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灵山县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广西灵山县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蒙琪琳

蒙琪琳(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科535400)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9-0425-02

【摘要】目的了解艾滋病职业暴露现状,探讨职业暴露后实施预防措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灵山县2008—2011年发生的22例艾滋病职业暴露个案进行分析。结果22例艾滋病职业暴露个案中,其中医务人员15例,公安司法干警7例。暴露方式以针刺伤为主,有15例,占68.2%;其次是经皮肤或粘膜接触,有5例,占22.7%;有2例为抓伤,占9.1%。暴露级别一级3例,占13.6%;二级17例,占77.3%;三级2例,占9.1%。暴露源级别:重度6例,占27.3%;阴性8例,占36.4%;暴露源不明8例,占36.4%。22例中20例(90.9%)采用药物进行预防用药,8例(40%)全程服药。所有暴露者经6个月观察,随访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医务人员和公安干警较容量发生HIV职业暴露,应加强职业暴露的宣传和培训,降低职业暴露发生,提高正确处理职业暴露的水平。

【关键词】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方法

管工作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黏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可能性的情况。灵山县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高流行地区,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概率比较高。笔者对2008年—2011年灵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科记录的职业暴露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发生的相关因素,以期尽可能减少HIV职业暴露的发生和减少其危害。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8年—2011年,灵山县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共计22例,其中医院的医护人员15例,公安系统人员7例。

1.2方法收集22例暴露人员的《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进行分析。表的内容包括暴露人员的基本情况、暴露方式、暴露级别、危险性评估及紧急处理、暴露后预防性用药和HIV血清学检查情况等。

2.结果

2.1基本情况2008年—2011年,灵山县各卫生、公安和司法等系统共发生和报告HIV职业暴露22例,其中男性9人,占40.9%,女性13人,占59.1%。卫生机构发生15例,占68.1%,其中医生5人,护士10人,公安司法机构发生7例,占31.9%。职业暴露者的年龄以青壮年为主,20岁以下3人,占13.6%,20~30岁10人,占45.5%,30~40岁7人,占31.9%,40岁以上2人,占9.1%。2008年—2011年HIV职业暴露例数分别为3、4、9、6,年度分布以2010年发生的例数最多,占40.9%。详见表1。

表1:灵山县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职业暴露情况一览表

2.2暴露方式暴露方式中以针刺伤为主,有15例,占68.2%,主要是医务人员在诊治、护理过程中不慎,被针刺或锐器割伤。破损皮肤及黏膜接触5例,占22.7%,是在工作中让患者的血液、体液接触到破损的皮肤或眼睛。抓伤2例,占9.1%,是公安干警在抓捕罪犯的过程中发生的暴露。

2.3暴露后紧急处理情况22例职业暴露中,20例(90.9%)暴露后对暴露部位进行了紧急局部挤压、冲洗、消毒,2例(9.1%)仅进行了简单的冲洗局部处理。

2.4暴露级别和危险性评估对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的严重程度进行了评估,以确定对暴露者预防性用药(PEP)的方案。暴露级别:1级3例,占13.6%,2级17例,占77.3%,3级2例,占9.1%。暴露源严重程度:检测后发现6例暴露源为阳性,占27.2%,暴露源为阴性有8例,占36.4%,暴露源情况不明8例,占36.4%。详见表2。

表2:灵山县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后评估及处理情况

2.5预防性用药情况22例HIV职业暴露发生后有20例采用了预防性用药,其中基本用药程序14例,占70%,强化用药程序6例,占30%。用药时间在暴露后2小时之内18例,占90%,最晚的时间为暴露后3天,有2例,占10%。用药时间最短为1天,证实暴露源未感染HIV,立即中断PEP,有6例,占30%。6例出现一定程度的毒副反应,表现为不同程度恶心、呕吐、乏力、食欲不振、腹泻、头晕、手麻等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症状,自行中断PEP,占30%。8例坚持服药28天,占40%。详见表3

