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塔之辽中京佛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3

中国古塔之辽中京佛塔

郭东艳

(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摘要】中国佛塔兴起于北魏时期,盛于唐朝,精于辽代,末与清朝。辽金时代的古塔沿袭了唐朝古塔大部分形制,但也有自己的新突破。辽金时代佛教文明的繁盛让古代佛塔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形成了一大批精致的中国古佛塔,赤峰市辽中京城内的三座佛塔也是中国古佛塔集萃之一。三座佛塔分别为大明塔、金小塔、半截塔,三座佛塔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保留至今。其优美的轮廓线条、精美的塔身结构、美轮美奂的塔身雕刻都无不展示着中国辽代佛塔的建筑艺术魅力。

【关键词】辽中京;佛塔;塔身结构

【中图分类号】TU-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4-0205-03

1.佛塔发展的历史背景

塔在梵文中称作“司徒帕”,在古印度是坟冢的意思,译成汉文后为“窣堵坡”、佛屠、浮屠、方坟、圆冢、灵庙等意义名称,后来统一称为塔。最早的“窣堵坡”始建于印度阿育王时代的桑奇第一塔。相传佛祖释迦牟尼经过长达50多年的努力创造了佛教并使佛教在印度河恒河两岸不断成长壮大,终于成为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教并驾齐驱的世界级宗教——佛教。85岁那年释迦牟尼与世长辞进入了无生无死的无忧无虑的涅槃境界。在火化他的骨灰时弟子们发现她的骨灰中有许多五彩斑斓的固体结晶物,他们把这些结晶物奉为神圣之物称之为“舍利”,佛门弟子纷纷建塔供奉,顶礼膜拜。

随着佛教的传播这种做法被后来佛教弟子传承,时至今日塔已遍布世界东亚中亚南亚、东南亚各个地区。在中国大地上现在就有上百座佛塔。公元一世纪塔随着佛教三宝佛、法、僧一起从千里之外的西域传入中国。并在东汉都城洛阳定居。中国第一座佛塔,洛阳白马寺塔。在此之前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核心土木结构为主自成一体系,并成功的创造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形象——宫室、台榭、楼亭门阙、市井庭院。其中台榭、楼阁、门阙和陵寝离中国古塔渊源最近,正式因为这些建筑形象与外来窣堵坡风格的完美结合,才使得中国古塔如此千姿百态,所以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中国古塔植根和生长的土壤是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中国古塔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已浸染上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北魏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塔造塔,然而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极具代表性的是唐代,这是建塔的第二次高潮。宋辽时代的塔是我国古塔发展的改革时代,它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明代是塔发展的第四个高潮,清代是封建社会的晚期,社会各方面发展停滞,因此佛教和建塔都走向衰落。

中国古代的塔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几乎在每一个地区都建有古塔。每个地区的塔的多与少都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紧密联系,最主要由佛教发展和寺院建设决定。与当时风水学说流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本文所要研究的就是辽金时期的三座佛塔——大明塔、金小塔、半截塔。

2.辽中京遗址概况

辽中京佛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铁匠营乡,上文也讲到辽中京佛塔并不是一个佛塔,而是三座辽代佛塔,至于“辽中京”三字则是因为这三座辽代佛塔坐落在辽代都城遗址内部,故而称其为辽中京佛塔,其名包括了三塔的建造朝代和地理位置。

根据辽代文献《辽-地理志》中关于辽代都城的记载,辽代都城实行的是五都制,其中有辽上京,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辽西京,今山西大同;辽东京,于今辽宁省辽阳市内;辽南京,于今北京西南广安门外;在加辽中京是辽代时期之重要的五座都城之一。辽中京城始建于辽圣统和二十三年(1007年),建城工程经过一年把主体结构建成,之后为辽代服务115年。据文献记载,在这115年期间辽中京先后更名为大定府、大名卫、大宁路,起名字中“宁”、“名”发音都是明的谐音,人们称之为大明城。正统十四年,辽中京城因战火被弃为废墟城,再无朝代使用,前后沿用近四百年之久。经历了后来朝代更替历史沧桑,辽中京城毁坏的只剩下两侧城垣和遗址内三座辽代佛塔。后于1959年被我国考古学家发现,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辽中京城的记述在《乘轺录》一书中有记载。此书作者是宋人陆振。在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契丹国外城高丈余,步东西有廊余步,幅员二十里。南门曰朱夏门,凡二门,门有楼阁。自朱夏门入,街道阔百东西有廊舍约三百间,居民列厘肆庆下。街东西各二坊,坊门相对”。从文字可以看出辽中京城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古都布局形式相似,也分内城外郭。从辽中京你城平面图可以看出(图1)城墙布局为“回”字形,并分为内外城郭三层。最里面是皇城,其次内城郭,最外面为外城郭。在辽中京城遗址内大部分建筑已毁于战乱,到如今只剩下三座辽代佛塔:大明塔、金小塔、半截塔。从图中可以看到大明塔位于内城郭南门阳德门外东南方向,其位置靠近内城郭南面城墙。是现今位置保存最好、规模最宏伟的辽代佛塔。另外一座佛塔金小塔则与大明塔位置相反位于位于内城郭南门阳德门外西南方向,与内城城郭水平和纵向距离都教大明塔远一些。其规模较大明塔略小。最后一座佛塔则在辽中京城外城郭外,外城郭正南门朱夏门东的长乐门西南方向。如今只剩下塔身一下部分,从仅剩塔身可看出其规模与金小塔相似。

