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兴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浅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兴趣

廖红梅

广东韶关市曲江初级中学廖红梅

从现代教育观看,“中小学生正处于生命中成长最快、最富有学习的可能、也是最需要学习的重要时期,处于个性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处于这一段的青少年,尽管他们拥有最宝贵的时期,但并不全知晓该时期对自身发展的价值,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和对生命的体验,他们还不清楚应该如何选择,如何学习,如何努力,还比较缺乏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懂得,对这些学生来说,必须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动性,这往往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技能更为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充分确保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权利。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要求教师教给学生方法,重视培养能力,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创造良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兴趣,使语文教学水平向一个新的高度迈进。

一、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主体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都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需要,其结果,使学生在受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应有的愉悦体验,独立个性、主体意识、创造精神受到了严重摧残。学无条件的服从于教,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这种教学的结果,正如于漪老师指出的“把学生的思维捆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机器人。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个性、灵气都打掉了。”

然而,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宽松、平等、自主、合作的课堂氛围中通过多层面的交流,达到相互切磋、共享信息的目的。自主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小组交流和班级汇报。在这两种活动方式中,要让学生学会将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学会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更要善于筛选别人的观点,补充、完善自我的认识。

如在执教《风筝》一课时,讲到哥哥虐杀弟弟风筝梦,教师可让学生设计有启发性、激活性、童趣性的情境:学生分别表演课文中虐杀风筝梦的过程(封建社会),及(想象)现实生活中虐杀风筝梦的过程(现代社会)。

老师先让学生自主合作表演,然后小组讨论:比较两个时代的结果为什么不同。学生无论是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是表演的过程中,都在相互地吸纳好的意见和做法,可帮助解决文章理解的难点。总之在课堂上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在这里,教师不再是一个权威者,而是与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的对话者。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唤醒他们沉睡的潜力,激活他们封存的天性,开启他们关闭的心灵,放飞他们囚禁的情愫,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调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成功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哪怕是极其细微的。特级教师王兰老师说过:“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使孩子更聪明。”在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要和善,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奇怪观点、莫名的想法,经常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让他们体验成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贯穿在整个活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不满足提出一个问题,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

如在执教《风筝》一课中,学生通过表演提出问题:“为什么封建社会哥哥虐杀弟弟的风筝梦,弟弟毫无怨言,而现代弟弟却要反抗哥哥呢?”这个问题的提出看得出来学生的思考是很深入的;同学们马上又进入自主合作学习中,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我呢?则参与讨论,适时给予点拨,经过自主合作学习学生的解答也是很深刻的,学生解答到:“弟弟受封建观念所支配。”多么精彩的回答,看得出学生经过深入的思考,在质疑或释疑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再创造的过程。这时我评价说:“你们真行,真会动脑筋,发挥了自己的智慧,还帮老师解决了疑难,真要谢谢你们。”在这环节中,教师的“导”已在小组讨论中完成了,只是学生感觉不到这是教师在叫他们,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也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自主合作学习,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了基础。

三、拓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空间。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于是乎出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传说:某地老师在上课时画了一个月牙状的东西,问学生说这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镰刀、豆角、发夹等不一而同。但最后教师说:“你们都错了,应该是小船。”听课者无不哗然。试想:在如此重重束缚之下,哪个学生还敢说?哪个学生还敢疑?长此以往,学生岂不要被培养成为一个个的只会制造标准答案,而没有自己思考的木偶人?所幸的是,不久后的今天,“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在课堂上老师注重挖掘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想象潜力,这样就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例如教读《回忆我的母亲》本文是回忆母亲勤劳一生,赞颂母亲各种优秀品质,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在学习课文时,老师则留点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给学生,这时同学们则踊跃质疑,其中有个学生问到:老师为什么课文“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家境穷,就把婴儿溺死,她不可以少生吗?或者不生吗?为什么要生下来溺死呢?那么残忍?”这时老师没有及时回答他,而把问题留给同学们,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发言:有的说那些孩子不是男孩,有点说那是因为我国没有计划生育,有点说那些孩子是不健康的不漂亮的,有点知识面较广的同学却说那是因为我国科技不发达,不能使用节育手段,被迫溺死,完全是出于无奈,心里也十分惨痛的等等,这些可能都是情理之中的。回答的结果出乎预料,其敏捷的思维能力,丰富的社会知识令老师又惊又喜……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谁能说这不是留给学生拓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的功劳呀?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兴趣,就要加强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教育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发展智能,完善人格,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主动、灵活地学习,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