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胃切除术后不同途径肠内营养的疗效观察

/ 2

全胃切除术后不同途径肠内营养的疗效观察

周婵媛

周婵媛(武汉市第一医院手术室湖北武汉430022)

【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9-0195-02

老年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常需放置空肠营养管。我院2006年6月~2009年3月因胃癌行全胃切除的50例老年患者,术中经皮或经鼻安置空肠营养管,术后早期予以肠内营养治疗。现对两种方式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分组

2006年6月~2009年3月因胃癌进行全胃切除的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为经皮肠内营养PJT组(26例)和经鼻肠内营养NJT组(24例)。所有病例术前均未接受营养支持,术前检查排除糖尿病、肝硬化、炎性肠病及其他慢性合并疾病;均经腹手术,采用食管—空肠Roux-en-Y术式重建消化道。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手术方式、失血及输血量、病理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术中置管方法

消化道重建完成后,经皮和经鼻调整空肠营养管置入至空肠—空肠输出襻吻合口远侧约25~30cm处。经皮空肠营养管选用Flocare可裂式空肠造口管(规格CH5,外径1.7mm,NUTRICIA公司产品),于手术结束前,在距Treitz韧带约20cm处穿刺,使导管在肠壁内潜行4~5cm后进入肠腔,再固定于腹膜壁层上;经鼻空肠营养管选用Freka鼻胃管(规格CH8,外径2.8mm,NUTRICIA公司产品),术中由麻醉师协助放入,术者将营养管放置在距Treitz韧带25~30cm处空肠后在鼻部以胶带固定。

1.3营养液组成及输注方法

PJT组:术后第1天自鼻肠营养管试滴注温生理盐水500ml,术后第2天开始通过营养泵自空肠营养管恒速灌注(30ml/h)瑞素(Fresubin,其主要成分:每1000ml含蛋白质38g、脂肪34g、碳水化合物138g及维生素0.26g,微量元素4.24g,渗透压250mOsm/L)500ml;术后第三天输注瑞素1000ml,术后第4~6天灌注瑞素1500ml,速度60~80ml/h,并根据患者的耐受力做调整。通气、通便后让患者自由饮水及少量流质饮食;术后第7天停止灌注,进半流质。NJT组营养液输注方式和组成同上。

1.4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7天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水平及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体重改变、平均住院日的差异。

1.5统计学处理

本组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并以自身配对和两样本均数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电解质、血糖、肝肾功能诸项指标均保持在正常范围。PJT组中有2例患者在营养液灌注过程中有腹胀,2例发生腹泻,经调整输注速度后恢复正常,患者均能耐受营养管,最长保留时间2个月。NJT组有1例患者在营养液灌注过程中有腹胀,3例发生腹泻,经调整输注速度后恢复正常,有2例患者不能耐受营养管,自行将其拔出,最长保留时间10天。营养指标及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及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情况见表1和表2。

表1PJT组与NJT组在术前、术后第3和第7天营养指标的比较

营养评定指标组别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第七天

体重(kg)PJT组63.5±13.160.3±12.561.5±11.3

NJT组62.1±12.860.2±10.561.5±11.1

血清总蛋白(g/L)PJT组70.5±10.260.3±6.865.2±5.7*

NJT组70.3±9.659.8±7.065.1±6.2*

血清白蛋白(g/L)PJT组35.8±5.130.3±5.133.6±5.5*

NJT组36.2±5.330.1±5.533.2±5.8*

前白蛋白(mg/L)PJT组186.2±51.4160.7±52.8170.9±50.4*

NJT组185.8±52.4161.1±52.2171.0±51.0*

血红蛋白(g/L)PJT组116.±35.689.4±31.6105.5±25.5*

NJT组115.7±34.888.7±30.9104.8±24.9*

淋巴细胞计数(109/L)PJT组1.7±1.21.3±0.81.4±0.6

NJT组1.7±1.31.4±0.81.5±0.6

注:*表示与术前比较P<0.05

表2PJT组与NJT组术后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组别术后肛门排气时间(h)术后排便

时间(h)术后住院时间(d)术后并发症术后营养管脱落(例)营养管最长保留时间(d)

肺部感染切口感染

PJT组51.6±21.367.2±10.511.5±3.031010

NJT组52.1±20.167.5±9.812.0±2.8213*60*

注:*表示与NJT组比较P<0.05

3.讨论

老年胃癌患者术前往往已有营养不良,手术后由于应激反应和术后禁食,更有明显的负氮平衡和体重减轻,使机体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加重,导致组织修复和抗感染能力下降,故术后行营养支持十分重要。许多研究表明,术后早期应用EN能明显减轻病人的负氮平衡,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病人术后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是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它符合生理,有助于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防止肠道细菌移位[2],是肠外营养不可替代的。

肠道是外科应激的中心器官,应激时肠道功能的维护十分重要[3]。目前最有价值的维护应激时肠道功能的方法是行肠内营养,当胃肠允许时,应尽早采用肠内营养。长期以来,传统的做法是待肠功能恢复后才开始施行肠内营养。因此,EN一般在术后3~6天才能开始,使许多病人错过了最需要营养支持的时间。近年来,早期EN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研究发现,术后胃肠道麻痹仅局限于胃和结肠,小肠的蠕动和吸收功能在术后早期即已恢复,术后6~12小时,小肠就能接受营养物质的输入。这就使胃肠手术后早期EN成为可能。

体重测量是临床上常用的静态营养评定指标,但其敏感度较差。白蛋白是健康机体肝脏合成的主要蛋白质,作为反映机体内脏蛋白的消耗程度指标沿用已久。由于其半衰期长、特异度较差和血管外池较大,因此作为评价短期内营养状况变化的指标尚不敏感。前白蛋白半衰期短,对蛋白质和能量反应比较明显,是一种较理想的反映机体内脏蛋白质变化的较敏感的指标之一,检测也方便易行。本研究中PJT组与NJT组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术后1周均有下降,说明手术创伤后机体内脏蛋白存在不同程度的消耗,但PJT组与NJT组间并无差异,说明短期PJT组与NJT组的效果基本相同,但PJT组较NJT组患者耐受性好,且留存时间更长。

我们的资料表明,两种不同途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患者对于经皮空肠营养管耐受性更好,留存时间更长,而且可以减少因术后化疗产生的厌食、营养不良等副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孝平.外科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2.

[2]刘俊,夏强,裘正军.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4,11:229-231.

[3]黎介寿.营养支持在外科病人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12):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