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部位麻醉的操作技术

/ 2

小儿部位麻醉的操作技术

杨彩云

杨彩云(黑龙江省五常市第二人民医院150223)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8-0251-02

小儿蛛网膜下腔阻滞

1.1解剖特点

1.1.1小儿脊髓的终止部位与成人明显不同。一般成人脊髓终止于腰1(L1)椎体;婴儿脊髓终止于L3椎体;而在一些早产儿甚至足月婴儿,脊髓尾端较普通婴儿更低。

1.1.2婴幼儿的腰穿都应该选在L4~L5或L5~S1椎间隙进行,以避免损伤脊髓。不同年龄小儿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时,应注意脊髓圆锥的高度。

1.2适应证和禁忌证

1.2.1适应证:早产儿和婴幼儿疝修补术或下肢手术麻醉。

1.2.2禁忌证:①穿刺部位感染;②出凝血疾病。

1.3操作技术

1.3.1准备麻醉机、气管插管等物品,建立可靠的静脉通路。

1.3.2穿刺体位常为侧卧位,以患侧在下为好,屈髋屈膝,颈部不屈。会阴部手术、新生儿和较小的婴幼儿,可采用坐位穿刺,但需有助手用手掌支撑患儿头部并保持气道通畅。

1.3.3确定L4~L5或L5~S1椎间隙穿刺点后,消毒皮肤并覆盖无菌孔巾。

1.3.4行局部皮内及皮下浸润麻醉,针穿刺通过黄韧带及硬脊膜可有明显的穿破手感,拔出芯针,观察是否有脑脊液流出,穿刺针斜面朝向侧方。

1.3.5一旦有脑脊液流出,以0.2ml/s的速度注射含糖重比重丁卡因0.4~0.6mg/kg,加入0.1ml的1:1000肾上腺素,或重比重含糖0.5%布比卡因或0.5%罗哌卡因0.3~0.5mg/kg。1~2分钟后出现腰麻征,维持约2小时。

1.3.6皮肤至蛛网膜下腔的距离5~8岁为3.5cm±0.5cm,9~12岁为4.2cm±0.5cm。

1.4并发症及其防治

1.4.1阻滞平面过高

(1)小儿实施蛛网膜下腔阻滞易发生阻滞平面过高,可能与药物用量相对较大以及脑脊液循环较快有关;新生儿脊柱生理弯曲尚未形成,局麻药容易随脑脊液扩散。

(2)注意事项:①用药量应准确无误;②向头侧注药时控制注药速度小于0.2ml/s;③及时调整体位,控制阻滞平面上升;④选择5岁以上为宜;⑤虚弱、脱水病儿应在适当纠治后才能实施蛛网膜下腔阻滞;⑥及时有效吸氧。

1.4.2恶心呕吐

(1)麻醉平面过高使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胃肠道蠕动增强;低血压导致脑供血不足均是发生恶心呕吐的原因。

(2)注意事项:①及时调整体位,控制平面上升;②避免低血压;③阿托品、咪哒唑仑、氟哌利多等可预防发生或减轻症状。

1.4.3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头痛

(1)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与脑脊液经刺破的硬膜孔流失有关,也与穿刺针粗细有关。

(2)穿刺针斜面与韧带纤维之间的关系对发生头痛起重要作用:①斜面与韧带纤维垂直(斜面朝向头侧或尾侧),由于较多纤维被切割,扩大了硬膜穿刺孔,增加脑脊液外流量;②斜面与韧带纤维平行(斜面朝向侧侧),硬膜穿刺孔较小,脑脊液外流量减少。

(3)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头痛亦可由某些物质(例如滑石粉等)被带入蛛网膜下腔,促使脑脊液生成增快,颅内压升高而引起。

(4)治疗措施:①止痛药、卧床、补液,可试用0.45%氯化钠或2.5%葡萄糖液等低渗液静脉点滴;②静脉注射稀释的苯甲酸钠咖啡因125mg;③生理盐水10~20ml注于硬膜外腔;④对症状严重者,可采用自体血硬膜外充垫治疗。

(5)预防措施:①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消毒液或滑石粉进入蛛网膜下腔;②术中适量补液,避免血容量不足;③选用细针穿刺;④选用笔尖式穿刺针。

2小儿硬膜外腔阻滞

2.1解剖特点

2.1.1腰部硬膜外腔阻滞较多地用于小儿,穿刺层次感分明,黄韧带弹性良好。

2.1.2椎管内脂肪组织较为疏松,有利于药液扩散。椎间孔相对通畅,药液也容易经椎旁间腔扩散。

2.2适应证和禁忌证

2.2.1适应证:①小儿下腹部手术、盆腔手术、下肢手术的麻醉;②术后镇痛。

2.2.2禁忌证:①穿刺部位感染;②出凝血疾病。

3操作技术

3.1患儿侧卧位,确定穿刺间隙,穿刺点应根据手术部位做出确定。

3.2用碘伏或新洁尔灭消毒皮肤,用5cm长18号硬膜外穿刺针,缓慢进针,稍有阻力感时,连接带有生理盐水(首选)或空气的注射器,边进针边对注射器芯加压,并仔细体会层次,出现阻力消失后,回抽无血、无脑脊液。

3.3如需置入硬膜外导管则大多向头侧,深度约2~3cm,退出硬膜外穿刺针同时须保持住导管防止同穿刺针一起退出。

3.4腰段常用正中途径,胸段多用旁正中途径。

3.5局麻药及剂量:常用药物为0.7%~1.5%利多卡因、0.1%~0.2%丁卡因、0.25%~0.5%布比卡因。一次性药物总量:利多卡因剂量为8~10mg/kg,丁卡因1.2~2.0mg/kg,布比卡因1.5~2mg/kg;用混合液时剂量要相应减少,加入肾上腺素(5μg/ml)可明显延长药效时间;试验剂量约为总量的1/4。

4并发症及防治

4.1局麻药毒性反应小儿所需药量相对大于成人,且硬膜外具有较丰富的静脉丛在实施过程中应予注意。预防措施:①严格掌握用药剂量,使用最小的有效量;②穿刺及置管轻柔,避免损伤,少量出血可注入含1:200000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有多量血性液抽出,应予以放弃而改用其他麻醉方法;③麻醉前使用苯二氮革类或巴比妥类药能减轻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4.2误入蛛网膜下腔硬膜外穿刺时,如果未及时发现穿刺针刺破硬膜,尤其当插入的塑料导管误入蛛网膜下隙而未被及时发现,就有可能发生局麻药意外注入蛛网膜下隙,导致高阻滞平面或全脊麻。小儿椎管穿刺各解剖层的手感一般比较明显,只要操作轻柔仔细,可避免该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生处理要点在于维护呼吸和循环功能的稳定,出现心搏骤停应按心肺复苏处理。

4.3神经损伤硬膜外隙阻滞可引起一些神经并发症,究其原因多与操作不够轻柔、导管置入方法欠妥或置入方向偏向身体侧方或反复穿刺有关。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蛛网膜炎、脊髓前动脉栓塞、硬膜外隙血肿等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及时诊断、及时治疗是处理该并发症的重要原则。

参考文献

[1]肖红,张兰,徐宏伟,张成伦.局麻术中咪唑安定顺性遗忘与镇静深度的关系[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年11期.

[2]陈明生,周康华,李丽萍.咪达唑仑用于下腹部,下肢手术硬膜外麻醉时适宜镇静剂量的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05年03期.

[3]王珊娟,刘万枫,杭燕南.颈丛阻滞下咪达唑仑血药浓度和镇静深度的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