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县中医院更新改造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沭阳县中医院更新改造设计

宋金江

上海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200434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关注,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我国大多数既有医疗建筑的规模与设施,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在就诊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要求,迫切需要更新改造。

关键词:综合医院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总体规划

THERENOVATIONDESIGNONCHINESETRADITIONALHOSPITALINSHUYANG

Abstract:Withthegrowingofnationaleconomyandtheimprovingofpeople’sliving,medicalservicesareonthehighertomeetpeople’sdemandfromtheaspectsofthe"quality"and"quantity".Generally,theamountandfacilitiesofmostexistentmedicalbuildinginourcountryaredifficulttomeetpeople'smedicaltreatment,rehabilitationandotherhealthrequirements.Itisurgenttorenovateandtransformexistentmedicalbuildingfortheaboveneeds.

Keywords:polyclinisituationanalysisexistingproblemgenerallayout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关注,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我国大多数既有医疗建筑的规模与设施,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在就诊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要求,迫切需要更新改造。

2项目概况

沭阳县中医院位于沭阳县中心城区。基地东侧为贯穿城市的老沭河,南侧为南通路,西侧为上海中路,北侧紧临城市商业中心区建筑。沭阳县中医院占地面积约为37000平方米,现有各类建筑面积45151平方米(含在建项目),计划拥有650张高标准开放住院病床。中医院位于沭阳县老城区中心区域,附近配套设施成熟,交通比较便利。居民就医十分方便,加之以病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使得中医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医疗保健服务资源,在当地居民中得到高度认同。但是,目前来说医院基地面积狭小,功能混乱,就医环境较差。基于当地居民医疗保健的实际需要与医院自身的发展规划,需要对中医院进行更新改造,系统地整合各种资源,合理配置与协调并加以可持续利用,以此提高医疗水平与服务质量、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3现状与存在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查阅分析有关档案资料后发现,沭阳县中医院存在以下问题:

3.1用地局促:沭阳县中医院地处沭阳县中心,现状用地仅36500m2,规划用地37000m2,现状用地还不到国家标准的床匀建设用地面积最小指标的60%(按照1996年建设部和原国家计委批准发布《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医院床匀建设用地面积最小标准,并参考2004年《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650张床位医院建设用地最小为:650床×107m2/床=69550m2),医院用地面积过小,与实际需求矛盾比较突出。

3.2基础设施差:医疗临床服务的后勤支持系统基础设施差,设备陈旧。停车场地拥挤,绿化率低。

3.3配套设施不全:建筑物简易陈旧,且内部面积小,配套设施不全。如门诊部既无容纳300~500人的大厅,又无分区候诊室,且走廊狭小,拥挤不堪;配套辅助用房严重不足。

3.4周边环境杂乱:沭阳县中医院处于老城区的闹市区,周边地块并没有做过详细规划,中医院处杂乱的商业用房包围之中。用地范围不规则,绿化面积少,门诊楼入口简单带点丑陋。

4应对策略与技术措施

针对沭阳县中医院的的上述主要问题,提出了五个解决策略:

4.1功能独立化

规划方案将整个基地划分为诊疗医技、后勤服务、职工生活三个功能区。诊疗医技区是医院的核心区域,包括门诊部、急诊部、住院部、医技,占据了整个基地的绝大部分空间。其中门诊部部、急诊部与城市主街道相临,便于患者就诊;住院部远离城市主街道,与城市景观水系相邻,较为安静。后勤服务区位于基地中部的南北两侧,功能独立。职工生活区位于基地东北部,既有较好的城市景观环境,又相对独立,不受医院干扰。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规定各功能建筑面积图表

4.2空间立体化,尽可能向空中和地下发展重新组织配置各功能分区。

针对中医院用地面积局促的特点,门诊楼内部空间采用垂直方向发展的模式。即将医疗设施的主要功能部门集中设置并进行垂直层叠,以适应现代的医疗设施建筑占地紧张的现状,也能够更好地契合设施高效率的运营,而且空间立体化也已经成为新建城市医疗设施所采用的主要模式,例如日本神户市民医院和英国伦敦威灵顿医院。该种布局模式大多是由裙房和高层两部分组成(甚至可以没有裙房),而本方案由于门诊楼与住院部已分开设置,医技大部分功能空间也设置在住院部内,所以这里的空间立体化模式主要是指门诊楼内各诊室的功能空间布置。为了解决由人员流线复杂,内部空间小而带来的交叉感染问题,特在门诊楼三层设置三条连廊分别与老年托管中心、综合服务楼相连,用于医院内部污物的流通。