(图1)

3.辽中京佛塔

3.1大明塔

我国高层砖塔的数量很多,其中辽中京城遗址内的大明塔就算一座,为八角形实心密檐式砖塔,具体位于辽中京遗址内城南门——阳德门南偏东空地上,塔高80.22米,绕塔一周为112米。从规模上看,大明塔是继河北省定县(现定州市)料敌塔和陕西省泾阳崇文塔之后的在中国幅员内第三高的塔,也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下来的辽塔中最高的一座。

从塔的结构来看,大明塔与中国大多数古塔一致。中国古塔的结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材料和建筑形象的影响。但万变不理其宗,它们基本构造是相同的。一般都有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个部分。地宫是中国古塔独有的部分,为埋藏地径和供奉圣物之所。塔基是塔的基础,覆盖在地宫之上,是承托塔身的基座。塔身是塔的主题部分,其建筑形象有楼阁密檐复播高台等多种形式,但就其内部结构只有实心空心之分。塔身的层数一般都是阳性数目,如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等。大明塔迄今为止并未发现有地宫,是否有地宫还待考古专家进一步发掘考察。但其他方面与中国古塔结构相似。

(图2)

首先是塔基,大明塔的基座几乎是全塔高度的三分一高,该塔基又分基台和基座两部分,基台呈八角形,基台顶端作收分,收分之后作束腰,束腰柱被做于八角形束腰的每一个转角处,增加了八角塔的立体感,此外在每一面的束腰上又分别做了两个束腰柱,二十四个束腰柱之间刻以大型的“卍”子字,这个字在大量的佛教建筑中可以看到,它在佛教中象征着吉祥如意。束腰之上以三层八角形枋做基座。这部分合起来为八角形束腰须弥座。

其次是塔身,第一层部分塔身转角柱做以半面六角形倚柱,每两个倚柱之间的塔身上刻有三座佛像,中间为菩萨左右为两个弟子。第一部分塔身以俯莲结束。第二部分塔身就是十三层密檐,第一层密檐出挑与第一部分塔身,以后十二层层层收分,这就是密檐之所在。

最后是高高在上的塔刹部分。塔刹是塔的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特殊的部分。塔刹是塔的标志物,是古塔最崇高的部位也是佛教建筑的象征。塔刹本身也是一座小佛塔,而且大明塔的塔刹的形状与大明塔本身十分相似,在十三层密檐之上,又放置了一个微缩的大明塔,微缩的塔基、塔身,不同的是在微缩塔基塔身上是由覆钵、露盘、相轮、宝珠、宝盖、宝瓶组成的独特塔尖。

整座大明塔,从塔基到塔刹收分较大,形成了稳定的重心,再加上大明塔本身体量巨大,远远望去犹如一顶大鼎倒扣在地,震慑人心。在整座塔下每面都设有台阶,游人可以等台阶近身大明谈,亲身感受大明塔的工程之浩大、建筑之美妙,仰视造型之壮观、雕刻之精细。

3.2金小塔

金小塔是辽中京城内的第二大塔,建于金大定年(1163年),坐落于辽中京城遗址内城郭南门——阳德门外西南方向。根据王曾《行程录》所记载载“城内西南冈上有寺,城南有园圃,宴射之所”,可知在辽中京城内西南方向有寺庙,但如今辽中京城遗址内城内西南方向并没留存寺庙,只有一座金小塔,而我国的佛塔一般健在寺庙内,是先建寺庙后建佛塔。由此可推知金小塔在金大定年建设时是建于寺庙内,具体寺庙是哪座暂且无从考据。

