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对老年抑郁和焦虑共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心理治疗对老年抑郁和焦虑共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罗蔷薇1邱艺晋2

(1昆明市社会福利院福利医院临床心理科云南昆明651000)

(2云南省卡稣妮心理工作室云南昆明651000)

【摘要】目的:探究对老年抑郁和焦虑共病患者应用心理治疗方式实施医治对其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方法:抽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接收诊治的老年抑郁和焦虑共病患者78例作为研究样本,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仅给予患者抗抑郁相关药物展开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心理治疗方式,治疗周期为两个月。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填写的精神状态测评量表及日常生活能力测评量表结果,患者给予治疗两月后的治疗结果。结果:给予相应治疗后,两组患者精神状态及日常生活能力均呈现明显提升趋势(P<0.05);给予治疗两月后,观察组精神状态测评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日常生活能力测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抑郁和焦虑共病患者应用心理治疗方式实施医治,对其认知功能的良好实现及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明显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理治疗;老年抑郁和焦虑共病;认知功能;影响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0-0049-02

抑郁与焦躁障碍同时发生于一个机体,被称之为抑郁和焦虑共病,调查显示有60%~90%抑郁症患者同时伴有焦躁障碍,而患有抑郁症的老年群体由于自身体质限制,身体相应病症逐渐增加、生活能力逐渐降低、失去爱人等多种因素均会增强老年患者的孤独感及无助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群体抑郁和焦虑共病发生的可能性[1]。本文对老年抑郁和焦虑共病患者应用心理治疗方式实施医治对其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展开探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护理措施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接收诊治的老年抑郁和焦虑共病患者78例作为研究样本,均为我院依据相应标准确诊的老年抑郁和焦虑共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1:18,年龄在62~79岁区间,平均为(67.64±3.82)岁;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5:14,年龄在64~85岁区间,平均为(73.22±4.17)岁。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患者抗抑郁相关药物展开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心理治疗方式[2],心理治疗流程将由专业能力较强的心理治疗师参与完成。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制定专业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包含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精神分析技术、人本主义心理干预及催眠治疗技术等。首先应创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加病人的信任度及依赖性,心理治疗师认真倾听患者的每一次讲述,同患者产生共情,使患者情绪得以宣泄,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专业素养帮助患者分析问题并给出合理化方案,使患者情绪得以缓解,提升患者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认知,给予患者鼓励。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填写的精神状态测评量表及日常生活能力测评量表结果、患者给予治疗两月后的治疗结果。

1.4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都将会被保存在excel文档中,并且将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期间将会用到SPSS13.0软件。我们采用平均值±标准差的方式来表达计量资料,同时对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使用(%)来表示技术资料,行χ2检验,满足P<0.05这个条件时才能表明这些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精神状态测评量表评分对比

3.讨论

老年抑郁和焦虑共病患者与仅患有老年抑郁症患者相比,对抗抑郁药物治疗结果的反应较弱,给予治疗后仅有部分患者呈现一定效果或完全无效,这与老年抑郁和焦虑共病患者自身体质相关,不良反应出现几率较高进而使治疗脱落率呈现升高趋势,焦虑情绪对复发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影响,且老年抑郁和焦虑共病患者用药起效时间比较漫长[3]。

研究发现,给予相应治疗后,两组患者精神状态及日常生活能力均呈现明显提升趋势,给予治疗两月后,观察组精神状态测评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日常生活能力测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老年抑郁和焦虑共病患者应用心理治疗方式实施医治,对其认知功能的良好实现及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明显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因此心理治疗在老年抑郁和焦虑共病患者临床治疗上是一种值得应用并将其推广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岳丽萍.心理治疗对老年抑郁和焦虑共病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2):6325-6326.

[2]刘振静,王立涛,宋欣欣等.心理治疗在老年抑郁和焦虑共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6,56(2):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