地下室集中设置停车库,地面仅设置少量停车位。基地内实行人车分流,外来就医机动车辆一律进入地下室,非机动车可停靠院前广场与地下车库。基地内仅设少量地面停车位,供医疗救护等紧急情况下使用。生活区设置两层地下车库、三层非机动车库,按规范要求满足生活区居住者的停车。

后勤服务、动力供应用房、老年托管中心与医院内部各功能建筑的联系则通过空中廊道来实现。不仅减少与地面交通相互交叉,同时又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强化了中心广场。真正做到功能空间立体化。

4.3将部分建筑结合功能要求更新改造再利用,新建建筑力要求现代化,并兼顾可更新的建筑体系。

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对沭阳县中医院整个院区进行滚动式更新改造。

第一期,将医院部分生活区置换为住院部,新建高层病房楼、动力与消毒供应综合楼;在剩余生活区新建高层公寓,解决职工居住问题;

第二期,将原有病房楼改造为临时门诊,改造现有综合服务楼,满足后勤服务需求;

第三期,新建门诊楼,解决停车与绿化矛盾。

第四期,对二期改造为临时门诊的原有病房楼再改造,改为老年康复中心。对院区附属设施、绿化与景观进行集中整饬,将建筑、道路、广场、绿化等空间元素有机组合在一起。

4.4重新塑造医院外部空间环境,为病人回复身心健康提供人性化,生态化的景观环境。

整个院区结合建筑空间设计了广场、景观节点与景观轴线的景观系统,与建筑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外部环境空间序列。

院前广场、门诊广场、住院广场、后花园构成的主要景观轴线布置了绿地、遮雨步行道、喷泉、景观树等景观构成要素,大面积的绿地、联廊式花架、雕塑与建筑群体串接为步移景异的景观轴线。院区结合动态步行的流线,使人们在行进中切实感受到步移景异的空间效果,享受全方位的视觉景象。人们在各种视角可以领略疏密相间的树林、蜿蜒曲折的水体驳岸、幽静的林间小道以及花坛等景观。

4.5内部环境人性化

新建门诊综合楼主体共12层,1-2层为主入口大堂、药房、急诊等功能空间。3-9层为门诊各科室及医技部分,10-11层诊疗,12层行政办公,以满足中医院的功能需求。楼内空间可以瞒足650床综合医院门诊、医技及行政功能需求。建筑设计以延续既有空间风格为原则适当加以创新以体现中医院的传统风格。整个建筑平面采用单走道非规则对称的布局形式,有利于人们非常快速了解整个门诊的功能布局从而提高了人们的就医效率。门诊综合楼正面采用挑空式弧形玻璃幕墙,形成对外通透,对内凝聚的就诊共享空间,其玻璃幕墙采用网点玻璃,既能良好遮阳又具备良好视野,可依据日照强弱产生光影变化。

5结语

医疗建筑作为一类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公共建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事业获得了极大地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医疗模式的改进、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的更新、医疗环境的改善等诸多方面。医疗建筑的内部,各种人流、物流、环境的关系也正在被重新建立。目前大部分老城区内医院的现状已经阻碍了医院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沭阳县中医院的现状进行分析整理,并提出了更新改造原则,希望对今后的医疗建筑改扩建设计的实践和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锡璆.医院建筑的形态.世界建筑,1989.06

[2]鲁丽珍,李国欣.环境及色彩在医院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河北医学,1998.10

[3]张春阳,孙一民.现代医院建筑设计弹性研究.建筑学报,2001.04

[4]陈励先.医疗建筑设计概念的更新初探.建筑创作,2001.02

[5]徐润超,朱天龙,蔡大庆.医院建筑的内外环境设计.安徽建筑,1998.05

[6]李巍.现代医院建筑的变与应变.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4

[7][美]C?亚历山大等著.建筑模式语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