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切口感染因素及对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2

腹部切口感染因素及对策分析

王灿

王灿(四川省营山县绿水中心卫生院637700)

【中图分类号】R6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0030-02

【摘要】目的探讨引起腹部切口感染的常见因素,提出应对策略,降低腹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4月~2009年10月收治的腹部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切口感染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结果本组78例患者经上述精心治疗及护理后均好转,无脓毒血症及坏死病例,住院时间3~14d,平均8.7d,均好转出院。结论患者本身因素、手术操作不当、抗感染措施不合理等原因为造成腹部切口术后感染的重要原因,做出针对性措施可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腹部切口感染因素对策

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一旦发生,其后果是切口延迟愈合,并可能发生切口裂开,甚至引起全身性感染。不但给病人造成心理和身体上的痛苦,且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腹部手术临床手术中比例较大,由于切口面积大、暴露不彻底等原因导致腹部切口术后感染增加[1]。本文就我院近年来收治的78例腹部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4月~2009年10月收治的腹部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33例;年龄15~84岁,平均42.5岁;手术种类包括肝胆手术、胃肠道手术、阑尾手术、妇科手术等。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1.2诊断标准按照我国医院感染监控中心制定的感染病灶诊断标准进行术后切口感染的诊断,感染切口包括表浅、深部及腔隙感染三种。

1.3治疗方法术后2~3天发现切口红肿、疼痛、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触摸时有积液感甚至波动感时,立即拆除最可疑处的l~2针缝线,用小血管钳探查皮下层:发现脓性渗出物,立即开放全部感染创面引流,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包括脂肪,筋膜、肌肉和切门边缘部分正常皮肤)至创面完全新鲜,彻底止血,然后分别用碘伏,双氧水浸泡切口2~3分钟,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取冲洗液2ml作普通细菌和厌氧细菌培养。

2结果

本组78例患者经上述精心治疗及护理后均好转,无脓毒血症及坏死病例,住院时间3~14d,平均8.7d,均好转出院。

3讨论

3.1切口感染因素切口感染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即使当今抗生素高度发展的时代也难免。因此,探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最大限度降低切口感染率,依然是普外临床工作的重要问题。感染往往首先在皮下组织和缝合线周围出现。其原因有多种多样,结合文献总结腹部切口术后易感因素包括:①肥胖肥胖患者伤口感染率明显增高[2]。②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大感染机会增加。③手术时间感染率随手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延长1h伤口感染率倍增[3]。④急症和再次手术急症抢救性手术,术前的准备不足,及疾病的本身限制,术后感染率较择期手术增加。再次手术由于原切口部位组织反应瘢痕形成等增加感染率。⑤手术技术操作精细的手术技巧,正规熟练的手术操作将有效地减少伤口的感染率。手术止血不彻底形成血肿,或缝合过紧过密造成组织缺血坏死,局部抵抗力降低,而继发感染。⑥无菌操作不严格皮肤、器械、敷料消毒不严,造成腹部切口细菌感染。

3.2预防对策①尽量缩短手术前住院时间手术前住院时间越长,感染医院内细菌的机会越多。文献报告[4],手术前住院1天时的切口感染率为1.2%,1周时为2.1%,3周以上时为14.7%。因此,对于择期手术患者应该尽量早期进行手术,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②手术前腹部皮肤的准备腹部切口感染与备皮方法不当有关,传统的备皮方法要求剃除手术区域的毛发。然而在用刀片剃毛过程中,刀片可割伤皮肤,尤其是剃除下腹壁及会阴区的毛发时极易发生。③预防性使用有效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技术和无菌操作,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手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最适宜的给药时间是在麻醉后、切皮前,使药物浓度在切口组织受污染时达到高峰值;于术后8小时再给予一个剂量,以维持血液中的抗生索浓度[5]。④手术操作理想的切开应该是使用锐刀,一次垂直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浅和深筋膜直达腹肌腱膜(如腹直肌前鞘)表面。实际上,这样的切开不太容易做到,尤其是在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层很厚时。但应该尽可能避免在同一层面反复切割,以免形成失去血液供应的(脂肪)组织块。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应尽量保证动作平稳、准确,避免误切、损伤其他连带组织,造成血肿。在手术完成后应给予及时有效的止血处理,切口因不断渗血引起感染灶的几率明显增加。⑤合理使用电刀由于电刀能迅速而满意地止血,节约了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被广泛应用。但近年来的研究和临床报告显示,不规范使用电刀,加重了对组织的损伤,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加,尤其是皮下组织受高温烧灼而液化、坏死,导致切口延期愈合。电刀切割组织时的局部温度较高,大功率反复烧灼造成大量组织细胞破坏,最终导致组织破坏延迟愈合,增加了术后感染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邓利平,徐秀玲.外科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安徽医学,2007,12(03):125—126.

[2]陈爱初.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监控[J].护士进修杂志,2004,8(02):96—98.

[3]陆国超,李春雨.阑尾切除术减小切口感染的措施[J].海南医学,2008,15(S1):368—370.

[4]谭学书.基层医院手术室切口感染原因分析与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3(09):34—38.

[5]侯智容,徐春梅,郭文哲.基层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4(19):23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