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术前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术前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观察

胡耀祖蔡谦曾薛佳蔡卓万钧

益阳市第一中医医院,湖南益阳413112

【摘要】目的观察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术前手法复位疗法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按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剥离椎旁肌入路术治疗,观察组接受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术前手法复位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和手术前后VAS评分。结果两组在椎弓根钉植入准确率和Cobb角矫正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术前手法复位疗法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与传统剥离椎旁肌入路术相当,但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术前手法复位疗法可更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操作便捷,并更有效地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法复位;疼痛

胸腰椎骨折作为脊柱高能量损伤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1]。临床上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传统方法是采用骶棘肌剥离入路术式,需要对椎旁肌进行大范围的牵拉、剥离,对患者的椎旁肌造成严重的损伤,且容易引起腰背肌无力、腰背部顽固性疼痛等多种并发症,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为了减轻对椎旁肌的损伤,1968年Wiltse等提出了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术前手法复位疗法,且随着手术水平的逐渐提高,该疗法越来越受到骨科医生的认可[2]。鉴于此,本研究对部分胸腰椎骨折患者实施了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术前手法复位疗法治疗,获得了较好效果,现将过程和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医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并确诊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其中,对照组年龄22~62岁,平均(40.12±3.30)岁,男性23例、女性17例,骨折至手术时间1~10d,平均(5.12±1.30)d,骨折节段:L15例,T1218例,T115例,T12、L15例,L26例,T11、T121例。观察组年龄24~60岁,平均(40.79±2.95)岁,男性25例、女性15例,骨折至手术时间2~10d,平均(5.19±1.21)d,骨折节段:L17例,T1216例,T115例,T12、L16例,L24例,T11、T122例。两组在年龄、性别、骨折至手术时间和骨折节段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统计学可比性。

1.2纳入标准:①单纯性压缩性胸腰椎骨折;②骨折至手术时间≤14d;③未合并其他致命性外伤。

1.3排除标准:①后柱受累的爆裂性骨折、凝血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者;②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性疾病者;③身体素质差,对手术不耐受者;④有腰椎骨折史者。

1.4手术方法

1.4.1对照组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剥离椎旁肌入路术治疗,全麻后,沿棘突向下方,对椎旁肌显露棘突、椎板、关节突关节等进行剥离,同时向外侧牵开椎旁肌肉,暴露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置入椎弓根钉、弯棒、上棒,并进行复位固定,术后给予拔除引流管、抗感染、复查X线片等常规处理。

1.4.2观察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术前手法复位治疗,由对照组同一组医师机进行手术,全麻后,取俯卧位,对腋窝、双踝等部位进行牵引、抬高,随后于伤椎棘突位置按压复位直至伤椎的压缩和后凸成角畸形已大多矫正。沿后正中手术切口,沿皮下向两侧游离至棘突两侧,随后将胸腰筋膜切开,并定位多裂肌、最长肌间隙,分离肌间隙,显露横突、关节突关节外侧,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置入椎弓根钉,安装连接棒、适度撑开连接杆,利用C形臂X线机透视确保椎体复位良好后,将系统锁紧,术后给予拔除引流管、抗感染、复查X线片等常规处理。两组术后随访6~24个月。

1.5观察指标统计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①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椎弓根钉植入准确率、Cobb角矫正率。②采用VAS评分法对两组患者主观疼痛感进行评估,评分范围为0~10分,分值越高,疼痛感越剧烈,评价时间为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用(s)描述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用百分率(%)描述计数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均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值比较两组在椎弓根钉植入准确率和Cobb角矫正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两组术前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采用传统常规后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时,需要依靠椎旁肌剥离以显露椎弓根螺钉进针点,操作难度较大,需较长时间,且术中出血量也较大。此外,术后椎旁肌肉组织瘢痕与椎板之间的愈合,会对患者的生理结构造成破坏,并会对腰背肌强度造成负性的影响。而椎旁肌间隙入路不需进行椎管减压术,进钉点容易确定,操作简单,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有研究提及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术前手法复位方案可促进椎骨骨折患者康复[3]。

本研究对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术前手法复位疗法对胸椎骨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提示与传统剥离椎旁肌入路术相比,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术前手法复位疗法更能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且不影响椎弓根钉植入准确率、Cobb角矫正率。此外,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这说明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术前手法复位疗法更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这可能是由于肌间隙入路可直接暴露露横突及关节突,在较大程度上减少了对椎旁肌的损伤,且完全避免了多裂肌的失神经性退变的发生[4]。此外,椎旁肌间隙入路操作可对多裂肌的神经支配产生保护作用,降低术后腰背痛等并发症发生率。而术前手法复位可以放松全身肌肉、恢复压缩椎体高度[5]。本研究为了避免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采用了牵引过伸复位,避免了因肌肉紧张所致的复位困难及钉道损伤,但在治疗该疾病患者时,仍需注重控制手术风险,加强术后恢复治疗,尽可能一次性根治,避免再次发生骨折现象,降低患者的痛苦。

综上所述,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术前手法复位疗法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与传统剥离椎旁肌入路术相当,但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术前手法复位疗法可更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操作便捷,并更有效地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韦善平.胸腰椎骨折的治疗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5):705-708.

[2]张安涛,杨治乐.微创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9,27(9):24-25.

[3]郑亚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研究进展[J].微创医学,2018,13(6):782-784.

[4]耿晓林,周迎锋,贾金领,等.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比较[J].中国内镜杂志,2019,25(1):48-52.

[5]]许沛荣,肖俊,朱锋,等.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胸腰椎骨折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8,33(11):1166-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