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节能减排领域的五大误区及对策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2

当前节能减排领域的五大误区及对策浅析

张家兵曾梅

(1信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信阳市城建监察支队,河南信阳464000)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22-02

随着地球资源过度开采、温室气体超量排放、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全球气候加速升温,地震、海啸、飓风、火山喷发、特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日益频繁,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拯救地球已形成世界共识,成为时代潮流。各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配套措施,同时加强节能减排领域的经济技术协作,共同致力于推动全球范围的节能减排工作。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我国政府深感责任重大,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并公开承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到2020年将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40-45%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不仅展示了我国政府的决心与信心,更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

一项好的政策要真正贯彻好、落实好,必须依托一个高效运行的行政机构为主导,借助一套科学系统的实施方案为载体,均衡各地域、各阶层的利益分配为动力。节能减排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好政策,从实施情况来看,由于受不适宜的政绩观、简单粗放的管理理念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让该政策执行的效果大打折扣,当前节能减排领域的误区具体表现有以下五个方面。

误区一:重政绩考核轻长远发展

任何一级的政府官员,都想通过自身努力将官做稳、做好、做大,政绩考核自然成了指引政府官员努力方向的尚方宝剑。如果政绩考核标准设置恰当,其积极作用十分明显。唐朝的繁荣昌盛得益于吏治清明,吏治清明得益于《唐律》的政绩考核标准。当前的政绩考核标准与中央倡导的科学发展观之间的确存在一些不协调的方面,政绩考核过于强调经济增长,偏重于短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成果,忽略对基础的、系统的项目投资进行考核,忽略对能够带给当地长远的、综合的、持续的收益进行认定。节能减排是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核心内容,不适宜的政绩考核阻碍的不仅是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更严重的是阻碍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不利于国计民生的长远打算。如果政绩考核标准设置恰当,温总理可以省出许多召开节能减排会议的时间,办更多利国利民的大事。

误区二:重既得利益轻潜在损失

一些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热衷于招商引资,热衷于城市建设,却不热衷于推动节能减排。城市建设与招商引资对贫困地区的政府官员极具诱惑力,一是政绩卓然,二是财税增收。搞节能减排则不同,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一般都是这些地方财政的纳税大户,是财神爷。推动节能减排对贫困地区的“两高”企业来讲,一般情况只有死路一条。一是落脚贫困地区的“两高”企业就是图着当地诸多优惠政策来的,一般规模小,技术低、底子薄,缺乏改造升级的条件;二是部分沿海发达地区淘汰的落后产能转移到贫困地区,安家贫困地区目的就是规避节能减排政策。贫困地区的财政本来就入不敷出,当地政府关停了这些“两高”企业,等于自断财路。因此,许多贫困地区的政府着眼于既得得益,下不了关停“两高”企业的决心,总想着钻政策空子,打擦边球。至于“两高”企业的潜在危害当地政府心如明镜,如果作为局外人,他们肯定积极呼吁尽快关停,必须关停。但搁在自己任上时,处理就不同了,这里面有一个“利”在左右着地方政府的决策。

误区三:重前期建设轻后期运营

国外的法律、政策制定过程非常慢长,一旦颁布,实施却非常顺畅。中国正好相反,法律、政策决策迅速,但实施中阻力重重,往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贫困地区的政府部门在中央节能减排的高压态势下,只得从捉襟见肘的地方财税里抠出点钱,再找中央财政要点钱,对“两高”企业适当贴补,进行除尘、脱硫及废水处理,在城镇普及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一些地方污水处理厂建成的同时钱也花完了,有时甚至欠银行一屁股债,改造污水管道的费用没有着落,城市污水照样直排河道,污水处理厂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形式。由于除尘、脱硫及废水处理设备的运行耗电量惊人,部分“两高”企业要生存,只能阳奉阴违,上级检查时环保设备开一下,平时设备睡大觉。群众反映强烈了,废气、污水由白天改到夜晚排放。这些弄虚作假的根源并非人心不善,而是制定前节能减排的方案缺乏调研,结果措施脱离实际。

误区四:重末端治理轻标本兼治

当前,我国政府将节能减排投入的重点集中在钢铁、有色、化工、电力、石油加工及炼焦、建材六大行业,这对于节能减排短期目标的实现是行之有效的,就长远目标来讲,还需要做更深入地调研与科学系统地论证。中国的能耗与污染物排放量的根本源于两方面,一是中国13亿人口的生存与发展,二是中国在世界贸易中扮演的角色。不管摊在哪个国家,养活13亿人口的能耗与污染物排放量的基数都是巨大的,讲节能减排不能只看总量,还要看人均能耗与能效利用水平。美国是人均耗能最多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人均能耗最少的国家,日本是能效利用水平最高的国家。中国可以通过提高能效利用水平,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将人均能耗增长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误区五:重有形措施轻无形理念