表3:灵山县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职业暴露者预防用药服药情况

2.6HIV血清学检查情况22例中有8例的暴露源排除HIV感染者,其余14例均在暴露当天、4周、8周、12周、6个月检测HIV抗体,结果均为阴性。

3.讨论

据美国CDC对1981~1992年全美国暴露于HIV的医务工作者约5万人进行统计,其中32人属于职业暴露感染HIV,其概率约为6.4/万。这表明HIV病毒对医务人员的威胁和危险性是绝对存在的,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资料显示,灵山县HIV职业暴露事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主要是发生在医务人员和公安干警中,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1]。在本县,由于部分医护人员对于艾滋病的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经验不足,缺乏对HIV/AIDS相关知识的了解,不少人认为自己不可能接触到艾滋病人或HIV感染者;一些医院和医生或者因为担心经济成本增加,或因为怕麻烦而仍然延续长期形成的不规范的操作习惯,不注意职业防护,这样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就会明显增加。由于艾滋病的潜伏期很长,HIV感染者从外表无法辨别,却具有传染性;另外,因艾滋病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病人常到各科(内科、皮肤科、神经科、口腔科等)就医,就诊时不易及时做出正确诊断,所以,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面对更多的是潜在的传染源。而公安干警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处理突发事件的机会多,经常与吸毒者、暗娼等艾滋病高危人群接触,有直接接触到艾滋病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的机会,增加了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可能,是HIV职业暴露不可忽视的高危人群。

暴露方式以针刺伤为主,这与国内文献报道相一致[2]。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感染的基本原则是普遍性预防,应将所有病人的血液及其他体液都作为有传染性(HBV、HCV、HIV等)对待;要有专盛锐器的容器;永不重复使用注射器或锐器;永不重复使用针头或重新套住针头。严守通用的安全防护措施和采用安全的真空蝶形针具,可以减少直接接触血液和体液的危险性。医院应该制订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范预案,把HIV职业暴露的问题作为防治AIDS感染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给予高度关注,加强医务人员HIV感染及AIDS相关知识的培训,组织学习卫生部印发的《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使大家认识并重视HIV职业暴露的途径及其危险性,在医疗护理工作中提高对HIV感染的警惕性。同时对具有暴露危险的医务人员提供咨询和指导,增强其防范意识,自觉做好个人防护。可降低发生HIV职业暴露的风险。

皮肤或黏膜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后,及时用清水和肥皂水清洗,挤出损伤处血液,局部消毒处理,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预防性用药是降低HIV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根据文献报道[3],暴露后应尽快开始预防性用药,最好在暴露后1-2小时内。拖延PEP的给药时间将会影响预防效果。但是否需要服药由评估专家进行风险评估后决定,应意识到预防药品的毒副作用,不必因过度恐慌而盲目服药。育龄妇女使用齐多夫定作为预防用药期间,应避免或终止妊娠。

定期对HIV职业暴露者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职业暴露者是否出现HIV感染的早期症状、体征,还包括对职业暴露者提供心理咨询,因为发生职业暴露事件后暴露者可能发生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压抑。还有服药后的毒副作用,消除暴露者的心理恐惧,缓解心理压力。

由于灵山县是艾滋病感染的高流行地区,疫情相当严峻,所以艾滋病的职业暴露不仅仅发生在医疗单位,还包括可能接触到HIV感染者的公安系统人员,或者是广大普通人群。灵山县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的传播途径以静脉注射吸毒为主,一些感染者把使用过的注射器随便丢弃,在农村或部分屋角,有些小孩子或大人不小心就触及针头被刺伤。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发生了类似的高危行为而不知道向当地卫生部门咨询,不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错过了有效阻断的时间。或是在不明暴露源的情况下,与之发生肢体接触行为而受伤,也不懂及时进行紧急局部处理。因此,在现有的基础上,还应加大对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力度,让普通人群提高防艾意识,避免艾滋病的恶性传播。针具交换点向农村延伸,集中回收更多危险性的针具。宣传禁毒知识,提高民众对艾滋病三大传播的知晓率。为保护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与艾滋病打一场坚持不懈的持久战。

参考文献

[1]强来英,张桂云,王慜杰,等.中国HIV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6:19(6):449-451.

[2]柳忠泉,夏建辉,宁铁林,等.天津市2005-2008年11例HIV职业暴露结果及原因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9,25(24):2750-2751.

[3]WNUKAM.OccupationalexposuretoHIVinfectioninhealthcareworkers[J].MedSciMorni,2003,9(5):19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