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性肺结核X线、CT诊断与病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非典型性肺结核X线、CT诊断与病理研究

李桂泽

李桂泽

(辽宁鞍山市台安县恩良医院114000)

【摘要】目的:探讨X线与CT检查在治疗非典型性肺结核患者中应用价值,并分析其病理与病程。方法对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切片证实为非典型性肺结核的患者进行抽样,选取47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进行对比观察,其中A组治疗前予以X线检查,B组予以CT检查,C组予以X线联合CT检查,比较3组患者的诊断率。结果在对47例患者进行检查后,A组确诊率与B组确诊率比较差异无明显变化,但C组确诊率均优于A、B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要借助多种影像检查进行诊断,能够提高疾病的确诊率,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出现。

【关键词】脑血栓病症老年患者心理分析和护理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0-0088-02

在临床上,非典型性肺结核病的CT影像学表现与X线检查均较常规五型肺结核X线、CT表现存在很大差异,主要是以一种特殊的CT影像学表现与X线存在[1]。本文主要通过对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7例非典型性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临床上运用X线与CT技术诊断非典型性肺结核患者的应用价值,进而提高该类患者诊断的准确率,最大限度地缩短诊断时间,相关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检查结果证实为非典型性肺结核患者47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三组,其中A组15例,予以X线检查,男性占有8例,女性有7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在(51.2±10.3)岁之间;B组15例,予以CT检查,男性9例,女性有6例,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在(51.4±9.3)岁之间;C组17例,予以X线联合CT检查,男性10例,女性有7例,年龄(35-67)岁,平均年龄为(50.2±9.6)岁。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一般方法

采用产自德国的直接数字化X线胸片摄影,运用非晶硒平板探测器,胸部CT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16层24排螺旋CT机,拥有CAREDose4D自动曝光控制系统与CTA、MPR、VR等技术,A组治疗前施以X线检查,B组给予CT检查,C组给予X线联合CT检查,当患者完成影像学检查后,立即予以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施以患者灭病菌处理。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选取的非典型性肺结核的患者共47例,通过一个阶段的检测后,A组与B组确诊率无明显差异,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与B组,差距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综合比较[n(%)]

注:各组间对比P2、P3均<0.05

3结论

针对肺结核诊断而言,主要依据患者生命体征与临床表现以及X线检查等进行诊断,但非典型肺结核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异常困难,误诊率以及漏诊率较高。在现阶段,主要采用X线检查或者CT扫描技术来进行非典型肺结核的诊断。肺结核患者支气管内膜异常增生,支气管腔内产生淋巴结因病灶或者出现阻塞狭窄现象灶,肺不张症状显著[2]。因此,可采用支气管镜对患者病理进行详细检测,证实患者的肺结核疾病。在临床检查上,患有肿块型肺结核患者结核边缘光滑,核形态规整,出现毛刺与分叶,肺部空洞呈厚壁状,空洞形态不规则,予以CT检查,结合穿刺技术,能够进一步对其病理进行检测,证实患者病情[3]。而对于患有混合型肺结核患者而言,通过临床影像检查结果发现,患者肺部呈多形性特征,因此在检查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患者是否患有结核,观察患者淋巴结或者肿块特点与形态,最大限度地避免误诊的发生。在本文研究中,分组予以47例患者X线检查与胸部CT扫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X线联合CT检查效果更为显著,非典型肺结核确诊率相对较高。由此可以看出,在进行肺结核疾病诊断时,要综合多种检查结果进行诊断,避免误诊的产生[4]。

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肺结核病理容易出现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渗出性病变。白细胞充血、侵润,检查血液后可见结核菌;第二,增殖性病变。患者体内巨噬细胞吞噬结核菌后促使细胞形态出现改变,最终形成了肉芽肿结节;第三,干酪性坏死。结核病菌数量增加,机体细胞肿胀浑浊,致使细胞坏死,形成凝固性坏死,影像检查可显示其病理特征。由此可知,在治疗肺结核过程中,要及时了解以及掌握患者病变发展阶段,进而按照不同病变特点予以患者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采用影像技术可以了解以及掌握非典型性肺结核患者病情与病理发展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确诊率,从而完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郭龙春,代晓峰,张洲等.非典型性老年人肺结核X线、CT诊断与病理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0(11):91-92

[2]丁琴妹.CT和X线平片在诊断肺结核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0(36):72-72

[3]刘建军.成人肺结核与肺癌的CT特征性表现及影像鉴别[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05):590-591

[4]王红,贾文霄,马景旭等.多层螺旋CT在肺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