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膜早破的护理劳艺芬檀海玲

/ 2

胎膜早破的护理劳艺芬檀海玲

劳艺芬檀海玲

劳艺芬檀海玲(广西灵山县妇幼保健院广西灵山535400)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6-0271-02

【关键词】胎膜早破护理体会

胎膜在临产前发生破裂称胎膜早破,其对妊娠、分娩不利的影响是使早产率升高,围生儿病死率增加,宫内感染率及产褥感染率升高[1],给围生儿和产妇带来严重后果。胎膜早破是围生期早产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发生率为3.3%~21.9%[2]。胎膜早破对母体的影响,可在宫内感染的同时形成所谓“羊膜腔感染综合征”,给产妇带来严重后果。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0月共收治288例胎膜早破产妇,经积极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母婴均健康出院。

1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0月共收治产妇2865例,其中胎膜早破患者288例,妊娠<37周者192例,≥37周者96例,孕妇年龄20岁~39岁,平均年龄28岁;初产妇192例,经产妇96例。胎膜早破表现为不伴疼痛的阴道流水,常发生于腹压增加,大小便后,流出的羊水无色无粘性,一般起立时增多,平卧时减少或停止。

2胎膜早破的机制

①胎膜感染,使局部张力下降导致破裂;②宫腔内压力不均,如头盆不称和胎位异常,羊膜囊内压力过高,多见于双胎妊娠、羊水过多、巨大儿等;③创伤和机械性刺激,如妊娠晚期的性交活动。

3制定护理措施

3.1做好入院评估,饮食护理对入科的产妇要全面进行产前评估,详细了解孕期情况。入院24h内严密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如宫缩规则,则临产后是否影响产程的进展,还需严密观察胎心变化。指导胎膜早破的孕妇进食高蛋白、高热量、清淡、易消化食物,以增加机体抵抗力,进食纤维较多的蔬菜及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2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减轻产妇焦虑胎膜早破的产妇心情比较烦躁,对产程的影响、母婴的影响和引起胎膜早破的原因都不了解,担心自己和胎儿的情况,此时应向产妇及家属认真说明相关知识以及不良情绪对产程的影响,详细说明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消除产妇的紧张心理,指导产妇配合治疗与监护,让产妇感到安慰、舒心,使产妇情绪稳定,取得配合,同时护士应协助产妇做好各种生活护理。

3.3卧床休息胎膜早破的孕妇应绝对卧床休息,可采取左侧卧位,这样可以增加子宫血液灌注量,增加胎儿的氧供应和营养代谢,对保胎者可以减少自发性宫缩。如果是临产期孕妇,应采取头低足高位,床尾抬高20~30cm,以防止脐带脱垂,减少羊水流出。密切监测胎心变化,行阴道检查确定有无隐性脐带脱垂,如有脐带先露或脐带脱垂,应在数分钟内结束分娩。

3.4孕妇护理保持外阴清洁,用1%的碘伏棉球擦洗外阴,2次/d,使用消毒会阴垫,勤更换,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防止细菌生长;尽量减少肛门检查,禁止灌肠。对静脉注射硫酸镁的孕妇,应密切观察呼吸、膝反射及24h尿量,做好记录。

3.5严密监测胎儿状况常规电子胎心监护胎心率变化每天1次,早、中、晚三次自数胎动,一日两次吸氧,每次30min,严密监测胎儿宫内安危。定时查看羊水性状、颜色、气味等。若胎先露混有含胎粪的羊水,则是胎儿宫内缺氧的表现。胎龄<28周胎膜早破,不宜保胎。28周至35周胎儿尚未成熟,应采取期待疗法,36周以上胎儿多已成熟,一般12~24小时自然分娩,注意其产程的征象。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孕妇严密观察产程,了解其宫颈的成熟状态和宫缩情况。如仍未临产可用催产素静脉点滴引产,有感染者应立即终止妊娠。

3.6积极预防感染羊膜腔感染检测:羊水细菌培养;羊水涂片革兰染色检测细菌;羊水白细胞白介素-6(IL-6)测定;IL-6≥7.9ng/mL,提示羊膜腔感染;血C-反应蛋白>8mg/L,提示羊膜腔感染。严密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白细胞计数,破膜超过12h以上遵医嘱输注抗生素预防感染。

3.7生活护理由于很多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护理人员要像亲人一般照顾产妇,并主动了解产妇的需求,协助其大小便、梳头、擦身以及吃饭等,要与产妇进行适当的沟通,打消其顾虑和其他消极情绪,帮助其树立信心和安全感。

4体会

胎膜早破是产时并发症,对母儿的影响很大。胎儿吸入感染的羊水,可发生胎儿肺炎,胎儿宫内窘迫,无症状者,分娩后也可发生先天性新生儿肺炎,脐带脱垂发生几率增加。越临近妊娠足月,破膜后产兆发动率越高。破膜一般不影响产程进展但如果羊水过少,胎儿会失去羊水的保护,使活动受限,产程发动后,宫缩时宫体肌肉紧衰胎体,胎盘,脐带易受压,血供减少,导致胎儿宫内窘迫且不易纠正,如短时间内分娩,可致胎死宫内,死产,新生儿死亡,故剖宫产率上升,所以做好胎膜早破的护理至关重要,本组288例胎膜早破患者,经我科医护人员共同努力,重点护理,悉心照顾,未发生产妇及胎儿严重感染,无发生产妇及胎儿死亡。2例脱带脱垂,由于处理及时、得当,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乐杰,苟文丽.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