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营养联合肠内喂养对早产儿体格发育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2

肠外营养联合肠内喂养对早产儿体格发育的影响

姬娟妮李莎莎胡卓明

姬娟妮李莎莎胡卓明(陕西省西安市兰州军区临潼疗养院710600)

【摘要】目的:探讨肠外营养联合肠内喂养对早产儿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测量早产儿出生后10天和1月时的体重、身长、头围,并记录并发症发生例数及相关临床指标。数据结果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早产儿出生后1月时的体重上升幅度、达到完全肠内喂养的时间、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肠外营养的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0.05),肠外营养加30mL/(kg?d)的喂养添加量更有助于早产儿体格发育和尽早建立完全肠内营养。结论:肠外营养加30mL/(kg?d)的喂养添加量可以促进早产儿体重的增长和体格发育,并尽快达到完全肠内喂养,缩短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和肠外营养的时间,且不增加早产儿喂养的相关并发症,尤其是不会增加NEC的发生率。

【关键词】早产儿肠外营养肠内营养发育

【中图分类号】R4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3-0074-02

近年来,早产儿出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且早产儿抢救成功率与存活率明显提高,存活的体重和胎龄也越来越小。医护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从保证早产儿的存活,发展到使他们的发育过程和生存质量最优化[1]。决定早产儿住院时间的长短和生存质量的关键就是喂养和营养问题,目前多采用肠内联合肠外对早产儿进行营养支持,但喂养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达到肠内喂养,如何帮助早产儿尽快达到完全肠内喂养,完成肠外营养到肠内营养的过渡?喂养添加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循证医学推荐的肠内营养策略指出:早产儿每天增加10~30mL/kg是安全的[2-4]。国外Caple和Salhotra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认为早产儿可以耐受30mL/(kg?d)添加量,且不增加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和NEC的发生率[6]。

本研究将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通过人体体格测量指标结合临床特征,比较两种肠内喂养添加量对早儿体格发育的影响,为临床医护工作者提供早产儿早期营养支持的科学依据。

1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NICU)收住的早产儿75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B组),A组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按照20mL/(kg?d)的递增奶量进行肠内营养;B组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按照30mL/(kg?d)的递增奶量进行肠内营养。入选标准:①胎龄29~36+6周;②出生lh内体重为1.00-2.99kg;③于生后24h内收治入院。排除标准:①患儿发育崎形和遗传代谢性疾病;②新生儿肝炎、结肠、肛门疾患、腹部疾病胆管阻塞等胆汁排泄障碍性疾病;③巨腹部皮肤破损者;④母孕期有特殊用药物治疗史。

1.2研究方法测量并记录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础资料,包括出生时的身长、体重、头围、胎龄、1分钟Apgar评分、5分钟Apgar评分,测量两组早产儿出生后10天和1月时的体重、身长、头围,记录两组早产儿的喂养相关并发症和相关临床指标,包括达到完全肠内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肠外营养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

1.3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符合研究条件的75例早产儿,在研究过程中,3例(观察组2例,对照组1例)放弃治疗,8例(观察组4例,对照组4例)在研究时间内出院而退出研究。最终对64例早产儿完成了全部资料的收集,其中观察组31例,对照组33例。

2.1两组研究对象基础资料的比较两组早产儿性别、胎龄、出生时体重、身长、头围、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观察组与对照组出生后体重、身长、头围的比较观察组第10天体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1月时的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10天、1月的身长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10天、1月的头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观察组与对照组早产儿相关并发症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住院期间的喂养不耐受、高胆红素血症、呼吸暂停及NEC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观察组与对照组早产儿相关临床指标的比较观察组达到完全肠内喂养的时间、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肠外营养的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见表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表示P<0.05

3讨论

合理的营养支持是决定早产儿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它不仅关系到近期早产儿的存活率,还会影响到远期的体格和精神、神经的发育[5]。有关早产儿的喂养策略被大量研究,一致认为肠外营养联合肠内喂养是最为合适的喂养方式,但有关早产儿喂养添加量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30mL/(kg?d)喂养添加量在发展中国家的耐受性。

3.1两种喂养添加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早产儿营养支持的最初目的是达到相当胎龄宫内的生长速度,即体重的增长成为判断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的和治疗效果的标准。因此,在最短的时间内,促进早产儿生长达到预定的标准,才能有效降低低出生体重儿的死亡率,减少后遗症,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6]。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早产儿较早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而且生后10天、1月的体重均高于对照组,说明30mL/(kg?d)的添加量与20mL/(kg?d)的添加量相比,更能促进体重的增长。考虑是相对较大的肠内喂养添加量能促进肠内激素的分泌,增强消化吸收能力,促进新陈代谢,更符合生理需要,较好地满足了其较高的营养需求,使小儿骨骼、肌肉得到强壮的生长,从而促进体重的增长。

观察组在生后10天、1月时的身长和头围均大于对照组,但增长幅度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原因可能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体重指标较头围、身长反映体格发育更为敏感。

3.2两种喂养添加量下早产儿相关并发症的比较无论添加量的多与少,早产儿喂养的安全性是前提。只有在不增加各种并发症的前提下,相对较大的喂养添加量才可以显示出其优越性。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出现喂养不耐受的有11例(35.48%),对照组有9例(27.2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30mL/(kg?d)肠内喂养添加量并没有增加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而观察组和对照组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相比并没有统计学意义,可能是因为观察组和对照组10mL/(kg?d)喂养量差别还不能引起早产儿胆红素的变化,也可能是受样本量的影响。本研究中,两组发生呼吸暂停者,差异无显著性,这说明30mL/(kg?d)喂养添加量不是引起呼吸暂停的高危因素。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也是最常见的新生儿并发症,尤其是早产儿。长期以来,临床上关于早产儿喂养添加量的焦点就是NEC,担心过多的肠内摄入量会与未成熟的胃肠功能功能不相适应,而导致NEC的发生。两组早产儿NEC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说明30mL/(kg?d)喂养添加量是安全的,对NEC的发生无影响。

3.3两种喂养添加量下早产儿相关临床指标的比较早产儿喂养的最终目的是尽快达到完全肠内喂养,完成肠外营养到肠内喂养的过渡。英国的一家多中心研究证实开始肠道喂养的时间和实现完全肠道喂养的时间越早,早产儿的生长状况越好,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相应地会越短。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观察组达到完全肠内喂养的时间、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肠外营养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证明了30mL/(kg?d)喂养添加量可以促进恢复出生体重,较早建立完全肠内营养,缩短了肠外营养的时间,同时减少了肠外营养制剂及相关监测技术的开支,降低住院费用。

在本实验中,证实了肠外营养加30mL/(kg?d)的喂养添加量可以促进早产儿体重的增长,并尽快达到完全肠内喂养,缩短早产儿肠外营养和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且不增加相关并发症,尤其是不会增加NEC的发生率,表明其在早产儿喂养上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翠梅,发展性照顾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全科护理,2010(19),1727.

[2]卫雅蓉,李怡,梅英姿,等.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35例.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7,15(12),84.

[3]贲晓明.早产儿早期营养支持的意义与策略.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4),1129-1131.

[4]李朝晖.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胃肠母乳微量喂养的临床观察.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6),31-32.

[5]庄思齐,郭明明.早产儿宫外生长迟缓.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3),136-139.

[6]郭明明,张思齐,李易娟.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644-1647.

[7]高贡.营养教育对青少年儿童饮食行为影响的研究.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0,27(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