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例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与治疗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68例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与治疗效果分析

张春祥

张春祥

平江县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湖南岳阳414517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对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8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128例高血压患者,并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观察组的68例患者,先仔细询问其病史并进行体检,对其心血管的危险性进行详细的分层,然后再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对照组的60例患者则直接进行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3个月之后进行复诊,分析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之后观察组低危组所占的百分比有所上升(P<0.05),高危组所占的百分比则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性进行分层,对临床治疗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提高治疗的效果,同时明显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高血压;心血管危险性分层;治疗效果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行分层,能有效的提高临床对血压控制的效果,并预防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1]。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在2010年8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128例高血压患者,对其中68例患者先仔细询问其病史并进行体检,对其心血管的危险性进行详细的分层,然后再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大致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0年8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128例高血压患者,所选取的患者都符合高血压的有关诊断标准,而且都经过肝肾功能、B超、心电图的确诊。然后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在45-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6±7.5)岁,平均病程为(6.3±3.6)年,平均体重指数为(25.8±2.5)kg/m2;对照组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在43-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6±6.9)岁,平均病程为(6.9±3.7)年,平均体重指数为(25.9±2.3)kg/m2。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之间没有显著地差异,具有可比性。

1.2心血管危险性的分层:68例观入院之后观察组的患者在入院之后都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基层版)对心血管危险性的进行分层[2]。心血管的危险因素主要有:①女大于65岁,男大于55岁;②血压的水平为1-3级;③有吸烟史以及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家族史或病史;④胆固醇的含量大于5.72mmol/L;⑤眼底检查、肝肾功能、B超、心脏心电图检查结果有异常;⑥体重超标。分层的标准具体如下:①低危:患者为高血压1级,且不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②患者为高血压2级,或1-2级且伴有1-2个心血管的危险因素;③患者为高血压3级,或1-2级且伴有3个以上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1.3治疗方法:观察组的68例患者先仔细询问其病史并进行体检,对其心血管的危险性进行详细的分层,然后再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所有的患者都进行戒酒、戒烟、低盐低脂饮、适量的运动以及体重控制等一系列的生活行为干预;对于低危患者给予低剂量的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利尿剂等一线降压药中的一种进行治疗;中危患者则从低剂量开始,选用以上一线降压药中的1-2种中长效的降压药进行治疗;高危患者则根据个体的耐受情况,选用以上一线降压药中的2-3种进行联合治疗,同时进行降糖、调脂以及抗血小板治疗。治疗时间为3个月。

1.4评定疗效的标准:若患者的舒张压下降值超过10mmHg,而且已经下降达到正常的水平,或舒张压的下降值超过20mmHg,但是没有下降达到正常的水平,说明治疗显效;若患者的舒张压系将至没有达到10mmHg,但是已经下降达到正常的水平,或舒张压的下降值在10-19mmHg之间,但是没有下降达到正常的水平,说明治疗有效;若患者的舒张压下降值没有达到上述的标准,说明治疗无效。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基础。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治疗3个月之后,两组患者的血压都得到了一定的控制。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n)

3讨论

高血压在临床上属于一种非常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中心力衰竭、脑卒中、冠心病等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3]。目前,我国的高血压患者人数为1.6亿,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稳定血压,防止发生其他心血管疾病,而要实现治疗的目的应该先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其他的心血管危险因素[4]。本次研究,对68例患者先进行了心血管危险性的分层,然后根据分层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3个月之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仅为86.67%,且观察组的中危、高危患者的数量明显比治疗前少(P<0.05)。综上所述,对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性进行分层,对临床治疗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提高治疗的效果,同时明显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5]。

4参考文献

[1]徐贤华,王万华,等.高血压诊断的进展及心血管危险性分层[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8,17(1):36-39

[2]王文.2009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适用于广大基层医生[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0,2(1):57-59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用本)[J].高血压杂志,2004,12(6):483-485

[4]金丽红,陈晓红,潘华,等.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分层及护理干预[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7):4084-4086

[5]诸骏仁.美欧高血压指南的分歧[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3,30(4):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