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2

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

隗宁

隗宁(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雷锋大道九公里处长沙医学院湖南长沙412000)【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摘要】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密不可分,通过举例说明道家思想和中医文化的联系,进一步说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老子道家传统文化中医道家是老子创立的,以“道”为理论中心的学派。《汉书艺.文志》曰:“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科学思想史》中关于道家有这样的论述:“道家哲学虽然含有政治集体主义、宗教神秘主义以及个人修炼成仙的各种因素,但它却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此外,道家又根据他们的原理而行动,由此之故,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理学都起源于道家。”可见,道家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的文化流派。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人物,他们的一些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流派,还渗透到了中医学领域。下面以《老子》、《庄子》、《黄帝内经》三本书为载体,举例说明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的关系。

1.顺应自然规律《老子.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人(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天地之间有四种东西是最重要的,即道、天、地、人。人的行为以地为法则,地的行为以天为法则,天的行为以道为法则,道的行为以它自己的本然为法则。“道法自然”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界本身的客观规律与法则,只有顺应自然,才能改造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说明人的生命要顺应自然规律,才不会得病。保养生命的关键就在于调摄人的神、气、形,以求保持人的生命过程的和谐发展,适应自然界阴阳四时的变化规律。

2.阴阳和合《列子.天瑞》:“冲和气者为人。”陶鸿庆《读列子札记》云:“冲读为中。”中和之气便成为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依靠天地之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着,若阴阳不和,人就会生病。《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九知针石篇》:“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稪吟,敢问其方。”杨上善注:“从道生一,谓之朴也。一分为二,谓天地也。从二生三,谓阴阳和气也。从三以生万物……”中医认为人就是由阴阳和气而形成的,若阴阳不合,人就会生病。

3.形与神俱《庄子.天地》:“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这句话揭示了“德”“神”“形”三者的关系,圣人执道全德,则形全、神全,有益于健身养生。中医在养生方面特别看重形和神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魏晋嵇康《养生论》中也明确提到了两者的关系,“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可见形神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4.物极必反《老子.四十章》:“反者道之动。”老子指出事物无不向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道”也是不断运动的,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是“道”自身运动的结果。《老子.五十八章》:“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可以转化为邪,善可以转化为恶,一切事物的转化无不走向自己的反面。中医理论中也应用了“反者道之动”的理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以寒热互变的现象,说明阴阳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关系。《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5.知足常乐《老子.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自满自骄,不如适可而止。

一件事情做得圆满了,就要含蓄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老子告诉我们人要有知足之心。《素问.上古天真论》:“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在外,他不使形体因为事物而劳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益衰惫,精神不益耗散,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中医倡导人们恬淡虚无,知足常乐,血气平和,身心健康。

6.淡泊名利《庄子.刻意》:“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虚无恬淡,乃合天德……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道家认为恬淡寂漠,淡泊名利有益于养生。淡泊名利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这种思想对中医有很大的影响。《素问.疏五过论》:“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日脱营;尝富后贫,名日失精”中医认为过分看重名利会伤害人的精神和形体,提出“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的观点。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倡导的生活态度是,“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人们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

以上是对道家思想和中医文化的举例分析。道家思想与中医学理论体系有着很深的渊源。《老子.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万物从“道”演化而生。《黄帝内经》论“道”达269次,说明对“道”的重视。

道家思想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将道家思想和中医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中医文化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1]辛战军.老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2]吴润秋.内经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3]段逸山.医古文[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王琦.中医原创思维的文化背景与哲学基础[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8

来源期刊

医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