人们一提起节能减排,自然联想到“两高”企业,必然联系到政府行为。其实,节能减排不只是关停污染企业,建成垃圾回收与污水处理厂之类的简单问题,节能减排是一项非常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当前节能减排分两大类、三种途径。两大类:节能措施与节能理念。三种途径: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其中前两种途径属节能措施,后一种途径属节能理念。结构节能操作简便,见效快,但负面影响多。通过结构调整,关停过剩产能,能耗与排放指标必然迅速下降,但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又带来新的严峻挑战。技术节能兼顾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但投入大。针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只能通过技改,有效控制其能耗与排放,目前技术节能的初始投入与运营费用均较高。管理节能成本低,效果好,但周期长,见效慢。其作用一是通过精细化管理,用严格的制度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能效利用水平;二是逐步转变人们的消费理念,生活观念,形成人人崇尚节俭的风气,和谐社会必定是管理节能型社会。

通过以上对当前节能减排领域五大误区的现象与原因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与对策。

调整考核标准,建立科学政绩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调节杠杆,政绩考核标准是领导干部贯彻路线、方针、政策的调节杠杆。要将节能减排观念植根于政府官员内心,必须将节能减排置于政绩考核标准。只有节能减排直接关系到政府官员职位的升迁,才能激发他们推动节能减排的潜力与热情。正如改革开放初期,GDP成为地方官员升迁的重要指标,从而形成全国上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氛围,历经三十多年的奋斗,中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说过,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如何用好干部,关键在于用正确的政绩考核标准,建立科学的政绩观。有了科学的政绩观指导,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自然畅通无阻。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推动节能减排。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与形式主义产生有根源前面已分析清楚,有效地解决办法是尊重现实,因地制宜。对于贫困地区,国家应提前考虑推动节能减排后当地的利益不受损失。一是给予政策倾斜,二是给予财政倾斜,三是给予技术倾斜。通过以上措施,扶持当地特色经济,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增加财政收入。待地方新增的收益大于推动节能减排后的损失时,关停“两高”企业自然水到渠成,群众干部皆大欢喜。搞节能减排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改造必须量力而行,切忌一刀切,一阵风。各级下达节能减排考核的标准前,应充分调研,因地制宜。沿海城市工业发达,经济总量大,地方财税收入高,节能减排标准应高于中西部城市。中西部城市中,工业重镇、商贸重镇、农业重镇、旅游重镇的节能减排标准又不同。中国地域广阔,工业发展严重不均衡,这是节能减排目标产生差异的根源。只有从实际出发,科学制定标准,分类指导,梯度推进才是根除节能减排形式主义的有效途径。

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构建生态家园。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是不争的事实。民以食为天,农业大国与工业大国之间不存在谁比谁更优越。中国不能成为世界低端产品的加工厂,我们枯竭了自己的资源,污染了自己的环境,换来一点外汇不值得。如此下去,我们的子孙吃什么,将来他们要用更多的外汇才能买回我们现在卖出的资源,将花更多的资金来治理我们现在污染的环境。西方的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中国有自身的特殊性,不能照搬西方经验,尤其是西方的消费观念。如果中国人均能耗达到目前美国的人均能耗水平,还需要三个地球的资源才能满足,这显然是不可能。现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化结构,提高农民待遇,这是一件大好事,但是不能操之过急。城镇化建设不宜膨胀过快。现在八亿农民的乡村田园生活是一种原生态的良性循环,一旦快速向城镇集中,其能耗与污染如何有效解决,这是一个更严重的问题。这方面荷兰的围海造田,日本的境外圈地,以色列的滴灌农业,澳大利亚的休养生息政策都给我们做了很多很成功的尝试。城市不是建得越大越好,城市过大,消耗大,污染大。北京就是一个很好例证,随着城市的扩张,垃圾围城,交通拥塞、空气污染、水资源匮乏等隐患像癌症一样随时威胁着这座大都市的生命。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新加坡,是生态节能城市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其核心经验是以生态规划统领城市发展方向,以节能建筑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以精细管理保障城市高效运行。可以想像,未来的人类社会将是一幅由生态农业、低碳工业、循环经济、节能城市、节俭生活共同构成的和谐家园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