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荧光定量PCR技术在临床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探讨荧光定量PCR技术在临床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石强

(山西省晋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西晋中030600)

【摘要】目的:本文就荧光定量PCR技术在临床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选择我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5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住院患者100例,其后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标本予以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荧光定量PCR技术,最后对微生物检测结果进行总结。结果:通过对本组患者的临床标本回顾性分析可知,脓液标本中5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便标本中24株沙门氏菌,1株为O157:H7,10株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在临床微生物检测中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因此该检测手段可以在临床上更进一步的实践与应用。

【关键词】荧光定量PCR技术;微生物检测;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8-0124-02

以往的PCR技术存在诸多问题,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1]。近年来,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荧光定量PCR技术应运而生,并且广泛应用于临床。该检测手段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在PCR反应体系中将荧光基因加入,利用荧光信号累积,对整个阶段进行监测,最后以定量分析法为主对未知模板进行分析,从而提高临床检测精准度[2]。本次研究为探究该检测手段的临床价值,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住院患者100例,其后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标本予以回顾性分析,以下为所得数据和过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信息

本次研究共抽取住院患者100例,入选年份为2014年5月—2016年7月。本组患者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0例,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20岁,经统计后中位年龄为(46.5±5.2)岁。其中20例患者为泌尿系统感染,12例患者为细菌性食物中毒,48例患者为上呼吸道感染,10例患者为流行性感冒,8例患者为肾俞肾炎,2例患者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本组患者的临床标本中,60份为粪便,40份为脓液。

1.2方法

本组所有住院患者的临床标本检测手段以荧光定量PCR技术为主,将样本增菌液滴入灭菌Epp中,样本量为1.5mg,充分混匀后进行高速离心,时间为2分钟。待上层完全清除后,将DNA提取液加入剩余沉淀中,剂量为100μl,混匀后进行放置沸水浴中,时间约为10分钟[3]。其后进行高速离心,时间为5分钟,取出上层,样本量为4μl,待操作完成后实施PCR反应。首先将PCR检测仪进行充分准备,而后依据相关流程和说明书将混合液进行准确配制,在此期间,需将仪器参数进行合理设置,如:循环参数、阴性对照及阳性梯度模板,最后在对所得结果予以判定时,需遵循检测仪和试剂盒说明予以明确。待完成微生物菌分离后,分别选取5株菌株进行相关检测,若菌株的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需进行进一步操作,即梯度稀释,倍数为10倍,最后依据试剂盒说明书对PCR进行扩增,并对试剂盒的灵敏性进行总结。

2.研究结果

本组100例住院患者行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粪便标本共计60份,结果显示为:24株沙门氏菌,占比为40.0%,1株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占比为1.7%,10株为副溶血性弧菌,占比为10.7%;脓液标本共计40份,结果显示为:5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为12.5%。

其后选取粪便中的菌株,即:沙门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脓液中的金黄色葡萄菌菌株,所有菌株为阳性,数量分别为5株,依据试剂盒检测特异性,最终结果显示为:特异性比例为100%,未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

对粪便中和脓液中的菌株进行检验,如:沙门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及金黄色葡萄菌菌株,依据PCR技术进行检测,倍数放至10倍,最终结果表明:102拷贝/ml核酸样本可以作为检测限度,且该数据是最低标准。

3.讨论

3.1PCR原理

以往的PCR只能作为定性,在实际操作中,产物扩增后需分析凝胶电泳后的片段。定量PCR在反应体系中需将荧光基团加入,通过累积荧光信号予以监控,将初始模板的定量予以完成,而后分析未知模板。与此同时,荧光染料标记物及探针标记物通过PCR延伸产生荧光物质,在循环期间会放大荧光信号,随后利用仪器对荧光中的物质进行检测,并将初始模板数量予以计算。由此可见,在荧光定量PCR检测中,需实时连续对整个反应进行检测,从而将模板最初量予以推断。

3.1病毒检测

从目前的病毒检测手段来看,临床常选择荧光定量PCR技术,与此同时该技术手段取得了临床上的高度认可。就B型肝炎病毒来说,实施荧光定量PCR检测,检测对象具有多样性,可以将不同基本型混合作为依据,这样一来,所有混合基因型均可检出,从这一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病毒检测中使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精确度相对较高[4]。

3.2细菌

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荧光定量PCR技术凭借诸多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的检测中,与此同时使分枝杆菌法应运而生,据相关资料显示,该检测手段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占比高达90%,与此同时,该方法的特异性也相对较高,占比高达100%。与以往的图片染色法和培养法进行比对,荧光定量PCR技术灵敏度和特异性比例明显较高。除此之外,就沙门式菌的ompF基因来说,实施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可以有效检出不同类种型,与此同时灵敏度和特异性比例也相对较高[5]。使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还可以缩短检测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使检测效率得以明显提升。据相关学者研究指出,该学者对引物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研究,同时将10余种肠道细菌进行分析,分别予以定量PCR检测和常规PCR检测,结果表明:定量PCR的检测灵敏度比例较高,且时间也相对较短。

3.3真菌

近年来,在真菌检测中,临床逐渐引入荧光定量PCR技术,尤其是曲霉菌的18SENA序列,与此同时在探针检测中也应用较为广泛,该方法通过对疑似样本进行检验,和特异性测试,其结果显示为100%,由此可以看出,在真菌中使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从目前来看,荧光定量PCR检测手段可以在部分微生物检测中广泛应用,如:FDA和CFDA。近年来,该检测手段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多种微生物检测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临床上的高度认可。与此同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检测速度也相对较快,操作相对便捷。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对本组患者的临床标本回顾性分析可知,脓液标本中5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便标本中24株沙门氏菌,1株为O157:H7,10株为副溶血性弧菌。这一研究结果充分体现该检测手段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综上所述,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可知,在临床微生物检测中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在临床上更进一步的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春娟,张一兵,罗喜钢等.荧光定量PCR技术在临床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2011(2):66-69.

[2]王宇,靳伟东,兰凯等.荧光定量PCR技术在临床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30):151-152.

[3]郑胜男.三种小儿常见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D].山东大学,2013.

[4]实时荧光定量PCR[J].生物产业技术,2014(6):91-91.

[5]董永康,王秀娥.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石蜡组织结核杆菌的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2):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