金小塔的形制与大明塔基本一样,同为八角形实心密檐砖塔。但它的规模却无法与大明塔相比。塔身全高24米,八角形平面,底座每一边长约为4.12米,周长约33米。而且该塔下部无台基,整座塔是平地而起,只是在最下层有一层2.7米高的基座,与大部分辽代砖塔一样塔身由须弥座承托,但金小塔的须弥座比较简单,由上下个两层枋叠涩而成,中间做束腰。金小塔的每一面束腰上的转角处做束腰柱,每两个束腰柱之间做两个凹回去的椭圆形“龛”,这个造型与大明塔的束腰之上雕刻“卍”字做法不同。更独特的是,须弥座之上的第一层塔身,是雕刻精致的伏狮,塔八面,则每一面刻一个“伏狮”,塔面按伏狮形状雕刻凹面,伏狮在凹面上雕出,显的塔身精致而立体。第二层塔身略有收分,在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刻有佛龛,龛内没有雕刻佛像,剩下的四个面则是精致的浮雕。在往上则是十三层密檐。在第一层密檐与第二层塔身之间有十六个斗拱,每个面转角出各做一个,每个面正中间各做一个,转角处斗拱比面中间的斗拱出挑略大。看上去仿佛是在承托上面的十三层密檐。层层密檐正是密檐塔的精髓所在,上下塔檐收分不大,塔檐与塔檐之间距离相等,层层八角形塔檐向上生长,轮廓线条柔和富有节奏。

(图3)

金小塔的塔刹与大明塔的塔刹一样,也是一座与其本身相似的小佛塔,刹座为须弥座,正南面有小佛龛,最上面是砖雕宝珠和火焰顶。整座金小塔从基座到刹顶收分比较小,也就是塔顶和塔基直径差不多,笔直向上,有玲珑之感。

3.3半截塔

辽中京城内第三座佛塔便是半截塔,又名莲花塔,坐落在中京城外城西南门外城墙外。始建于辽道宗清宁三年(1057年),但在元二十七年(1209年)武平路(辽中京大定府元代曾为武平路)大地震时倒塌,现存如今只剩下塔基和半截塔身。从仅剩的半截塔可以看出该塔也是八角形实心砖塔。辽代砖塔无非就是楼阁式砖塔、密檐式砖塔两种。楼阁式砖塔的造型是模仿木构楼阁的造型而建造成塔。一般内部设有楼梯,通过楼梯可以到达每一层塔上,从而登塔参观。从外部也可以看到阁楼式的外部塔造型和内部塔结构协调,塔檐与内部分层一致,每一层都有设置塔门塔窗。有的还有平座和栏杆,供人行走。而半截塔为实心,因此排除楼阁式砖塔可能,推测其和大明塔、金小塔一样,为密檐式砖塔。

从仅剩的半截塔身来看,该塔与前两塔相比,在塔基部分的基台上没有须弥座基座,高高的基台上只做了一层基座仰莲,在往上就是塔身。塔身八面四面佛龛四面浮雕一一间隔。佛龛中原来是有佛像的后来丢失。每一面佛龛两侧有雕有砖云纹。其余四个面则雕刻一些四个小塔。在塔身和第一层塔檐之间也有斗拱装饰,这一点和金小塔相似,但半截塔的斗拱要比金小塔的复杂,而且出挑更多。

半截塔唯一与其他两座塔不同的是半截塔有地宫。半截塔的地宫门至今没发现在哪个面,但在很早以前,在塔的正南面打开一个洞口,通过这个洞可以进入到地宫中,地宫高宽各约2米。里面并未放置任何东西。大概是由于半截塔本身已废弃,虽然被国家保护起来,但毕竟没有一个完整的塔身,对其进行学术性研究就较少。

(图4)

从半截塔塔身可看出,半截塔与金小塔规模形制相似,推测其原貌也十分精致。希望接下来的在对辽中京佛塔进一步考究后能提出有效而可行的修复方案,再现半截塔完整面貌。

3.结语

辽中京佛塔作为辽代重要的三座佛塔,彰显着中国古代佛塔高超的建筑艺术成就。精美而稳重的砖塔塔结构为现代超高层建筑的向上发展提供了启示。美轮美奂的塔身雕刻也成为现代艺术所追求与学习借鉴的本源性资料。不论是从美学还是建筑学都处处体现着辽中京佛塔所具有的独特与饱满的艺术价值,值得每一位学者去透过辽中京佛塔观摩中国古代佛塔之伟大成就,思考现代超高层建筑的未来的竖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菲.论中国辽代佛塔的建筑艺术成就仁[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7(05).

[2]刘蕴忠.辽塔浮雕装饰艺术研究[D].苏州人学,2008,(03).

[3]张驭寰.中国塔LMJ.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12);

[4]徐华档.中国一占塔[M].一业出版社,1986.

[5]王大方.精美的辽代白塔[J].中国文物报.1982年8期.

[6](元)脱脱等:《辽史》,中华书局,2003年.

[7]张驭寰:《中国城池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

[9]明盼盼:辽中京兴衰研究[D].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