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浅谈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

朱琳谢荣飞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130013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是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开发方法,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根据现代职业工作岗位为基础,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理论,开发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主动适应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以实现教学和就业的无缝对接。按照工作过程中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能够有效保证职业教育和就业岗位及工作要求达成一致。

关键词:工作过程;学习领域;学习情境;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

一、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调研

针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或职位,通过对企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就业情况统计以及对企业职位需求的调研,对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获得前三个岗位汽车维修工、汽车销售顾问、汽车美容装饰工的岗位职责以及知识、技能和素养要求。再对实际工作过程中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职责。

二、专业定位与专业目标的确立

立足于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现有基础,融合现代企业对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确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和专业目标。专业定位:培养面向汽车维修工岗位,立足吉林,辐射全国,具有汽车检测、维修及售后服务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指导思想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高职特色和与时俱进的理念,贴近企业人才需求发展的实际,必须体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规格的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与行业企业合作,要根据汽车维修服务企业职业岗位设置,确定职业岗位、岗位群的核心能力,以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养要求为中心,将岗位知识学习、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训练有机结合。课程设置上落实“能力为本、学以致用”的理念,突出技术、技能实训课的地位,破除传统的学科性课程体系。

(二)构建思路

汽车服务企业的主体是汽车维修。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培养方向应主要面向轿车的机电维修,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汽车及各系统的检测、诊断、维护、调整等专业基本能力,能完成维修计划制定、维修工作组织和维修质量检查项目,还能从事汽车营销、汽车美容、汽车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三)课程体系组成

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一专多能型项目化课程体系,由职业素质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职业拓展课四个模块构成。课程设置要坚持“能力为本、学以致用”的理念,充分考虑教学的可实施性,进行课程整合。

四、专业课程的结构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直接经验的形成,掌握融合于各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课程设置应与工作岗位对接,课程内容密切联系生产,跟踪新技术、新工艺。

(一)构建机电液一体化的专业基础平台

现代轿车是机械、电子、液压一体化产品。针对轿车机电维修岗位,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公差配合》等课程分解、删减、重组,以机械识图、机械零件、汽车运用材料为主,组成《汽车机械基础》;删去《电工电子基础》中与专业课不相关的理论推导与计算的内容,增加汽车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和汽车电气设备电路的实例,构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增设《汽车液压传动技术》课程,介绍液压传动技术在汽车和工程机械方面的运用技术。

(二)强化汽车维修核心技术课程

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传统的核心技术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构造与维修》进行革新与补充,突出汽车电控技术,以行动为导向,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把原理、构造、检测、维修、故障诊断、新技术等内容有机整合到一起,确定《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的检修》、《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检修》、《汽车底盘机械系统检修》、《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修》、《汽车电路与电气系统的检修》等五门核心课程。

(三)实习与生产过程对接

对通常的汽车发动机拆装与调整、汽车底盘拆装与调整、汽车电气设备拆装等三项实习,不再设单独的实习周,其必须教授的内容融入专业核心课程的单元教学中,设置与实际生产一致的汽车维修实习周,按照汽车二、三级维护的作业项目与作业要求组织实习。增加汽车电控技术、汽车故障排除两个专项实习,使学生熟悉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具备汽车高级维修工的工作能力。

五、专业课程建设

(一)制定核心专业课程的标准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机电维修方向的核心专业课程标准制定,应在课程调研的基础上,参照国家汽车维修高级工职业能力标准,明确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程教学实施条件、教学评价。课程标准作为任课教师备课与开展教学的指导性文件,避免教学内容重复或遗漏,使学生在学习课程后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

(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材

现成的教材不是教学内容落后于生产技术,就是实训项目受条件限制无法开展。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要与企业合作,专业核心课程一定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内容,以本地区主流车型为主要教学对象,采用实训项目可以落实的项目化教材,使学生掌握企业生产的实际本领。

(三)与本地区的汽车企业密切合作

一般职业院校的汽车维修与检测设备更新,滞后于汽车新技术的应用,教师无法得到新款汽车的技术资料,缺乏来自维修企业最新的生产实例。只有与本地区的汽车企业密切合作,安排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聘请懂汽车理论、有生产经验的技术专家做实践指导教师,利用他们的设备优势开展现场教学,培养受企业欢迎的技能型人才,校企共赢,才能实现校企长期合作的目标。

(四)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模式要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的转变,使学生由知道什么变成能做什么。要摈弃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式、讨论式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教与学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生产实践相对应。职业技能课程考核应以能力考核为主,采用学习过程评定的方式,以学习任务工单的完成情况、职业素养、小组成员评议、教师面试等考核项目代替传统的试卷笔试。

六、结束语

近几年,各职业院校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教学改革进展缓慢,讨论多,实践少,也是不争的事实。笔者以为,改革难以深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缺乏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的专任教师,难以聘请到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二是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受教学设备缺乏、教学评价模糊、教学管理制度限制。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必须克服困难,坚持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构建并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具有持续发展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森林.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践研究[J].教育大视野,2009,(4).

[2]安宗权.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与探索[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