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病的CT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1

肝包虫病的CT诊断

张朝付左兆勇桑轶研

张朝付左兆勇桑轶研(内蒙古海拉尔农垦总医院放射科02100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9-0415-02

【摘要】目的分析肝包虫病的CT表现,探讨其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肝包虫患者资料。结果肝包虫病大多发生于肝右叶,其特征性表现为囊内密度不均匀,囊内有子囊,或囊内有分隔而呈多房性,或囊内有软组织肿块;少见泡状型,表现特殊。结论CT表现对肝包虫的诊断意义重大。

【关键词】肝包虫CT表现肝右叶多囊变现

肝包虫病,即肝棘球蚴病,是由棘球蚴寄生于肝脏引起的,其发生率人体棘球蚴病首位。主要流行于牧区,患者有牧区生活史或与犬、羊及其皮毛接触史,有时与肝囊肿不易区别。笔者搜集2001-2011年经证实的12例肝包虫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CT特点及发病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2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8-60岁,平均30岁,采用GE双螺旋CT,5例平扫加增强。

2结果

12例中5例表现为囊肿型。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病变。边缘光滑、锐利,境界清楚。增强扫描,囊内液体成分不增强,囊壁及囊内分隔有增强效应;6例囊中囊:母囊内出现子囊,即囊中囊征,为肝棘球蚴病的特征性表现,多个子囊充满母囊时呈无定形的条片状或片状,钙化也为常见表现,母囊破裂分离可形成多种表现,形成双边正、天幕征、水上浮莲征或飘带征;1例泡状型肝包虫病,又有恶性包虫病之称。

3讨论

3.1肝包虫的发生与病理

肝包虫病即肝棘球蚴病。为细粒棘球蚴和泡状棘球蚴所致肝寄生虫病。细粒棘球蚴病约占98%,泡状棘球蚴少见。两型棘球蚴病感染途径相同,虫卵被吞食后在小肠内孵化出六钩蚴,蚴经肠壁血管随血流经门静脉入肝,逐渐发育成肝棘球蚴囊,但其在肝内发生病理改变不同。囊内囊可见于细粒棘球蚴病。细粒棘球蚴形成的蚴多发生在肝右叶,常单发,少数多发,呈缓慢膨胀性生长,逐渐形成巨囊。在生长过程中棘球蚴周围炎症反应形成较厚的纤维性包膜,构成棘球蚴囊的外囊,棘球蚴本身为内囊。内囊的生发层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可向囊腔内生成带蒂的生发囊,内含许多头节,它们都可形成子囊,子囊又可形成孙囊,形成祖孙三代共处一囊中。

囊壁破裂为严重的并发症,囊内含有毒性蛋白的液体,可引起变态反应,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破裂出的头节种植于腹腔继发新棘球蚴囊。长期生长的棘球蚴囊内壁可发生钙化。

泡状棘球蚴病一般为0.2-2mm大小的囊泡,角皮层发育不完整,生发层以外殖性芽生为主,向四周呈癌样浸润性扩散,同时伴有组织坏死及组织反应,组织反应区有被新的芽孢所侵犯,因此,病灶为无数微泡囊及其周围排列零乱的坏死区和组织反应带构成,无包膜。坏死灶可发生钙化。

早期囊肿型发育缓慢,可长期无症状;泡状型症状出现早,主要为过敏反应性症状。进展期可出现压迫症状,因病变部位不同而异此外,包虫破裂,破入不同脏器、组织而临床表现不同。常破入胸、腹腔。

3.2CT表现

囊肿型包虫病的CT所见包括:CT平扫肝内可见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应,病变边缘光滑、锐利、境界清楚。大小不一,单或多房,壁可环状、半环状钙化(子囊钙化),其特征性表现为囊内密度不均匀、囊内有子囊,囊内有分隔而成多房性,或囊内有软组织团块。增强扫描:囊内液体成分不增强,囊壁及囊内分隔有增强。囊膜分离表现特殊,为棘球蚴囊一个可靠征象:如内外囊部分分离,囊肿显示“双边征”,内外囊完全分离悬浮于囊液中,呈“水上浮莲征”,内外囊完全分离脱落于囊液中呈“飘带征”。

泡状型包虫病的CT表现:大囊肿病变,平扫呈类圆形低密度病变,周边密度略高,但仍比正常肝组织低,增强后内部无增强效果为液化坏死区,边缘轻度增强为炎性肉芽组织,有时可与边缘部分有呈环状排列的多结节状或块状钙化灶。实质性病变,伴有钙化的低密度病变,于病变内有广泛的颗粒或不规则钙化。

3.3鉴别诊断

肝棘球蚴囊肿的CT表现有特征性的钙化,尤以CT显示囊肿中囊内囊和囊壁分离征象颇具特征性,诊断一般不难,有时需与肝囊肿、肝脓肿鉴别。滤泡状棘球蚴囊与肝癌有时不宜区别,但前者有结节状、不规则钙化,增强无强化,可于肝癌鉴别。本组病例一例滤泡棘球蚴因很少见,与传统的肝包虫表现不同而误诊。

参考文献

[1]严律南.肝胆外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54.

[2]李国珍,戴建平,王仪生,主编.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34.

[3]李松年,唐光键.现代全身CT诊断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928.

[4]郭启勇主编.消化系统鉴别诊断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