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效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效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周晶虹谢孝翠吴萍林朝霞薛萧

(达州市中心医院肾病内科血液透析中心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目的:探索针对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采用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科室2015年1月-2016年10月间接收的行血液透析治疗的100例患者,参考随机双盲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参考组共50例,给予常规临床护理服务;护理组共50例,在参考组基础上加用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服务。观察2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的抑郁、焦虑情绪状态变化,并评估患者干预后的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护理组患者干预后的SAS、SDS评分较干预前及参考组显著更低(P<0.05);护理组干预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较参考组显著更高(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采用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其负面情绪与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关键词】血液透析;个性化;心理护理;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9-0304-02

大多数血液透析患者往往易由于受到担心自身病情或对治疗方案不了解等因素造成的影响而出现焦虑、不安、恐慌等负面情绪[1]。随着医疗技术及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2~3]。我们取本科室接收的行血液透析治疗的50例患者,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较满意,现总结护理内容及效果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收集本科室2015年1月—2016年10月间接收的行血液透析治疗的100例患者,入组标准:(1)均满足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2)均符合血液透析的相关指征;(3)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器官性疾病的患者;(2)合并精神障碍或疾病者;(3)合并严重并发症者。参考随机双盲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参考组共50例,包含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最低年龄者32岁,最高年龄者81岁,平均年龄(52.41±10.76)岁;疾病类型:34例为慢性肾功能衰竭,8例为急性肾衰竭,8例为急性中毒。护理组共50例,包含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17例;最低年龄者34岁,最高年龄者83,平均年龄(53.05±11.36)岁;疾病类型:37例为慢性肾功能衰竭,7例为急性肾衰竭,6例为急性中毒。两组患者的以上基线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1.2.1参考组参考组患者给予常规临床护理服务,主要为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及尿量,确保患者休息充分,采用低蛋白饮食进食,给予合理的抗感染预防处理等。

1.2.2护理组护理组患者则在参考组的护理基础上加用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服务,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心理需求干预:医护人员应为患者构建一个良好的透析室环境,且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与血透治疗方案、疗效及相关注意事项,血透后尽快向患者告知疗效,进而使患者及时了解血透的疗效,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于伴有情绪非常悲观者,在通知患者血透疗效时,应注意有选择性的通知患者,对于不理想的结果不可直接告知,以防止患者的悲观情绪加重。可通过选择其中较理想的结果告知,以使患者感到治疗的希望,缓解自身的负面情绪,责任护士应加强和患者的交流,给予患者充分的鼓励和关怀,使患者感受到充分的重视,感受到医院的温暖,以提高患者的信心。(2)社会支持干预:大多数血透患者已经抛弃了工作,少数依旧工作者,工作单位的领导也往往因考虑患者的健康而不安排患者进行工作,从而导致患者怀疑自身的有用性,甚至已成为家庭及社会的负担,进而导致患者出现非常大的压力。因此责任护士应加强和患者同事、家属的沟通,向他们实事求是的告知病情与能够承受的工作强度,告知家属无需对患者进行过度的保护,且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工作,从而除了能够使患者找到自身的存在感之外,还有助于充实患者的生活。(3)健康宣教:责任护士应加强和患者的沟通,详细评估患者的心理需求及负面情绪状态,且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以有效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同时护理时向患者及家属重点讲解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告知血管通路的维护方法,且叮嘱患者坚持合理用药。

1.3观察指标

通过SAS与SDS量表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情绪状态,同时经SF-36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收集相关数据在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χ2检验法,且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情绪状态变化分析

护理组患者干预后的SAS、SDS评分较干预前及参考组显著更低(P<0.05),如表1。

2.2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组干预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较参考组显著更高(P<0.05),如表2。

3.讨论

血液透析是药物中毒、毒药中毒、肾功能衰竭患者治疗的常用措施之一[4],在临床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受到自身病情、相关并发症及医疗费用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影响,大多数血透患者均伴有程度不一的焦虑、焦虑等负面情绪。相关调查显示,约有69%左右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会导致患者的血压上升,心率加快,进而明显患者的疗效[5~6],因此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中我们对50例血液透析患者采用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主要为针对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需求、情绪状态及社会支持情况采用针对性的干预,结果可见,护理组患者干预后的SAS、SDS评分较干预前及参考组显著更低(P<0.05);护理组干预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较参考组显著更高(P<0.05),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7~8]。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患者采用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其负面情绪与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志红.血液透析患者负面情绪与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5):1757-1759.

[2]申晓芹.心理护理对老年血液透析患者情绪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6,6(22):301-302.

[3]刘海新.心理护理干预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73):236-237.

[4]闫静,朱文江,鲍敏锐等.早期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负面情绪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5):182-184.

[5]欧玉珍.针对性心理护理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7):77-79.

[6]许月季,王晓妮,戴榕娟等.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0):49-49.

[7]曹秀梅,李大雨.个体化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2013,42(14):842-843.

[8]秦鑫.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影响观察[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10(3):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