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AR交流模式在骨科医护人员交班中的实施效果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SBAR交流模式在骨科医护人员交班中的实施效果探析

杨丽王芙容蒋盼陈奕欢

(四川省南充市中医医院;637000)

【摘要】目的:分析SBAR交流模式在骨科医护人员交班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将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我院骨科医护人员交接班中施行常规交流模式的8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期间我院骨科医护人员交接班中施行SBAR交流模式的另85例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交接班中的问题发生几率、交接班时间、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等。结果:研究组交接班发生率、交接班时间及医护人员的总满意度与对照组对比(P<0.05)。结论:SBAR交流模式在骨科医护人员交班中的实施效果显著,可推广。

【关键词】SBAR交流模式;骨科;医护人员交班;实施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08-0280-01

SBAR交流模式是结构化、标准化的一种交流模式,其主要包含分成状态、背景、评估、建议四个部分,且涉及交流、沟通中的每个环节[1]。交接班是医院护理人员最常规的工作环节,但交接的质量、效率等会影响到对患者护理的效率及各项工作的进展程度。本文主要研究SBAR交流模式在骨科医护人员交班中的实施效果,并进行如下总结:

1.研究样本、方法

1.1研究样本

将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我院骨科医护人员交接班中施行常规交流模式的8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期间我院骨科医护人员交接班中施行SBAR交流模式的另85例作为研究组。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比、疾病类型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我院骨科床位共40张,病区护理人员共14人,年龄在20-45岁之间,平均(27±1.54)岁。所有护理人员中,大专9人,本科生5人。

1.2方法

对照组施行常规交流模式,研究组则施行SBAR交流模式,具体如下:

1.2.1对护理人员进行SBAR知识的教育

(1)成立SBAR交流小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以骨科科室护士长作为小组负责人,高年资护理人员作为副组长,主要负责组内年轻护理人员的培训,使小组成员能够熟悉掌握SBAR的原则、重要性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等。

(2)确定培训方式与内容: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集体授课、现场演练等培训方式,让小组内成员了解SBAR的内容、意义及优势等,并将提升年轻护理人员表达能力与评判性思维列入到培训内容中。

1.2.2拟定SBAR护理交接表

根据我院骨科护理人员交接班的实际情况,设计、拟定科学合理的护理交接表格,表格的内容应包括:现状(Situation)、背景(Background)、评估(Assessment)、建议(Recommendation)[2]。

1.2.3SBAR交接单使用

骨科护理人员在每日清晨交接班过程中,由夜班护理人员填写SBAR交接单,并对自己的护理工作进行简单交接,让下一班护理人员能够对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1.3.4施行反馈机制

观察骨科科室成员使用SBAR交接单的实际情况,并于每月或每季度进行现场模拟演练,以提升小组成员掌握SBAR交流模式的程度,并对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馈,以提升SBAR交流模式的应用效率。

1.3效果评定

记录两组交接班中出现交接问题的情况、交接班时间;同时,采用本院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满分100分,分数在90分以上即非常满意;分数在70-89分之间为满意;分数不足7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中所用软件版本为SPSS19.9,计量资料表达为();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构成比(%)表达。对照结果有差距,表明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

2.结果

2.1对比两组交接班问题发生情况

研究组交接班期间,共有3例患者发生交接问题,发生率为3.53%;对照组交接班期间,共有11例发生交接问题,发生率为13.1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2.2对比两组交接班时间

研究组交接班时间为(15.62±1.52)分,对照组交接班时间(24.91±0.95)分,对比差异显著(P<0.05)。

2.3对比两组医护人员满意度

研究组医护人员的总满意度95.00%,高于对照组的总满意度65.00%,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对比两组医护人员满意度(n)

3.讨论

SBAR交流模式是一种新兴的医疗管理模式,相较于常规交接班模式,SBAR交流模式更具规范化、格式化以及标准化,其还有效精简了交接班的程序及内容,为护理人员整体评估患者疾病及潜在因素提供了便利。本次研究中,施行SBAR交流模式的研究组,其交接班发生率、交接班时间及医护人员的总满意度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研究证实,SBAR交流模式运用于骨科医护人员交接班中,能够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病房管理能力,进而发挥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提升医护人员整体素质。

综上所述,为了分析SBAR交流模式在骨科医护人员交班中的实施效果。我们将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我院骨科医护人员交接班中施行常规交流模式的8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期间我院骨科医护人员交接班中施行SBAR交流模式的另85例作为研究组。通过对比两组交接班中的问题发生几率、交接班时间、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等得知,骨科医护人员交班中实施SBAR交流模式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升交接的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媛慧,陈喻萍.SBAR交流模式在外科患者转科交接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2):120-121.

[2]宋红飞,于英楠.个性化SBAR沟通模式在微创脊柱外科医护交班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4):24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