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儿科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2

开展儿科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实践

朱林岳红霞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1医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关键词】儿科;药物;抽取剂量换算表;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9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371-02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机体发育尚不成熟,年龄越小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越不完善。其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及对药物的感应性与成人相比,有它的特殊性。且个体差异大,故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及用药剂量[1]。为保证我院儿科静脉用药的质量,保证儿科静脉用药更加安全合理,自2012年3月对我院儿科静脉用药全部实行了集中调配,取得良好效果。

1静脉用药调配现状

1.1调配环境差

传统输液配置是在治疗室内进行,没有净化设备,门窗直接与外界相通,人员及空气流动不可避免,各种操作暴露于非净化空气中不能保证环境的洁净度,微粒、热源、活性微生物等普遍存在,极易造成药物污染。而治疗室内还放置了输液器、注射器、碘伏、酒精等卫生材料,配有洗手池、垃圾筒、储物柜等,存在多种污染源。

1.2操作不规范

科室从事输液配置的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而且不固定,由科室护士轮流担任,如果无菌操作技术不规范,可能形成污染,它不是影响一袋液体而是影响一批液体的质量,引起输液反应。

1.3存在安全隐患

有研究表明,接触抗癌药的护士外周血管中淋巴细胞姐妹染色体互换率高,而护士白细胞降低、自然流产、宫外孕及子代先天性畸形等生殖系统损伤则与接触细胞毒性药物有关,另外不少抗生素具有致敏性,接触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2]。而科室配置静脉用药时,普通药品同抗生素类、细胞毒性药品同在一室配置,容易给配置人员造成损害,同时对液体配置质带来安全隐患。

1.4剂量不准确

由于儿科用药剂量小,溶媒量各不相同,又缺乏统一的操作标准。护士在配制时需要换算,费时费力,容易出错。特别是对新生儿药物的剂量配置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配置剂量不足,则延误治疗;配置量过大,则会产生毒副作用,引起药物不良事件,给患者和家庭造成伤害,从而引发医疗纠纷。

2集中调配的优点

2.1提高了调配环境

我院严格按照《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设计建造了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harmacyIntravenousAdmixtureServices,PIVAS),安装了空调净化系统,净化级别从十万级到局部百级,而且是在密闭环境下进行配置,既可以保证药物不受污染,又有利于配置人员自身的安全,减少药物对人体的伤害,使配液质量得到了根本保证。

2.2规范操作

PIVAS正式运行前医院组织配置人员参加院外和院内培训,运营后每月对PIVAS在岗人员进行一次操作技能培训和考核,并将成绩记录在案纳入年度考核,主要包括空调净化设备的使用与保养、水平层流工作台的使用与保养、生物安全柜的使用与保养、静脉用药的调配操作、操作间(台)的清洗消毒等操作技能。其中静脉用药的调配操作是重点培训内容,从更衣、洗手、台面消毒、药品摆放、物料摆放、药品消毒、抽取、溶解、混合、注射器摆放、核对、清场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培训。

2.3剂量调配准确

儿科静脉用药有一定的特殊性,剂量小、品种多、频次高,而且小儿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与成人有较大差别,年龄愈小,对药物的耐受性愈差,用药过程比成人具有更大的风险[3]。因此在配置儿科静脉用药时,要求配置的剂量要准确,为此PIVAS工作人员,对全院涉及到的儿科静脉用药品种进行梳理,统一设计了一个PIVAS儿科药物配置速查表(见表1),从而确保了儿科静脉用药调配剂量更加准确。

注:除特殊要求外,药物能用多种液体输注时所选溶媒应与医嘱一致,抽取药量=静滴量&pide;每毫升含量。

3效果

3.1提高了静脉用药的调配质量

静脉用药实行集中调配后,使药物调配从原来开放式的不洁环境转变为在局部百级净化条件下进行行,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配置,有效防止了微生物、微粒、和热源的污染,既不会让有毒有害的药品危害到配置人员,也不会让配置人员污染到药品,在做到配置人员的职业防护的同时确保了静脉用药的配置质量。截止2014年3月我院PIVAS共调配儿科静脉用药13万多袋,未出现1起与调配质量的关的输液反应。

3.2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

儿科静脉用药实行集中配置前,每天科室要安排4名护士从早上5点就开始进行液体配置。实行集中调配后,我们同时开展了长期医嘱和临时医嘱的调配工作,每天调配长期医嘱6批,临时医嘱10批,而只占用2名静脉药物配置人员就可完成全部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减轻护理人员人工作强度和工作量,使其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为患者服务,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患者满意度大大提高,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荣娜主编.儿科用药手册[M].第1版.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

[2]张月英,李茂莲,田桂琴.抗肿瘤药物对职业接触护士健康影响的研究及防护对策[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5,14(11):858-859.

[3]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作者简介:

朱林,解放军第251医院药剂科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