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浅述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

尹飞

(南京市红十字医院,江苏南京210001)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肠道炎症,属于一种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高。近些年,肠道菌群的研究已成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利用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本文就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19-0425-0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以浅表性和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为主的肠道疾病,一旦患有此病,患者会出现腹泻、腹痛、脓血便等病症,并且该种疾病易复发,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困扰。发展至今关于UC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人目前仍不明确,但近年来,随着各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合作,人们在对UC的认识不断地深入。目前已得到证实的是UC与该疾病患者精神心理状态、自身免疫能力、所在环境、基因遗传以及肠道微生物所形成的独特生态环境等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基于此可得出该疾病极可能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近些年来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极为火热,也有很多相关研究证实了导致结肠炎症的发生及其难以治愈极可能是出自于患者自身免疫系统、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1-2]。

1.正常人体内的肠道菌群

正常人体内的肠道内菌属于较为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该系统能够对人体内的细菌、毒素进行存储。在人与动物出生之前,肠道都是没有经过细菌感染的,但当人或者是动物出生之后,细菌等微生物会通过空气、食物等途径进入到肠腔,此时生理性肠道菌群便形成。

1.1肠道菌群的组成

Relman等通过基因测序技术[3]的应用,了解到在常人体内拥有的菌群可达到约5600个,而肠道细菌约有一千亿个。在人体内的细菌极大部分都是在幼年逐渐获得,主要定植在人体消化道、结肠以及小肠末端等。李桂源[4]通过研究后提出在肠腔附近的肠道菌群会形成一个生物屏障结构,这个结构具有多个层次。肠道菌群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为膜菌群,第二种为肠菌群,这些肠道菌群结构极为复杂,复杂的结构下保持着生态平衡,能够防止病菌定植或黏附在肠道。

若以功能与作用为依据进行划分,肠道菌群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分别为:(1)有益菌。该部分菌群主要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芽孢杆菌等。(2)条件致病菌。该部分菌群主要包括兼性厌氧菌,例如肠球菌等;(3)病原菌。该种菌群主要以过路菌居多,若机体内生态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些病原菌难以定植在体内,即使少量致病菌定植在体内,由于数量不多也难以致病,除非数量增多后便会改变机体内的生态平衡,进而致病,如沙门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在以上所述的细菌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是最为重要的菌群,而反映肠道环境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标乃是高厌氧菌水平和高B/E值(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比值)。

1.2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

在机体内生理状态平衡的环境下,不同菌群之间相互制约、互为依存,进而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这些菌群能够产生消化、吸收等作用。在肠道中,共生细菌都有着极多益处,这些细菌在定植、黏附或占位下可确保微生态的平衡,以确保宿主的健康得以维持;与此同时共生细菌还能够提高机体内的免疫力,从而帮助宿主提高抵御病毒入侵致病。肠道细菌还能够对宿主体内食物残渣进行发酵,经过发酵产生乙酸、丙酸等短链脂肪酸,降低肠内PH值、实现氧化还原电势,从而对致病菌体的生长进行抑制。作为抗原的肠道菌群,它们还能够帮助宿主促使免疫器官的发育、刺激肠黏膜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其中菌群在相互作用下形成的SIgA能够有效抑制致病菌定植或黏附在肠道。

2.肠道菌群与UC治疗的关系

2.1微生态制剂疗法

微生态制剂主要分为三类:(1)益生菌。这是一种活性微生物,可通过口服让该类微生物定植在肠道,然后对肠道菌群数量以及种类进行调节,保持微生态系统平衡。可以改变宿主微生态菌群,与此同时,益生菌主要源自于人,不会危害人体,并且能够黏附在人体肠道黏膜,防止致病细菌黏附。(2)益生元。益生元可以理解为人体肠道难以消化,但可以帮助益生菌生长的物质。该类物质能够促进人体肠道多种细菌生长,对宿主有利而无害。(3)合生元,可以理解为益生菌与益生元结合的结合,除了拥有益生菌的作用以外,还拥有益生元的作用。

2.2肠道菌群移植

肠道菌群移植是将正常人肠道菌通过一定技术手段输注到患者肠道内,让转入的肠道菌在患者肠道定植、繁殖,让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得到调整回复平衡,从而改善患者的新陈代谢功能以及免疫系统。新鲜粪便的组成包含肠道菌群,肠道菌群移植方式中,最为常用的便是粪便菌群移植。粪便菌群移植(Faecalmicrobiotatransplantation,FMT)可以理解为以健康群体所捐献的粪便混悬液移植到患者肠道为患者肠道修复提供帮助,能够帮助患者筑起肠道黏膜保护屏障。而移植的方式可通过各种内镜或灌肠的方式实现,中较为常见的内镜移植方式有上消化道途径(胃镜、鼻胃管、十二指肠管等)和下消化道途径(结肠镜、乙状结肠镜、造瘘口、灌肠等)。通过将粪菌移植,能够为UC患者的肠道带来更多有益菌群,帮助患者在肠道内重新构建出保护屏障。粪群移植将会导致UC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逐步增加,让患者肠道内的有益菌群增加,重新构建黏膜保护屏。有益菌分泌的代谢产物可减少促炎细胞白介素(interleukin,IL)-2及IL-10的产生,同时激活抗炎因子,恢复免疫调节功能。

参考文献

[1]PrideauxL,KammMA,DeCruzPP,ChanFK,NgSC.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nAsia:asystematicreview.JGastroenterolHepatol2012;27:1266-1280[PMID:22497584DOI:10.1111/j.1440-1746.2012.07150.x]

[2]李桂源,主编.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台卫平,罗和生.短链脂肪酸在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及治疗中的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1):96-97.

作者简介:尹飞南京市红十字医院电话:18013968867邮箱:1232054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