂学生演示,是教师捕捉学生信息很好的时机,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练习中的思维路径、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发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为了能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在课堂教学中,对基础水平好、中、差的学生教师必须有全面的了解,一旦做练习,教师只要巡视一下不同基础学生的练习情况,基本可以了解全班学生理解掌握程度。同理,对学生上黑板演示也要控制三者的比例,通过这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反映的问题,来了解全班的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在讨论中捕捉前沿信息

课堂讨论是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沟通信息的又一途径。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内容,以质疑问难的形式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时,教师如以普通成员的身份参与交流,学生的思维相对会活跃些,顾虑也少会一些,他们会畅所欲言,谈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疑问。

如在讲《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第一课第二节“职业与专业”时,笔者积极地参与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在哪里?如何学好专业知识?你打算将来选择什么职业?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哪些?如何才能考取这些资格证书?”等小组讨论中。笔者用自己的身心去影响学生,激发其讨论的激情;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使其与自己心心相印,协调一致,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这节课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一些不易发现的课堂隐性信息。个别问题教师可以当场答疑,有些典型问题,可要求全班一起讨论。如在讲《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时,面对猪肉涨价、汽油煤油涨价,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消费者会不买或少买,宰猪人要下岗了,养猪户要发财了,出门坐车要涨价了等。但有一个学生却说“肉价涨了,我让我妈买蔬菜;油价涨了,我让我爸卖电瓶车”。实际上,这个学生的想法,就是重要的课堂信息。

笔者马上肯定他的想法,接着就顺着他的思路让学生们得出互为替代品、互为商品的概念及价格变动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这样,利用学生的课堂信息,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在讨论中,为了捕捉更多有价值的反馈信息,教师提出问题的形式应新颖,以利于学生更积极地讨论。另外,所讨论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学生经过思考解决问题会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问题太难,确定不了思考方向,参加讨论的人数就会越来越少;问题太容易,激不起学生的讨论热情。对学生反映的信息,如与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有直接关系,就应优先处理,或做一些解释,或让全班学生思考讨论。为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也可以调整课堂教学程序。

在测验中捕捉过错信息

测验不仅能看出学生的学习质量,也能看出教师的教学效果,获得教学双方的反馈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过错、纠正错误达到巩固消化知识的目的。

学生的课堂信息虽不是教学的直接内容,但对教学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影响。因此,教师面对学生的课堂信息要学会倾听;面对学生的一些奇特的想法或古怪的问题,应尽可能地回应,不能以不屑一顾的态度,轻易做出判断,要防止挫伤学生的创造激情。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课堂信息,实时调整自己的预设,重新组织教学,使学生的思绪飞扬,使课堂和谐顺畅,使教学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