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职业学校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某职业学校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莫国坚

(苍梧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苍梧543100)

【摘要】目的:为了解职业学校大中专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评估健康教育效果,为今后开展大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教育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对947名在校大中专学生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发放知识手册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培训前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无记名独立自填式问卷,对调查对象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态度及行为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运用SPSS19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由培训前的82.47%提高到培训后的89.56%(P=0.000),总体正性态度率由培训前的49.06%提高到培训后的64.69%(P=0.000)。培训前、后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态度(不反对婚外性行为)下降12.74%。结论: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对职业学校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普及、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性行为的态度改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今后在培训教育的全面性及持续性仍有待加强。

【关键词】学生;艾滋病;教育;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1-0290-03

随着艾滋病的流行特别的改变,传播已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传播,青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性的渴望及婚前性行为的发生比例在不断升高。为了解苍梧县职业学校大中专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评估健康教育效果,为今后开展大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教育策略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苍梧县某职业学校在校大中专学生。

1.2方法

采取集中讲课方式,利用多媒体教育设备和视频图片进行授课。内容包括当前艾滋病流行的形势分析,艾滋病相关的知识,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国家的相关政策等内容。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培训前后以无记名独立自填式填写,了解该学校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及性行为的态度及相关知识获取等方面进行调查。问卷参考国内有关调查表自行设计,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运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频数描述及χ2检验。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共对学校2012、2013级学生进行调查,培训前共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7份,有效率94.7%。培训后共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6份,有效率89.6%。培训前男476份,女生471份,平均年龄(17.17±1.85)岁。培训后男442份,女生454份,平均年龄(17.67±1.88)岁。

2.2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

学生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来源主要是电视77.61%、工作单位(社区组织、学校等)组织的宣传活动占61.03%、宣传广告栏54.49%、学校的教育53.64%、专家讲座50.48%、报刊50.58%、网络47.52%。其它的免费宣传材料47.84%、广播38.12%、书籍39.07%、朋友32.21%、医生49.52%、咨询服务22.07%。

2.3培训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状况的考察采用联合国大会艾滋病特别会议(UNGASS)涉及的8个知识点,每回答正确一题计一分,否则计0分。其中至少回答正确6题为知晓,否则为不知晓[1]。据此计算培训前学生HIV相关知识知晓是82.47%,培训后是89.56%,培训后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2,P=0.000);除“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得艾滋病吗?”知晓率培训前后无差异外,其他问题知晓率培训后均有提高。见表1。

2.5培训前后学生性行为态度的比较

培训前,有61.35%(581/947)的学生担心自己会得艾滋病,女生的比例65.82%(310/471)高于男生56.93%(271/476);有6.55%(62/947)的学生有过婚外性行为等在内的高危行为,其中男生8.19%(39/476)明显高于女生4.88%(23/471)(χ2=4.24,P=0.04),有13.31%(126/947)的学生接受过HIV的检测,男生15.76%(75/476),女生10.83%(51/471),男女生既往检测的异差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8,P=0.03)。与培训前比较,培训后学生对艾滋病的性行为的态度有了改进,培训前、后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态度(不反对婚外性行为)分别是68.99%(653/947)和56.25%(504/896)(χ2=31.80,P<0.01)。

3.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培训前,职业学校学生在艾滋病三条主要传播途径的认识方面已有较清楚认知,但对于“蚊虫叮咬”“同桌吃饭”等非传播途径是否传播艾滋病的认识比较模糊,与国内大部分调查结果相近[2-3],培训前学生HIV相关知识知晓是82.47%,与全国12个省校内青少年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调查结果83.4%基本持平[4]。培训后,职业学校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培训后对于“蚊虫叮咬”“同桌吃饭”等非传播途径是否传播艾滋病的认识比培训前明显提高,培训效果显箸,同国内其它相关结果研究一致[5-6]。学生在提高知识知晓率的前提下才能有利于他们的态度与观念的转变,才能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及歧视倾向的改变。

本次调查发现,学生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来源主要是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学校专题教育、讲座、宣传广告栏等。学生获取知识来源不同,而各种宣传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缺点,提示在开展学生健康教育的方式上要结合学生的需求特点,合理安排,降低教育成本和达到最佳的教育成果。

培训前后学生艾滋病相关的观念和态度对比显示,与培训前比较,培训后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的态度及行为有了改进,培训后比培训前的正性态度比例提高15.63%,与国内报道相似[7]。数据显示:虽然学生对于艾滋病的态度及心理恐惧感的比例由培训前的34.74~70.32%提高到培训后的55.63~72.31%,但学生中仍有较高的负性态度比例,说明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还存在偏见和歧视心理,部分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的话题还比较敏感,躲避心理仍存在。因此仍需要加大对学生的培训,进一步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只有采取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培训,在加强对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开展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待艾滋病病人的方式的宣教,反歧视等内容,以知识的知晓作为促进态度改变及行为改变的形成。

调查发现,培训后,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态度(不反对婚外性行为)有了改进,与何金奎等研究一致[8]男生对对婚外性行为持宽容有态度的比例高于女生,女生担心自己感染艾滋病的比例高于男生,男学生有过婚外性行为等在内的高危行为较女学生比例高,与常春研究的相似[9]。可能与男生对性的渴求高于女生有关,也可能与男性多性伴、性交易更为宽容的社会背景有关,提示,职业学院学生性开放程度较高和高危行为的形成问题较为突出,女生在婚前性行为相对男生较为保守,男生更易发生婚外性行为,安全隐患更大。

综上所述,防治艾滋病在青少年学生中显得尤其重要,要使青少年学生能自觉抵御艾滋病的能力,学校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应该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注重教育学生掌握系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加强培养学生不歧视艾滋病感染者的教育,还应该培养学生负责任的行为能力,避免可导致艾滋病感染的危险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中心.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周娓,龚静,吴一峰.高校新生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及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0):1236-1238.

[3]赵国兵,宋晓佳,邓晓,等.十堰市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3,19(8):609-610.

[4]熊燃,胡红,胡翼飞,等.我国12省青少年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调查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1,17(1):45-46.

[5]宋伟,朱长才,杨芳,等.某高速公路建筑工人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干预防效果评价[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18(5):310-312.

[6]春联,蔡晓政,刘大华.北京市石景山区某大学生AIDS知识问卷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1,17(6):692-693.

[7]魏高文,夏晓凯,宋海鹏,等.湖南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12):936-937.

[8]何金奎,贾惠敏,曹慧珍,等.新入学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前后相关知识态度调查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155):532.

[9]常春,孙昕霙,史宇晖,等.中国大学生与艾滋病相关的性安全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15(2):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