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1

人间烟火

吴梦铫

作者:吴梦铫

单位: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

出生年月:1999年11月

邮政编码:450001

我一直认为,夜市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所在。暖黄色的灯光下,食物蒸腾的白气里,刚从补习班下课的年轻学生、结束加班的疲惫白领和谈笑喝酒的工人,他们或青春或沧桑或快乐或悲伤的样子,和地方特色小吃一起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独家记忆。

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各地的夜市越来越像同一个流水线的产物,差不多的食物和摊位设计,甚至连叫卖的腔调也差不多,反正是卖给游客的,正宗不正宗不要紧,他们并不知道本地有什么特产。古人经常在吃到异乡的食物时,因为口味不合而回忆故乡,现代人应该就没有这种烦恼了,漫步于夜市,故乡也像异乡。

去台湾之前,我便久闻台湾夜市的大名了,在那些动人的文章里,夜市小吃被寄托了种种复杂的感情,作家们借着它们演绎出许多故事。然而去了之后,将几个著名的大型夜市逛完了,却不禁感叹,原来也不过如此!大是极大的,那些摊位上总摆着一两张名人合影,标题不是小天王就是著名天后全力推荐,看着十分堂皇,但是卖的那些食物,依然是大同小异的。看着没有特色的食物,听着游客们失望的叹息,我简直要怀疑,曾经读过的那些充满温情和怀念的文章,是作家们过度美化回忆的结果了。

在离开台湾的前一天晚上,住在一个小镇上,实在是小,三四条街,矮矮的住房,一会儿便走尽了。正觉得无聊,准备返回住处,却闻到一股混合的诱人香气,顺着走过去,是从某个寺庙边的一个小门里传出来的。推门进去,便是另一个天地了。

原来是处小小的夜市,像是菜市场改造的,柜台被分割成好几个不规则的摊子。这里的小摊没有台北的整齐,更不像台北的同行们那样贴出名人合影作为招牌,但是摊主们亲切地招呼着熟客,按他们的老口味送上菜,让这小小的夜市有种温馨的家常氛围,是我在那些著名的大夜市里感觉不到的。于是捡了一家人多的摊位,赶紧坐下,问老板本地有什么特色小吃?老板是一位慈眉善目的妇人,推荐了本地特色的肉圆后说:“调料可能不合口味,先点一个试试吧,不用多点喔。”竟然有把生意主动往外推的,我感谢过她的好意,多点了几个。

肉圆当然是好吃的,虽然和家乡的风味迥异,但是自有它的美味,那是属于乡土食物的力量,不需要解释就能理解。我咬着清香的肉圆,想起来的却是小时候经常去吃的一家红薯面条摊子。老板娘很和气,脸上总是带着笑,好像永远没什么烦心事,老板永远站在热气腾腾的汤锅前下着面条,手脚麻利,他们的儿子在旁边的摊位和伙伴玩耍。面是他们自己做的,这一点上就很不一样,别家的红薯面条很容易断开,他家的红薯面条却能做的长很多。每个星期六的晚上,补课结束,我都会去吃一碗红薯面条,顺滑的面条下肚,一天的疲惫仿佛都有了个安慰。但是突然从某一天起,我再也找不到那家红薯面条了,于是家门口的夜市对我而言也就失去了意义。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因为这碗肉圆,我又重新想了起来。它们如此不同,但是又在某个层面上是连通着的。

吃完出门时已经很晚了,小庙点亮了灯,精致的木雕被打上了光,于是也有很华丽的感觉。镇子上的居民们依然陆陆续续地向夜市慢慢走去,他们的从容让我羡慕了。从小就熟悉的邻居和小吃在多少年不变的夜市等着他们呢,这些东西就像镇子上的老庙一样,给人一种可以依靠的感觉。因为这些东西,你能感到你的脚和脚下的这片土地相连,家乡滋养着你。明明是漫步在不熟悉的小镇街头,我却从内心里感到一种亲切。

后来我也买过肉圆,但是即使按着大厨分享的秘方,自己做出来,却也怎么都不是那个味道了,终于明白,我欠缺的不是独特的调味料,而是小小夜市里的人间烟火。很久了,我早已经忘了那一天我去了什么著名的景点,听了什么精彩的介绍,但是这个特别的夜晚和这个小小的夜市,一直存留在我脑海深处,每当想起,总觉得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