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次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初探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次教学

刘涛

刘涛(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山东青岛266700)

摘要:职业高中学生良莠不齐,有些数学基础较好,为学一技之长进入职高;有些学生基础较差,初中数学便已不入门路。而数学是学生学习各种专业课的重要基础,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切合他们实际的发展?我在高一年级的数学分层次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集中分组

古代孔子就有“因材施教”一说,许多年来,这已成为一条基本的教学原则流传至今,渐渐形成了一种目前广为流行的教育方式——分层教学。我借鉴巴班斯基的分组教法以及复式教学的模式,对高一年级数学教学试行了较为细致、全面的分层教学,并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果。

现在,我仅以高一(2)班的教学情况为例,说明一下我的数学分层次教学。

一、教学前的准备——分类建组

因没有条件分班,分层教学只能在班级内部实行。我首先对班里40名学生进行了分组,并重新排定座位。第一组十名为差生,定为A级,要求能掌握主要知识、学会基本方法、会解基本题型。第二、三组为中等生,定为B级,要求能牢固地掌握书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多方位地培养熟练程度。第四组十名为优生,定为C组,要求能深刻理解知识,着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完成课本外的有一定难度的各类习题。

分组前向学生申明,这种分法并非一成不变,每位学生有机会晋级,当然也有可能降级。这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在学习中展开了竞争。

二、课堂教学

整个计划的重点与难点是在课堂上,因为要在短短的45分钟内让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接受适合自己能力的知识,将分层教学真正融于课堂,是有一定困难的。对于一堂新课,我一般是按“合——分——分——合——分”的步骤进行。

1.集体讲授

我的学生层次不高,若一堂课由自学开始,效果不会好。因而课堂前半节学生思想最集中、最易接受新知识的阶段由我唱主角,紧密围绕教学大纲,以教为主。讲述过程中,我始终以“低起点、小步子”为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分类自学

授完新课后,学生中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形:C组生已基本理解,A组生则一知半解,感觉模糊。因此有必要安排几分钟的自我调节时间。做什么呢?看书。针对三组学生的不同情况,我提出:A组生要熟读有关定义及概念,以理解为主;B组生在此基础上,能看懂书上的例题;C组生必须弄清定理的来龙去脉,以及能自编例题。

3.分类质疑

在学生合上书本之后,便是我的分组提问时间。每堂课前,我都要精心准备三组具有代表性、能反映各层次知识点的问题或例题,按“A—B—C”的顺序进行提问,以保证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

例如,在讲集合的交、并运算法则时,A组的课内练习是:A={1,3,6,9},B={1,6},求A∪B,A∩B;B组的是:A={x│x>2},B={x│x<6},求A∪B,A∩B;C组的是:A={x│2<x<6},B={x│x<6},求A∪B,A∩B。

4.课堂练习

为了完成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课内作业是全班统一的,其宗旨是面向中等生,而A组学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对于C组生,则要求速度和准确性,提前完成后到黑板上解答。这样既节约了时间,也为A、B两组同学起到了示范作用,便于分析指导。

三、晋升与降级

从一开始分组,A组生就一心想摆脱现状,C组生则要保住现有地位,中等生却以晋升C组为奋斗目标。班里的学习气氛浓厚了,学习积极性也大有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考核,有三位同学晋升B级,1人升为C级,同时也有2位C组生因不能达到较高要求而降为B组。

四、实施效果

以下是本班学生在高一年级两个学期期中、期末数学成绩统计表,我们先来对照一下:

从以上表格中,明显反映出学生自实行分层教学以来,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平均优良率提高了20%,合格率提高了近10%。尤其是在第二学期期末,消灭了极差率,这是我班前所未有的好成绩,更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使他们懂得,经过自我努力,是可以达到预定目标的。

当然,分层教学我只尝试了一年多,在此期间,也一直有问题出现,某些环节还是未能很好地解决,老师的工作量、备课时间都大为增加。因而,有必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摸索、总结,设计一套比较完整的适合职业学校实际的分层教学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